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一篇祭文背后的英雄壮歌! 2020-01-25 20:00
![]()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手捧侄子遗骨写下的悲痛之书 一篇祭文背后的英雄壮歌 这篇文稿作于安史之乱之时, 当时其兄杲卿在常山作太守, 坚决反抗安史叛军。 后来被叛军包围, 杲卿在孤城与敌人奋战六天, 最后终因弹尽粮绝, 在常山被攻陷, 敌人威通呆卿投降, 杲卿宁死不屈, 便发生了下面这段故事。 安禄山大摆宴席,群贼相陪,接待颜杲卿,企图软化他。颜杲卿不为所动,既不吃也不喝。 安禄山说:“你原是个参军,是我任你为常山太守,又赠袍于你,为何反我?”颜杲卿问道:“你原是个牧羊儿,是圣上有恩于你,你为何叛国?!”安禄山说:“我是奉旨征讨杨国忠。”颜杲卿又问:“你自立燕国,自封帝也是奉旨吗?” 安禄山被问的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拍案大叫:“你降不降?!”颜杲卿也拍案大喝:“死不降贼!”安禄山又以高官相诱说:“你若降我,立封为相;若不降,立即斩首。”颜杲卿回答:“大唐命官,岂能和叛贼为伍?”安禄山恶狠狠的问:“你不怕死?”颜杲卿坦然回答:“我为国而死,名垂千古,你叛国作乱,遗臭万年。” 安禄山大怒,命人把颜杲卿绑在洛阳天津桥的柱子上。安禄山又问:“降不降?”颜杲卿坚定回答:“死不降贼。”安禄山一声大叫“砍!”刽子手一刀砍在颜杲卿胳膊上,顿时鲜血淋漓。又问:“降不降?”回答仍是:“死不降贼!”又砍一刀,又问一句:“降不降?”颜杲卿挺胸昂首,大声历数安禄山勾结羯兵,叛国作乱,分裂社稷,涂炭百姓的罪行。 安禄山被骂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疯狂的令刽子手割断了颜杲卿的舌头。安禄山又问:“降不降?”颜杲卿用尽力气,一口鲜血喷在安禄山脸上,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死去,时年六十五岁。 这天颜杲卿的幼子、侄子以及同伴袁履谦,都被截去手脚。叛将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他们便含血喷他的脸,结果“因加之脔”。查“脔”这个字,意为小块的肉,酷刑极为残忍! 乾元元年(758)安史之乱平息之后, 颜真卿特地派人寻找杲卿一家, 杲卿的尸骨没有找到, 只找到了他的幼子季明的尸骨。 颜真卿双手捧着侄儿的骨灰, 想起季明在战争中经常往来于平原、 常山之间传递情报书信, 机敏勇敢,英姿勃勃, 恍如昨日,禁不住老泪纵横, 心中激起对叛贼的无比义愤, 又感于家族的覆灭, 因而撰文作祭, 挥笔写成《祭侄文稿》。 ![]()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麻纸墨迹 28.3x7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歪扭涂改, 何以胜任“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特色盘点 相信不知道其中奥妙的看官 第一眼瞧见这篇歪歪扭扭 涂涂改改的文字后也在怀疑 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书法 凭什么成了为历代文人 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二行书? ![]()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 要说这第二行书的最大亮点, 那便是用情至深了。 可以说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 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 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 全文共234字中, 就有30余个涂抹过! 而涂涂画画的原因, 就是作书之时, 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 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 ![]()
涂抹之中现真情 颜真卿当时 面对的是已故的侄儿, 面对的是思念之情与抑愤的心绪, 本没有作为经典传世之作的心态。 文稿自然更大程度地流露出了, 书写时的情感状态 ——率性而随意。 ![]()
就和第一行书《兰亭序》相比, 虽都是情至之笔, 但《兰亭序》起码还有 一个较为清晰的构想与目的, 虽书写时有轻松之感, 但写集序的心态相对要严肃拘束一些, 而《祭侄文稿》来得 绝对是真切恣睢。 ![]()
落笔之时季明俊朗的 容颜似乎还历历在目。 在颜真卿眼中 侄子是宗庙中的重器, 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 可回到现实 这正处风华正茂的孩子, 却怀着未完成的抱负, 永远地辞别了人世。 ![]()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细节图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在这句貌似平静美好的句子里, 我们仿佛远远地看到了 重器的碎裂、香草的枯竭、仙树的死去, 一系列今非昔比的变动, 都向针尖一样, 一遍一遍碾过颜真卿的心骨。 含着血泪的他, 无处抒发此刻的大悲, 唯有眉头紧锁、磨墨下笔, 写下了心中的万般况味。 ![]()
“仁兄爱我,俾尔传言”细节图 “仁兄爱我,俾尔传言”, 是一种绵绵的回忆。 尚未达到感情最高潮、 冲突最激烈的阶段, 有这样文字背景, 行文满是激越中的平稳之态。 ![]()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细节图 这一段直接写出了 季明父子的功绩与牺牲。 “凶威大蹙”是颜氏父子的赫赫战功, “父陷子死”则是他们惨遭杀害的悲壮结局。 亲兄长与亲侄子的惨死、 切肤之痛与对叛军的切齿之恨, 使这六行“殊郁怒”: 感情的冲突达到高潮。 ![]()
写到“首榇”两字时, 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
“呜呼哀哉,尚飨”细节图 “呜呼哀哉,尚飨!” 如此收尾, 饱含了对亲友的追悼与哀思, 前三字连绵而出, 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文中谈到寻得, 季明死骸时,仅剩首级。 而史传他仅寻得杲卿的 一足及头发数缕, 可见当时作者是怀着多大的 沉痛切骨才哽咽写出如此 直抒悲恸、撼天动地之作。 ![]()
沉痛和郁怒是两种不同的情绪, 前者低回、后者高昂, 前者压抑、后者喷发; 如此沉痛,后人读来更是感同身受。 ![]()
《祭侄文稿》行文在字形书写上, 最大程度地顺应了 情感的起伏、笔势的流转, 所以当我们面对 颜氏一纸肺腑真言时, 在字内空间分割 与字外空间的变化中, 不难发现他在长短、粗细、 收放之间的转换, 几乎都是因情而起,为情所收, 字里行间全然是 情感的涌动与流露。 ![]()
可以说其存在的真实空间, 早已突破了文章与书法本身 渴涩生动的墨法 凝汇了一种纸张 本难以承载却奇迹般 包容了的厚重之感。 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 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 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
虽然此作与我们相隔千年, 但人们对于亲情的理解, 却从未改变过, 若你也曾体会过类似的痛楚, 你也一定能淌过时间的河流, 见到不一样的书法大家颜真卿! 祭侄文稿高清长卷欣赏 请将手机横置观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