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城战役:《金刚川》背后的真实历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13:54: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金城战役:《金刚川》背后的真实历史              2020-10-27 00:00                    

  当朝鲜战场的时针指向1953年的时候,种种迹象表明,战争快要结束了。
作为在三八线附近反复搏杀和角力了整整三年的两个对手,中国和美国都已经觉得,“停战”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这个“停战”的共识来之不易——虽然停战谈判早在1951年就开始谈了,但由于双方都有各自的诉求,所以又“边打边谈”了一年多。
但到了这一年,双方真的是想认真坐在谈判桌前了。
尤其是美国方面,自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以后,第一件想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尽快结束“朝鲜战争”。
因为当战争打到第三年的时候,美国人还是无法解答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在朝鲜打?我们为什么要和中国打?我们究竟为了什么?

  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中美双方边谈边打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岭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美军始终无法攻克上甘岭。
  自此以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再也没有发动过营级以上规模的的进攻,美国人意识到最后仍要靠谈判才能结束战争。
1953年4月26日,中美双方重启停战谈判,到了1953年6月8日,双方就“停战”的最大分歧点之一——战俘遣返问题终于达成协议。
遭受三年战火摧残的朝鲜半岛,终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但是,有一个人却表示坚决不能接受“停战”。
这个人,就是南朝鲜总统李承晚。
这位从“独立民主斗士”起家的总统,自成为南朝鲜的开国总统以来,就开始渐渐把“集权”作为首要目标。他清楚地知道,如果美军一旦宣布撤退,自己的政权很可能也会随之崩盘。

  李承晚。朝鲜战争停战7年后,在他第四次出任总统时,韩国发生“四一九革命”,他的统治被民众推翻。李承晚被迫辞职并亡命美国夏威夷,5年后客死他乡,终年90岁。
所以,他想尽办法要把美军继续拖在战场上,为此,他愿意用出一切办法。
1953年6月18日,一件出乎中美双方意料,也震惊全世界的事发生了:
南朝鲜政府在没有通知任何方面的情况下,“开放”了四座战俘营,将原本已约定好要遣返的2.7万名北朝鲜人民军战俘“释放”。
李承晚随后公开宣布,会将这2.7万战俘编入南朝鲜军队,继续为统一全朝鲜而“战斗到底”。
换句话说,李承晚总统坚决不同意“停战”,并且表现出了姿态:哪怕没有美军,我们也要单干!
李承晚当然不愿意真的“单干”,他只是借此希望能继续拖住美军。
他的行为虽然起到了轰动效果,但完全是反面的:
在朝鲜战场即将全面停战的背景下,全世界都被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惊呆了,包括英国、加拿大等在内的西方国家都发表了谴责,而美国更是脸上无光——你不是说不打了吗?你小弟怎么不答应呢?你到底能控制得住你的小弟吗?
而在中国方面,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按原定计划于6月19日由北京启程前往朝鲜,本来是准备参加停战协定签字的。然而,就在发生李承晚“释放”战俘的事之后,彭德怀20日在平壤中国大使馆致电毛泽东:
“根据目前情况,停战签字需推迟至月底似较有利,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晚伪军以打击,再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六月上半月据邓华说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此意已告邓华妥为布置,拟明廿一日见金首相,二十二日去志司面商停战后各项布置。妥否盼示。”

  朝鲜战场上的彭德怀
6月21日,毛泽东的回电来了:
“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推迟何时为适宜,要看情况发展方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金日成也表示同意。
于是,中国方面准备满足李承晚“单干”的愿望。
“教训”南朝鲜军队的任务,交给了当时才40岁的杨勇。
1953年6月,入朝担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才刚刚一个月的杨勇,接到了“发起夏季第三阶段作战”的任务。
尽管才入朝一个月,但24岁就当上团长的杨勇下定决心要打一场漂亮仗。
在充分研究了地图之后,杨勇提出了一个以“金城”为攻击起点的计划。
金城,位于朝鲜中部偏东。
以金城为中心点,从金化开始向东北方延伸到金城,再以金城开始向东南方延伸到金城川和北汉江交汇处,这块大约25公里长的弧形地带,原本都都属于南朝鲜军队防区。
杨勇决定:一口气把这个突入志愿军防区的“大馒头”直接抹平!

