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养父母的“孝养”是什么意思? 2019-11-02 06:35
一“孝”,古人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这四个字解释的太妙了,关键就在“善”。什么才叫做“善”?这个地方的“善”,就是《大学》里的“止于至善”。怎样才能止于至善?一个是心,一个是事。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念念有父母;这个事上是念念都要照顾得到,这样承事父母。古人有个比喻,你要是不知道如何叫“善事”,你就想想父母养你的时候,那种心情是什么心?父母亲照顾儿女,在你婴孩的时代,就是从出生到三岁,父母的心,尤其是母亲的心,全部精神贯注在小孩身上,小孩又不会讲话,又不懂事,稍一照顾不小心,不是受冻,就是生病了。这个时候“心”与“事”俱到,我们能以这个心去孝事父母就止于至善了。这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跟孝是一,不是二。在家里能够尽孝,在社会才能尽忠。没有说在家里不尽孝,而能够忠于君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哪一个是忠臣?你去看他是孝子,决定是忠臣,决定不会背叛的。 二“养”指的: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一)养父母之身。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在古书当中记载,差不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就要把他当小孩一样关怀、照顾。老人在晚年比较容易觉得孤寂、孤独,身体也比较虚弱,所以我们要能够常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尽这一份孝心,给我们的孩子当好榜样。比如说春秋之际,温度变化特别大,这个时候假如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家里,就应该打一通电话问问父母有没有御寒的衣服,棉被够不够。这通电话一打,你的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觉到你处处关怀父母的身体,他能感受到你的孝心。 (二)养父母之心。就是你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说妈妈打一通电话给你,然后东聊西聊,你也听出来母亲是在想念我们,这个时候不等母亲开口,应该主动回家去看看。有一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而已,还想念小孙子,这个时候我们要能够体恤到父母的这一份心。 (三)养父母之志。古人云:“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你在社会成就一番事业,为单位和国家做出了贡献,受到政府的表扬和奖励。你的父母在众人面前很有面子。街坊邻居见面兜夸赞:“真是养个好孩子!有本事!”。孩子这么有成就,为社会付出,所以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当我们能够用自己的行为让父母感受到光荣的时候,那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这就是养父母之志。 (四)养父母之慧。孔老夫子说:“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实说白一点,就是贪,贪心,贪这个、贪那个,别人的孙子又怎么样,我们又没有,常常就在这种情绪当中,很难快乐,很难知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机会,趁父母心情比较好,引导他这一些执着要懂得放下来。人生要知足常乐,让父母一些贪念能够慢慢放下来。晚年就会越来越快乐,这就是养父母之慧。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云:“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三子欲养而亲不在 在中国几千年的孝道中,最遗憾的一件事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你真正想奉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了。季羡林写的《永久的悔》,文中说: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所以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一件事就是及时尽孝。父母面前一次孝,胜过墓地万次扫;清明泪洒万堆纸,不如生前一碗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