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北峰峰磁州窑一代宗匠吴兴让的感人故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01:24: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河北峰峰磁州窑一代宗匠吴兴让的感人故事                                                       

2020-10-26 17:44                    

作者:郭连生

按:吴兴让(1915——1975),河北峰峰矿区彭城人,具有高超的陶瓷绘画技艺,被誉为彭城“头杆笔”。他既是现代磁州窑日用细瓷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发掘、继承和弘扬宋代磁州窑陶瓷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磁州窑艺术集大成者,为彭城磁州窑的创新和发展倾尽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

今年恰逢吴兴让伯伯诞生一百零五周年,吴伯伯的爱子吴福林兄为了纪念吴伯伯,专门出版了吴伯伯的书画集、并嘱我写点东西以壮行色,特随意写上几段闲笔以为念。

谈起吴兴让伯伯来,我可是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今天,我就先给朋友们讲几个有关吴兴让伯伯的小故事吧。

(一)

滏水吐翠,夕阳衔山。
正是新雨如酒柳如烟的阳春三月。
在洒满一地黄金的夕阳下,一个七、八岁的活泼调皮的孩童正蹦蹦跳跳地奔进了南所细瓷厂。这个孩童就是我。

这是一九六零年早春的一天,我要到厂里找担任供销科副科长的父亲郭树仁。

在一进厂门左侧的一个坡地上,建有一排简陋的瓦房,细瓷厂的业务科室全都集中在这一排瓦房里,供销科则在这排瓦房最西头。

进到供销科的房内,就见父亲正和一位中等身材、穿着十分朴素、慈眉善目的伯伯在商谈着什么,我瞪着稚嫩的眼神好奇地看着他们。商谈完事情后,这位慈祥的伯伯微笑着瞅了瞅我问道:“金源老弟,这孩子是咱的吧?”父亲连忙说:“这是我的老三,叫连生,是个十分调皮的孩子。”接着对我说:“连生,这就是我经常给你们提到的前街的老邻家、咱彭城街画画的头杆笔、你吴兴让大爷,你不是经常嚷嚷着想学画画吗?往后对机会让你吴大爷好好教教你。快叫吴大爷”。

我怯生生地小声叫了一声“吴大爷”。吴伯伯十分高兴地弯下腰来说:“你也想学画画?你现在还小,等你大点后我来教你,你现在主要先上好学,把语文算术学好。”“嗯!”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我才知道,当时的吴伯伯正担任着彭城细瓷厂的技术科长,这天正和父亲商谈着天津外贸出口细瓷定货会议的情况……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和吴伯伯曾一起在鼎新瓷厂工作,后来同时调到南所细瓷厂,曾一起共事多年,他们和峰峰矿区第一届工商联主委赵法俭等老一辈陶瓷先人交往很深,加上又是近邻,所以是亲如手足,时常来往。

后来因文革等原因,我给吴伯伯学画画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

(二)

吴兴让大师虽然平时比较严肃和庄重,但有时也不免“风趣”一下。有时他的同伴们就开他的玩笑:“兴让呀,你的小名叫小白孩儿,究竟是怎么个白法?”吴大师也会凑趣道:“我的小名叫小白孩儿,自然是白了,我要是朝新粉刷的白石灰墙边一靠,你们谁也会找不到我的”。

(三)

一九四七年秋的一天,因战乱迁到山西长治的边区政府工业制造研究所,又迁回到了彭城西岳家窑旧址。吴大师赶着一辆毛驴车,神情紧张地回到了家乡,直奔自己的碗市街老家而来。从车上卸下来几个沉甸甸的麻袋,安置好后,他再三叮嘱家里人:“这是上级给的冀南票儿,是用来搞生产发工资的,我告诉你们,这里面的钱谁也不能动一分一毫。无论日子再难也不准动。”过了一个时期以后,除了各种开销,吴大师捧着帐本,把钱一文不少地交给了组织。

(四)

一九五零年初春的一天,吴大师正在当时的华北窑业公司彭城磁厂内的晒坯场上忙碌着。偶然一抬头,就看到一个学者模样的中年人走了进来。只见来人身穿刚刚流行的中山制服,戴着一幅白色眼睛,身后还跟着两个年轻人。吴先生眨眨眼睛迎了上去:“先生是?”学者答道:“我叫陈万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主要是搞古陶瓷研究。”吴先生也作了自我介绍。一个是研究陶瓷的专家,一个是陶瓷世家,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在吴大师的真诚的邀请下,陈先生便在彭城住了下来。在吴先生的陪同下,陈万里先生把彭城的大街小巷转了个遍。吴大师陪同着陈先生,一会儿在到处布满瓷片和龙盔墙的街巷中观察、记录着;一会儿又出现在如高山似的渣谷堆顶上,俯瞰窑烟笼罩着的彭城全景……傍晚,他们两个坐在横笛似的条洞里,一直聊到很晚很晚。

第二天,吴大师特意找来了一辆牛拉的“小鳖车”,让陈先生他们坐上,自己赶着,亲自陪同向南走去,直达观台窑旧址。旧址在春日阳光下的照射下,到处闪耀着宋代瓷片的光泽,陈先生一面捡着瓷片,一面和吴大师交谈着。

(五)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魏之騟从北京来到邯陶研究所工作后,对吴兴让师傅十分尊重,吴师傅也十分看重这位来自京师的高材生。或酒馆,或吴师傅家里,他们时常在一起切磋技艺、畅谈陶瓷的美好未来,常常谈论到深夜。每逢提起这些往事,吴兴让大师经常开玩笑地讲:“我和之騟可没少往彭城砂锅巷口的新华饭店‘投了资’”。

(六)

文革期间,吴大师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看押了起来,造反派们不时地对他进行批斗和人身攻击。一次,一个女青年头目骂吴大师是“老混蛋”。从来不知骂人是何物的吴大师只气得浑身打颤,嘴唇发抖,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看你就是个小混蛋。”这个女青年顿时张口结舌,不知何以为对,她万万不会想到,平时和霭可亲“吴所长”,竟然也张口骂起人来!
文中图片系吴兴让大师1932年学徒刚出师时画的一对僧帽罐。由吴福林提供。
编审:朱世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0-11-11 03:16:03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02:21 , Processed in 0.00851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