周总理的书法,藏而不露、浑朴凝重 2020-01-06 09:25
![]()
沉思中的周恩来 [ 意 ] 焦尔乔·洛迪 摄 人一旦在某些方面过于特殊, 就容易被标签化, 其他的侧面就会被忽视甚至被掩盖, 例如周恩来。 一提起这三个字人们就会与 “人民的好总理”“开国领袖” 等显赫字眼对号入座。 ![]()
然而,对于周恩来的书法, 书法界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好在近些年, 也有收录周恩来书法诗歌的部分著作, 让我们有机会一窥其在政治之外的另一面。 ![]()
周恩来题字 “参考消息”、“中国海关” 对于周恩来的书法,其实大家都不陌生。 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人民邮政”“中国民航”“中国海关” 等题字,比比皆是。 只是因为常见,又没有明确的落款, 大家往往没有把“书法艺术” 与“周恩来”联系在一起。 ![]()
周恩来书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纵观周恩来书法的发展历程, 他在学子书法探索时期, 刚俊挺健、秀外慧中; 中年的书风形成时期, 藏而不露、浑朴凝重; 晚年的书法造极时期, 已是敛放自如、雄俊伟茂,神完气足。 ![]()
为“世界知识”题词 周恩来书法最动人的地方, 就是自然天趣; 这是他的人格和才情的流露。 用笔非楷非行非草,亦楷亦行亦草, 完全是自家的书风,是心灵的迹象。 ![]()
周恩来自作诗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 是处在帝国主义相继侵略中国 并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 周恩来的父亲曾到绍兴学习做师爷。 担任知县的祖父去世后,家境衰败。 在周恩来半岁时, 为了慰藉病危的小叔贻淦和婶母, 由祖父母做主, 其父母将他过继给贻淦夫妇。 此后称嗣母为娘, 而自己的亲生父母则称干爹干娘。 ![]()
闻鸡起舞 嗣母陈氏由于出于书香门第, 精通诗文,通晓事理。 视周恩来为命根子, 教他识字、写字、背诵诗文,详述历史, 周恩来“终日听之不倦”。 周恩来在这知书达理的家庭环境里 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录李白诗 12岁时周恩来到东北铁岭、沈阳上学, 他的生活和思想有了关键的转变。 他从邹容的《革命军》一书 及《盛京时报》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仅对家庭尽义务,还要对国家尽责任。 于是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 “读书是为了什么?” 他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 ![]()
上马杀贼,下马学佛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前, 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 “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 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 从这幅题词中 可以看出一个19岁热血青年的鸿鹄之志。 ![]()
![]()
给郭思宁的赠言 一个大大的愿字, 加上一句话中的大小、行楷区别错落, 跌宕起伏, 彰显着他自出机杼的书法审美追求。 这其中,能够看到二王的痕迹, 但魏碑的影响更大。 在经过青年时期的刚健挺拔之后, 周恩来的书风逐渐走向含蓄内敛, 少了锋芒,但是越发厚重扎实。 ![]()
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题词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题字“皖南事变”。 1941年1月6日, 作为抗日队伍的皖南新四军9千余人, 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 在叶挺、项英率领下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 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 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 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
题皖南事变 针对这一事变,周恩来义愤填膺,写下: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字里行间,饱满愤怒与力量。 再看一封给蒋介石写的信, 小楷字显得认真严谨: ![]()
周恩来的书法,一直在探索变化, 如同面对一个崭新的中国, 需不断的自我学习与改革创新, 他的书法作品 也是呈现出不一样的求索、变化与风貌, 无不体现着老人饱满的心境、胸怀。 有向宋庆龄致敬的风格,彰显友好情怀: ![]()
![]()
![]()
致宋庆龄的信 而在写给夫人邓颖超时, 一句“超”一句“来”, 如同夫妻间甜蜜私语, 如此俏皮,醉人心扉,感人肺腑: ![]()
给邓颖超的信 解放后的新中国,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 各方面的建设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 身为中国总理的周恩来, 自然经历着非常人的辛苦。 大量的题词、批文、信笺、报告、写作…… 呈现出周总理的艰苦卓绝与智慧点滴。 ![]()
为芝英女士作 ![]()
为新闻日报题词 ![]()
为鲁迅纪念馆题 于是,到了周恩来的中晚年, 手迹愈发老辣, 无论题词还是批文,多数是柔和多肉, 但是内含骨力,柔中带刚, 应该说风格基本落成, 也是老人心迹的归处之表征。 ![]()
希望正大,前途光明 上世纪九十年代, 外交官、书法家潘新明先生, 率先提出了对周恩来书法的研究, 相继编著了《周恩来手迹大字典》 《周恩来墨迹》《周恩来楷书字帖》等作品, 所收作品是从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 作文手迹中选取的, 从中能够感觉到坚实的书法功底, 以及浓浓的碑味儿。 ![]()
![]()
![]()
《周恩来楷书字帖》中的选字 从“为中华之崛起”,到“南昌起义”, 再到“十里长街送总理”, 周恩来的一生, 在语文课本、历史课本中频繁隐现。 以其字写其心, 也仅仅是对其本人一个微小的体现, 但仅此一点,已放耀后世。 ![]()
![]()
为广播事业创建二十五周年题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