  “金城战役”攻击线路示意图。从最北面的蓝线以南,到红蓝双线的对峙线以北,原来都是南朝鲜军队的辖区。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
自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转入阵地战后,还从来没有组织过如此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志愿军入朝后最辉煌的记录,也就是在第二次战役时由27 军全歼了美军一个团。而如果要“抹平”这块区域,就必须围歼美军配合下的南朝鲜军四个主力师。
但杨勇心里又是有底的。
首先,他手底下指挥的20兵团有54、60、67、68四个军再加一个33师,拥有82毫米迫击炮以上的火炮1000门,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占绝对优势。其次,对方四个师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减员,且防守体系也不是完全稳固。
杨勇的作战计划上报后,得到了上级的批准,而且还给加了几道“菜”:把炮兵第二师28团、炮兵30团一个营、火箭炮兵201团、高射炮兵601团以及反坦克炮兵三个连、工程兵四个营都调拨给了20兵团,并命令24军配合作战,保证20兵团右翼安全。

  杨勇。1953年5月入朝,担任20兵团司令员。
如此,一个三面进攻的“钳形攻击”的姿态就形成了:
在金城正面,志愿军一共摆出了6个军,配有82毫米迫击炮以上的火炮1483门,准备一口气吞掉南朝鲜军四个主力师。
兵力对比,志愿军3比1占优,火炮对比是1.7比1占优。
1953年7月13日晚上9点,在蒙蒙细雨中,“金城战役”拉开帷幕。
战端一开,20兵团就直接把南朝鲜军队打蒙了。
在步兵冲锋之前,20兵团调集了1100多门火炮,对金城以南的南朝鲜军队阵地进行了7到28分钟的炮火急袭,大约有1900吨的炮弹在这短短的半小时内倾泻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30%的南朝鲜军队阵地地表工事瞬间被摧毁,80%以上的道路障碍被清除。
总是被认为只会用“人海战术”冲锋的中国军队,经历了三年的朝鲜战场洗礼,再加上后勤运输的加强,已经可以在局部用不亚于美军的炮火密度进行战斗了。
在密集的炮火准备之后,志愿军第20兵团3个突击集团和第9兵团24军,在东起北汉江西岸至阳地村25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发起了攻击。
一个小时之内,南朝鲜军四个师的防御前沿阵地全部被突破。

  金城战役中,志愿军向敌人阵地发起冲锋
就在南朝鲜军队陷入一片混乱之际,另一个让他们雪上加霜的消息传来:
四个师里战斗力最强的“首都师”的最强团“白虎团”,团部居然被志愿军特种部队给掏了。
"首都师"是李承晚最倾力打造的一个师,也是南朝鲜4个主力师之中的头号"王牌"师,曾被美军称为“第一荣誉师”,在南朝鲜被称为“无敌猛虎”。而“白虎团”是“首都师”的头号主力团,屡立战功,李承晚曾亲授"虎头旗",因这面血口獠牙的白色虎头旗,"白虎团"从此得名。
在7月13日志愿军发起总攻后,203师609团2营和607团一个侦察班组成了一支“穿插队”,任务就是捣毁“白虎团”团部以及炮兵阵地,为师主力全歼该团创造机会。
在穿插中,由11人组成的607团侦察班,在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的带领下“胆大包天”,直接化妆成南朝鲜士兵的模样(杨育才更是化妆成美军顾问),深入敌军后方,连过南朝鲜军数道关卡,直接突击到了“白虎团”的团部作战室,将这支“王牌团”的团部从里到外打得稀烂,虽然团长崔喜寅趁乱逃走,但前来开会的“首都师”机甲团团长陆根洙被当场击毙,副师长林益淳虽然逃走,但在路上被志愿军俘获,成了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俘获的南朝鲜方面最高级将领。

