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不知名才子的登高诗,可与唐诗媲美,读完画面感全出,堪称奇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8 00:38: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宋不知名才子的登高诗,可与唐诗媲美,读完画面感全出,堪称奇绝                                                         2020-09-08 02:12                    
                          公元1075年,文同曾任洋州知府时一共创作了三十首诗篇,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首《望云楼》便是其中的第十二首。这首诗也是诗人登楼之后,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篇。可能许多人并不认识文同,但是他确实我国宋代时期著名的诗人,号笑笑居士,可见诗人绝对是一个在生活上乐观向上之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位宋代诗人的笔下这首优美的诗篇吧。
《望云楼》

宋代:文同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壮观的望云楼的东面是那绵延不绝的大别上,楼我的北面儿则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秦岭。在楼上准备卷起窗帘的时候,围绕在望云楼周围的云彩会马上飞到屋子里面来,一时间高楼便向藏匿在云彩之间一样,景色更是无比的美丽。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诗人登高后所看到的壮观景象。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化作一名画家,以一个画家的眼光来欣赏此处的美景,用画笔来代替手中的墨笔,用美丽的画卷来代替诗中的内容,使得诗人所想表达的意境更为开阔,景象也是在诗人的描绘之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虽然在诗人的心中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画卷也是情出于自然当中的。

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在这短短的四句当中,都出现了一个"楼"字,而且题目中也带有一个"楼"字,而诗人最后所说的"满楼云一色",这里的"楼"也就成为了"楼"外"楼",这样描写的好处就在于,诗人既将诗中想表达的是诗意完美的展现出来,也在这平凡的语言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平凡的风景。这也使得全诗的每句都紧扣的主题,然而丝毫没有让我们感觉到半点的重复之意,在我们的心中,这好像就是一首题画诗,也算得上是宋诗当中的一首精品诗篇了。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诗人巧妙的向我们介绍了望云楼所处的位置以及人们登楼之后的所见所闻,我们也是可以看出望云楼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巴山东面、秦岭以北的险峻地带,这也给这所望云楼增添了一丝神秘之感,也顺便交代了楼所在地方之高和位置之好,使得诗人登上这望云楼之后便可以看到险峻的巴山和秦岭,特别诗人后面对于云彩的描写,更加衬托出了望云楼的绝佳位置。

后面的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由远到近进行描写的,诗人更加注重的还是对楼中近景的描写。在这两句当中的"楼云一色"便是写出了万里晴空之下,茫茫云海之中的绝佳景象,自然令我们心旷神怡,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微妙感觉,在这种美丽景色的描写之下,也使得那些读者们对这种楼中景色更加的向往。

但是在这首诗中最大的特色,便是诗人成功的运用了一收一放的修辞手法,在前两句的开头当中,诗人便是由远及近的对望云楼进行描写。在诗人拉开距离之时,也使得诗中的境界豁然开朗,很好的烘托出了望月楼周围的自然景观。后面的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描写后的收拢工作,此时也是诗人由远及近的描写,拉近了我们眼中的距离,近到楼与彩云浑然一体,这种美丽的景色也时常让我们叹为观止。

其次便是我们上文中所提到的,诗人诗中有画的特殊描绘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运用了十分典型的对话技能,将望云楼的地理位置从一开始便给我们做出了详细的介绍,此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险峻的巴山、秦岭当中的那个望云楼,美丽的自然景观使得读者尽收眼底,在诗人的描绘之下整首诗的意境也是十分的开阔,气势也是相当的磅礴。卷帘这一生活中的小动作,诗人也是运用的恰到好处,卷上窗帘的那一刻诗人似乎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新的世界,将这楼中的独特美景"楼云一色"完完全全的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虽说全诗诗人都是运用了最为朴素的语言,但是我们却在这朴素的语言中感受到了美景所特有的气势。这也是唐代末期之后诗人们都非常喜爱的平淡诗风,这个时期的平淡往往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是属于这一系列中的佼佼者。我们也是希望这首富有特点的诗篇,能够一直这样的源远流传下去,未来的我们还是更加的希望可以学到这首诗的精髓所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04:34 , Processed in 0.00771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