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长江三峡、川西旅行日记(十一)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08:25: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3.5.22

古老都江堰,道教青城山

一日游要早起晚归,的确很辛苦。

早早起来,糊弄一口早饭,随旅游车向都江堰出发。

知道都江堰这个名字,也是在五年前汶川大地震的时候。那时,都江堰是地震重灾区,山体滑坡,山石封住水路,顷刻间都江堰变成堰塞湖。

现在的都江堰市,面貌完全焕然一新,整洁、美丽,一排排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几乎看不到一点五年前曾遭受毁灭性地震的痕迹。我感叹人间力量的伟大,感叹生命的顽强不屈。

来到都江堰才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竟是两千多年前修建。其年代如此古老,且能完好保留至今,让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频频咂舌,大大长了见识。

从入门的花园式景区,走近都江堰河床。我好奇的问导游,为什么看不到大坝和水闸?导游也许怪我太无知,只是轻描淡写的回答,都江堰无坝无闸。等到整个景点全部参观完毕,我才恍然大悟,为自己如此幼稚的提问惭愧不已。

游览之后我知道了,成都平原曾是古代蜀国的领地。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时,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川西,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蜀国生存发展一大障碍。是都江堰的修建,保证了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大约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无闸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是用竹笼装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我们在景区看到了复原的三根竹木基本构型。

我们了解了都江堰治水的原理。

首先是打通东侧的山口,让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可以减少西边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山口的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我们亲眼看到,宝瓶口的开凿,岷江水就像个听话的孩子,乖乖的拐了一个弯,一股脑儿的涌向东流。

宝瓶口之前不远处,有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分水鱼嘴。它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保持稳定,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使整个工程规划相当完善,世界一流。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在都江堰旁的山上,至今仍保留着二王庙

幸运的是,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并未受到破坏。我为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竟修建了如此坚固的工程,竟有如此的智慧和聪明,而自豪,而感动。

下午的行程是去距都江堰不远、道教发源地之一的青城山。据导游介绍,青城山的植被最美,林木青翠,四季常青。故得名“幽幽青城山”。游览青城山,可以乘索道去清宫,也可以爬山去天师洞。天师洞,据说是道教(五斗米教)创始人张天师——张道陵,在青城山修道、布道、传道之处。我虽然不信奉道教,但中医养生的理论体系却是道家思想的传承。所以,这是我向往青城山,一定要来青城山的重要原因。所以,再苦再累,我也一定要爬到那个高高的天师洞。

呼吸着林间清新的空气,我拖着经过半月旅途奔波,已经疲惫不堪的身体,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慢慢的走,慢慢的挪。坚定的意志终于战胜了一切。我终于登上了海拔一千多米的天师洞。

古老的都江堰,道教发源地的青城山,我终于看到了你们,记忆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3-11-24 15:31: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13-11-24 15:31 编辑

江山如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7:52 , Processed in 0.00829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