  穿插支队当场缴获的“白虎团”团旗,现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也有人考证说这其实是首都师的“师旗”
这个真实事件后来经过编排,成了著名的八个样板戏之一的《奇袭白虎团》,为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熟悉。

  该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杨育才个人被志愿军首长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
“白虎团”团部被端,不仅全团大乱,“首都师”也陷入崩溃。到了7月14日中午,号称王牌的“首都师”已经全线崩盘,他们负责严防死守的10公里宽、8公里纵深的重要防线,在一天之内就丧失殆尽。
事实上,“首都师”的溃败只是南朝鲜军溃败的一个缩影:
截至7月14日下午6点,中国志愿军只经过21小时的战斗,就已经占领了所有预定战略目标,共歼敌1.4万人,向南最远推进了9.5公里,南朝鲜军“首都师”、第三师和第六师都被打残,只能撤出第一线进行整编。
战局崩盘如此之快,不仅震惊了南朝鲜人,也惊动了美国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人是挺乐意中国人教训下南朝鲜人的。
但志愿军的攻势如此猛烈,进展如此迅速,美国人还是慌了:难道中国人真的不想停战,想一口气再打下去吗?
7月14日清晨,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马克斯韦尔·泰勒中将搭乘直升机,心急火燎地赶到了前线指挥所。

  马克斯韦尔·泰勒也算是美军名将,在二战战场上先后指挥82空降师和101空降师打出过多场著名战役,在“阿登战役”中率部死守巴斯托尼堪称他人生中最经典的一战。
然而,在二战战场上屡立奇功的泰勒中将,看到他一手设计的“金城防线”在一夜之间就被中国人撕扯得支离破碎,还是感到触目惊心的。为此,他迅速将包括“首都师”在内的一系列被打残的南朝鲜军队撤到金城川一线以南,并将日本空运到朝鲜的第187空降团配合美第九军二师接防,再把美军第三师也调了上来。
然而,就在泰勒调兵遣将的同时,志愿军第20兵团的司令杨勇已经在14日晚9点40分电令各集团转入第二阶段作战,继续往南猛打猛冲,仓促组织防线的南朝鲜军队和美军无力阻击,只能一退再退。
在这个过程中,金城川由于连日大雨,河水猛涨,再加上敌机不断轰炸,前线地区的桥梁大部分被炸毁,志愿军工程兵部队舍生忘死日夜抢修,关键时刻连步兵团也一起加入了进去,最终保障了前线作战的运输需求。

  电影《金刚川》剧照。《金刚川》即取材于这段历史背景。不过原型人物,志愿军第3工兵团3营9连连长张振智修的那座桥,是在1953年6月期间
7月16日,稳住阵脚的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开始发动反扑。“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宣称要发动“最大规模的反攻”,而第八集团军司令泰勒更是调来多支南朝鲜部队,准备围歼突出部的志愿军180师。
而此时,志愿军方面正好也因为后勤补给路线过长,开始转入战略防御,拼死抵挡敌人的反扑。在防御战中,背水一战的180师打得尤其英勇,这支在朝鲜战争中命运多舛的部队死战不退,在867高地的防御战中,防守阵地的一个连志愿军战士在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的情况下,最终只有2人生还,全连壮烈牺牲。
战斗打到7月16日晚上8点,除了867高地丢失外,其余阵地都在志愿军掌握之中,而负责进攻的南朝鲜军队伤亡已超过3000人。
在之后的几天,南朝鲜军队进行了疯狂的反扑,尤其是在7月23日,由于李承晚总统亲自到前线为部队打气,南朝鲜军在两天内发动了107次反攻,但均无功而返,志愿军掌握的所有阵地都纹丝不动。
至于美军,美三师只是发动了几次连、排级的进攻试探,在失败后就再也不肯进攻了。
至此,第20兵团吃下的所有正面阵地都已经巩固了下来。
7月25日,尽管“金城战役”并没有正式宣告结束,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给志愿军总部的贺电已经来了:
祝贺志愿军取得夏季战役的重大胜利。
之所以用“重大胜利”来形容,是有客观数据支撑的:
自7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金城战役”开始到27日,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共歼敌5.3万余人,将南朝鲜军4个师彻底打残,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
而更重要的一层意义是: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入朝作战之后,对拥有坚固防御攻势敌人的最大规模进攻战役。事实证明,从炮步配合到后勤运输,志愿军和三年前初入朝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事实上,“金城战役”打到7月27日的时候,从战术角度而言并没有结束。
据说杨勇当时还在20兵团司令指挥部布置各集团的反击任务,准备再往南纵深进攻。
然而,战役必须要停了。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在朝鲜半岛中西部、北纬38°线以南5公里处一个叫“板门店”的地方,朝,中,美三方终于坐在一起,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

