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朱自清纪念园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00:48: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走进朱自清纪念园                                    

            

        2020-07-24 22:44                    

                          走进朱自清纪念园,做一次深呼吸
江苏 苗蔚林
说起对朱自清,最早是初中的语文课本上的散文《春》,使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家走进了我的记忆。那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作者是江苏省东海县人。当时大概是年纪小的缘故吧,对这个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觉得很好奇:语文书里竟然有我们县里的人写的文章。到了我做了语文老师的时候,每当教学到《春》《背影》的时候,都会特别说一句:朱自清是我们东海县人。我的那些学生们如我当年一样,都会惊奇地叫一声。
我对朱自清的印象改变始于2015年秋天,那年,我来到平明中学做校长,才开始深入研究起这位著名的“老乡”。平明镇上的中小学生都知道那位写《背影》的作家和他们一样,出生在这个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平明镇。
平明中学的大门门头上,刻着“自清为范、自强报国”八个大字,把朱自清的名字镶嵌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要全体师生都能保持良好品性,清白做人;第二层意思是以朱自清为楷模,学习报国。不能不说,校训的起草设计者的一番苦心。
校园里有两个凉亭,一个“秋实亭”,一个“自清亭”,都与朱自清名字有关。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秋实亭”位于中心路西侧第二个花园里,亭子周围全是青竹,每到春夏,竹林浓密,生意盎然,“秋实亭”被竹林拥抱着,犹如俊朗的书生立于其间。

沿着校园中心路继续向北,一块60公分高的“朱自清纪念园”石碑首先进入视野,这个花园又叫清华园,是学校里纪念朱自清的主要园林景观。园子大约有800平方米,一尊约3米高、花岗岩的朱自清先生半身雕像,面东背西立于园子中心。这尊雕像朱自清先生身着棉袍,略显微胖。不少前来参观的人说,这与真实瘦弱的朱自清先生不太相符。其实,我不这么认为。一是身着棉衣,容易显得臃肿,二是雕塑家饱含对朱自清先生的爱戴,希望先生能吃饱穿暖、身体健康,所以在雕塑的时候让先生稍微“胖”了一些——这种情感可能是很多前来瞻仰的人们没有想到的。另外,北大清华园昆明湖畔看到消瘦的朱自清形象是身着单衣,与此处的雕像有区别。
雕像左右两侧是装饰性影壁,左右呼应形成圆形广场。在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那个清明节,先生的嫡孙朱小涛到此寻根祭祖。朱小涛站在雕像前三鞠躬,深情地说:“我的爷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雕像南侧的长廊上满是紫藤,每到春夏之交,紫藤花开,芳香四溢远播,如一群穿着紫色碎花衣裙的少女,还会使人想起《荷塘月色》里描述的“亭亭的舞女的裙”。秋冬之时,紫藤果熟透干燥,噼啪炸开,清脆悦耳,夜深人静,坐在长廊的石凳上,用心聆听这天籁之声,联想到春夏时节的美丽,看到眼前的落地枯萎,令人感目伤怀。
雕像后面的水池本意作为荷花池形成一个“荷塘月色”的意境,但因有喜爱钓鱼的员工经常放一些野鱼,使的荷花早已不知所踪,水池也成为一潭死水。学校只得定期清理里面的漂浮物,方才保持洁净的水面。有水泥板桥通至凉亭,就是上文说的“自清亭”,池边五六棵高大的垂柳拱首护卫着“自清亭”。柳枝飘荡在水面上,如浣纱女的秀发过水,又如她们窈窕身姿的长裙,池水辉映着蓝天如一面铜镜……
雕像北侧那一片十余棵榕树组成的榕树林是纪念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初夏的早晨,远远望去,一大片榕花白底红穗的小花如一片粉色的云在园子里流动,浓郁的香气飘满整个校园,给人一种苏北小江南的错觉:以为是到了南方某个小镇的园子里。或许,这也是契合了朱自清自称“我是扬州人”的意念吧。每逢课间或者放学休息的时候,学生们就三五成群在这里小憩玩耍,确实是一幅孩童怡然自乐的图画。
站在飘满花香的花园小径上,我想:这样的园子,水池轩榭,亭台长廊,高树低花,都相映成趣,一定会激起朱自清的缠绵情思,百余年前,他要是漫步在垂柳下,一定会写出许多清新秀丽的文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自清雕像的身后的最西面,有一排红瓦白墙的平房,是学校的校史馆和“自清馆”。与平房连接在一起的,还有一处青砖黑瓦仿民国风格独立的庭院——朱自清故居。“吱嘎”一声,你推开斑驳陆离的板门,一股敦厚的古朴气息就扑面而来:院子里黑色地砖小路上略有青苔,好像在告诉来客,这里已经好久无人入住;院子里的辘轳上的井绳许久未用,是不是还保留着朱自清随父母离开东海时的样子;堂屋里的书桌上的启蒙读物已经落满灰尘,1903年初,朱自清的母亲不是就在这书桌旁,给小自华讲那些远去的故事吗……
历史,永远尘封在1903年的那一天:妈妈牵着小自华的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蔷薇河畔的温暖的家……一百余年后的今天,沧海桑田,太阳依旧在苏北大地上起落轮回,但朱自清的背影已经随风飘去,留给后人的是永远的怀念和无限的追思……
凡是来到这里瞻仰朱自清的人们都有一个疑问:原籍浙江绍兴的朱自清家族,怎么会到东海平明安家的呢?
朱自清的高祖本不姓朱,姓余,名叫余月笙。余月笙在扬州做官时因醉酒不慎坠楼身亡,夫人跳楼殉夫。其子名叫余子擎,被绍兴同乡朱氏收养,改姓朱,即:朱子擎。朱子擎娶了苏北涟水(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园庄)首富乔氏女为妻,从扬州搬到苏北居住,生子取名朱则余,朱则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名字意为不忘本姓余。朱则余有子朱鸿钧,就是朱自清的父亲。朱子擎通过乔家,搭桥认识了海州名士、溥仪的启蒙老师、太子少傅朱璐,希望朱璐为朱则余谋个差事。在朱璐举荐下,朱则余出任海州承审官。朱璐家族是当时海州朱姓大家族,为图庇护及办差方便,朱则余一家搬到了朱璐家族居住地——东海县平明镇,居住在海州西门外的蔷薇河畔,大致位置是今天平明镇埠上村东北。其子朱鸿均与周绮桐成婚,1898年11月2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月初九日),朱自清出生。1903年,朱自清随父母一起前往扬州(江都邵伯)定居,祖父朱则余仍然住在东海为官,从职位退养之后也赴扬州居住。
朱自清家族历经磨难,从绍兴、扬州辗转千里,终于在东海落脚,一住就是十余年。当我们今天站在这个模拟儿时朱自清生活场景的苏北民居里的时候,铺着青砖小路,满是尘灰的水井辘轳,青竹、假山,还有飘满枯叶的石桌石凳,眼前那一幕幕的,是一个生存、奋斗、挣扎、破落的士大夫家族史,如过眼烟云一样令人唏嘘……
令人振奋的是,“自清馆”内的朱自清生活图片展、朱自清教育思想展及著作、研究书稿,每年都迎来数以千计的中小学生瞻仰、学习。图片上朱自清瘦弱的身躯,却让后人看到一个形象高大而有骨气的中国人,“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这,或许是必须到朱自清纪念园进行一次深呼吸的最重要的理由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9:04 , Processed in 0.00715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