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玉器:令皇帝疯狂,万人追捧! 2020-01-23 17:49
薄胎玉器注定为艺术而生,它生来便是用来被观赏。 这些贵重而又极易损坏的物件也就以前的皇帝才配得上使用了,其中最为之疯狂是乾隆皇帝,传说每每他自己专属作坊产出一件薄胎玉器就要题诗一首。 薄遏片刻铢 轻于举鸿毛 在手疑无物 定睛知有形
——乾隆 ![]()
这位清朝皇帝喜欢薄胎玉器的级别为疯狂,还专门设立“西番作” 为自己加工。 薄胎玉器欣赏图 ![]()
富有 异国风情的白玉薄胎玉器 ↑ ![]()
明 白玉花耳活环薄胎洗 ↑ ![]()
中国人熟悉的『壶』形状 ↑ ![]()
清 乾隆碧玉金丝盘 ↑ ![]()
鼎式↑ 什么是薄胎玉器? 以前的薄胎玉器还有一个更令人感到陌生的名字——“痕都斯坦式玉器”简称为痕玉。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 这种玉器十分薄,上面普遍雕刻了花纹或者镶嵌金银珠宝作为装饰。据说痕都斯坦这一地名,乃是乾隆皇帝亲自考订,指称如今的北印度一带地区。 薄胎玉器因为放在水上能飘动,不会沉入水中的特点,又被人称为“水上飘”。 ![]()
在当时的北印度,这种玉器使用率也是不普遍,但人们认为痕玉可以避走食物中的毒,所以一些贵族会较为普遍地使用,形状多为杯、盘、碗、盏等饮食器具。 薄胎玉器是古时候中外贸易时流通到传进中国,深受皇室喜爱,单单乾隆在位期间,几十年传进中国就达到了800多件。 文化碰撞产生的花火 由于薄胎玉器刚传近中国的时候,器皿的模版多为西域使用的杯、盘,不符合中国人的使用和观看习惯。 ![]()
镶嵌宝石和金银↑ 所以聪明的先人们便进行了设计上的改造,既保留了西域美丽的雕文,又改变了薄胎玉器的形状成中式的碗、壶等。 ![]()
中国碗和勺子↑ 极致的制作工艺 当时,由于薄胎玉器的制作过程十分考验工匠工艺,对材料本身的要求也极高,制作过程中物品的成功完成率也很小,一套极品的薄胎玉器的问世,往往会引起朝中宫中不小的关注。 选材。制作薄胎玉器的第一步,就是为之选择恰当的材料。“人有五德,玉分五色”。 白、青、黄、碧、墨颜色,山料、籽料,玉的块型大小,都可以被用来制成薄胎玉器。 一般选用青白玉,其质地不仅要缜密,而且不可松散、有裂。 要知道,机器旋转过程中引起的任何震动,在薄的时候就极大可能做漏、炸、冰裂。 构思。在正式动手制作前,匠人需要根据手上材料的条件,去构思、去设计。 薄胎玉器少有造型奇异的作品,大都是追求简单、质朴的艺术风格。这些跟中国传统价值观大体相同。 经过制作,盖、耳、足、体,一色通透,从内壁可看见外壁浮雕的花纹,透出优雅的高贵气质。 ![]()
薄胎玉胭脂盒↑ 掏膛。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掏膛用掏陀逐渐砂磨,既费料,又费时。“砂钻掏膛”是传统主流做法,钻膛取芯,将膛芯的管状玉料取出。 串膛的时候,需要制作者的十足注意力和经验,尤其是大瓶,其瓶口小,肚大。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半成品都串不均匀或者串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事倍功半,全功尽费。唯有胎壁厚薄一致,胎体没有死角,厚薄与雕花相协调,才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薄胎玉器。 打磨。薄胎玉器制作中,危险程度仅次于掏膛的就是打磨。 可以用如履薄冰来形容这个过程。打磨后的的薄胎玉器手感更好,色泽圆润,终于算得上是一件成品了,制作过程也是完成了。 ![]()
清 青玉嵌金丝单把大罐 ↑ ![]()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玉器鉴定专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