  板门店停战签字仪式现场
李承晚没有派南朝鲜代表参加,因为他不承认与北朝鲜的战争状态结束。
但是,他再也不敢自己“单干”了。
至此,作为整个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落下帷幕。
因为,战争终于结束了。
(正文完)

馒头说

从整体上看,“金城战役”是以志愿军大获全胜而结束的,用“摧枯拉朽”来形容,或许也不过分。
但是,只要是战争,都是会死人的。
在“金城战役”中,19岁的安徽战士李家发,在攻占轿岩峰主峰的战斗中,身中七弹,最后拼命扑了上去,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机枪眼,为身后的战友赢得了冲锋的机会。
而他只是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个。
这样的牺牲,在三年的朝鲜战争中,实在是太多了。或许有人会说,比起长津湖,比起松骨峰,比起铁原,比起上甘岭,“金城战役”的志愿军牺牲人数并不算多,且似乎没有之前提到的这些战役惨烈。
但是,牺牲就是牺牲,而且,这样的牺牲,在“金城战役”中,会让人多添一份悲痛:
那是1953年7月了,离战争结束,其实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了。
在王树增先生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曾记录过这样两个小故事。
7月26日那天,一位叫晓燕的志愿军文工团女战士,在一个朝鲜村庄照顾一位即将临盆的朝鲜妇女时,遭遇了美军飞机的轰炸,在掩护朝鲜老乡进入防空洞的时候,她自己被炸弹炸死了——当时离停战只有一天的时间了。
7月27日那天,有一位通讯兵小战士,带着“今晚22点正式停战,不准发一炮一弹”的字条,往前沿阵地送信。眼看快到达的时候,被一枚敌军炮弹炸倒,一只脚被齐脚腕炸断——当时离停战只有2个小时了。
这些人,都倒在了和平到来前的最后一刻。
可以说,没有“金城战役”的大胜,在板门店的那场停战协议的签字,可能还会往后拖一些时间,甚至还会生出什么周折。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城战役”是必打的一仗。
但也正是在这场战役中,一批眼看就能回到家乡的志愿军战士们,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在停战协定生效后,彭德怀冒着硝烟走上了之前还在激战的前沿阵地。一队队担架抬着中国士兵的遗体经过,彭德怀掀开担架上覆盖着的白布,眼泪流了下来。
就差几个小时。
他在阵地泥土中拣出一个满是弹洞的白色搪瓷水杯,久久伫立,一言不发。
那个搪瓷水杯上,写了七个红色的字:
“献给最可爱的人”。
(全文完)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最后的较量——参加金城战役的纪实》(刘凤文,《党史纵横》,1998年06期)
2、《金城战役亲历记》(苏宠惠,《国防时报》,2011年11月23日)
3、《金城反击战亲历记》(丁承平,《国防时报》,2011年12月23日)
4、《金城反击战 我随180师前进)(吴迦陵,《开心老年》,2017年10期)
5、《金城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上)、(下)(李鹏,刘丽群,《 兵器知识》,2003年08期)
6、《金城战役:一场准且狠的虎口掏心战》(韩刚,《解放军报》,2019年6月13日)
7、《抗美援朝中的金城战役》(齐德学,《中华魂》,2012年04期)
8、《抗美援朝中的金城反击战为何能“以战逼和”》(卢雷,《学习时报》,2020年10月5日)
9、《朝鲜战争》(王树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1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05:37 , Processed in 0.00912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