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子藩曾救毛泽东脱险,朋友怕主席忘了三次写信提醒,完全多虑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06:24: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21-1-11 06:26 编辑

谢子藩曾救毛泽东脱险,朋友怕主席忘了三次写信提醒,完全多虑了                                                         2021-01-10 20:15               


         新中国成立后,一位韶山的七旬老人,带着老花镜写了一封信,反复确认过后把信封放到邮局,收信地址是北京,收信人是:“中共中央委员会毛泽东主席亲启。”
这位给毛主席写信的老人叫杨舜琴,是韶山县如意乡杨家庄的一个乡间医生,一个老革命,也是毛泽东的一位老朋友。
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身上还带着病,杨舜琴为毛泽东瞧过病,杨家庄也成为毛泽东发动群众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因此,毛泽东时常到杨舜琴家里作客,并且与大家讨论如何发动群众。
杨舜琴加入了农协,由于他是乡间医生,十里八村的人都找他看病,所以杨舜琴在当地颇有威望,成了农运骨干,他的两个儿子,杨子嘉和杨子寿先后参加革命后牺牲,杨舜琴也被反动军阀抓去坐了两年大牢,好不容易才被放了出来。
对于这些曾经帮助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老朋友,毛泽东一直没有忘记,湖南解放后,毛主席就亲自给杨舜琴写信,邀请他到北京来叙旧,只不过杨舜琴年龄大了,还有病,就没有去北京。
在北京没有等到杨舜琴,毛主席很失落,他知道杨舜琴热爱医学,就给他寄去了一批医学书籍,并且寄去了一些自己的稿费,希望杨舜琴能够生活的更好一点。
杨舜琴接到主席的书和钱后,十分感动,自己不过是毛主席的朋友,却受到毛主席的如此惦念。

但让杨舜琴惭愧的是,在他的身边,还有一位叫谢子藩的朋友,在大革命中曾经掩护过毛泽东脱险,如今已经60多岁了,还患有重病,解放后生活一直很困难,于是,他想到写这封信给毛主席,希望毛主席能够念及旧时情义,给予谢子藩一定的帮助。
杨舜琴的这份信寄出后,久久没有收到毛主席的回信,杨舜琴不知道的是,毛主席没有回信是因为他实在想不起谢子藩救过自己,才未能及时给杨舜琴回信。
不久之后,杨舜琴再次去信,将毛主席韶山遇险的事情讲了一遍,这个谢子藩又是如何救了毛主席的。
原来1925年毛泽东在家乡发展革命运动时,触及了湖南反动派的利益,湖南军阀赵恒惕秘密给湘潭团防局成胥生下令,要其务必捉拿毛泽东,必要时可就地处决。
成胥生想到韶山冲里几乎家家都姓毛,想到毛泽东的家乡去抓人,难度很大,而且自己又不认识毛泽东,必须找到认识的人带路才行。
想来想去,成胥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佃户谢子藩,想要谢子藩去引路抓毛泽东。
因为谢子藩是韶山冲人,又与毛泽东同龄,成胥生认为谢子藩一定认识毛泽东,就把谢子藩找了来。

成胥生把谢子藩请到团防局后,就向谢子藩交待任务:“你不是认得毛润之吗?现在你带人去把他抓来。”
谢子藩说道:“我们乡里乡亲的,恐怕不合适吧!”
成胥生一听,立马威胁道:“不去?也行,你明年别想再租种我的田了,团防局里面的这个公差,你也不要当了!”
那个时候的佃户很苦,都是给地主种地,还要遭受地主的剥削,如果地主不租给他们地了,他一家都有可能饿死。
谢子藩无奈只能答应了,当然,谢子藩并不想去抓毛泽东,韶山冲的村民都是很注重乡情的,如此这时他领着人去抓了毛泽东,以后甭想在家乡抬起头做人。
更为隐蔽的一件事是,他当时已经秘密参加了毛泽东在韶山发起的农民协会,只不过迫于压力,不敢对外承认,所以,成胥生并不知道。
谢子藩带着团防局的人来韶山冲上屋场去,到南岸的时候,正好看到毛泽东就在南岸坪中站着和别人聊天,谢子藩便让团丁原地待命,假装不认识毛泽东的样子,隔着池塘喊:“喂!对面坪子里那个人,你看见毛润之没有?”
因为团防局的人不认识毛泽东,一路上见人都是这样问的,所以谢子藩这样问,他们也并未感觉到不妥。

毛泽东当然很警觉,并没有承认自己的身份,反而问道:“你们找他有什么事啊?”
谢子藩说:“团防局成局长找他!”
成胥生找他肯定没有好事,毛泽东看对面是真枪实弹,猜到八九不离十是来抓他的,只见他不慌不忙,用手指了指上屋场那边说:“就是从上海回来的那个人吗?我刚才还看见他站在屋门口呢。”
谢子藩就说“在家里!”
然后领着团防局的人一窝蜂地向上屋场拥去,毛泽东则连忙离开南岸,从后山走了,顺利脱险。
如今杨舜琴旧事重提,毛主席实在是想不起来这一回事,所以,毛主席在收到杨舜琴的第二封信后,才回复道:来信收到,救命之事,大概是有的,请向谢子藩先生表示谢意,困难问题,请找当地政府解决为好。
为何毛主席会记不起来这样一件事呢?
毛主席在回信中大概写道:在过去的革命年代里,不止一次遇到过险情,都是在革命群众的掩护下顺利脱险。他一直记着这些人的帮助。但对这位谢子藩,那时隔着太远,情况又那么紧急,他连谢子藩的面孔都没有看清楚,印象确实不太深刻了。

实际上,毛泽东对谢子藩本身也不熟悉,两个人的交集实在太少,毛泽东小时候在外婆家渡过的时间比较多,到了16岁就出去读书了,后来又走南闯北,走了好多地方。
谢子藩虽然跟毛泽东同岁,但却是一个佃农,那个时候的佃农都需要到租地的村子去干活,所以才会在成胥生家里干活,在韶山冲的时间也不多。
毛泽东当时是风云人物,谢子藩认识毛泽东不奇怪,毛泽东却未必跟谢子藩熟悉,尤其是当时谢子藩喊话是隔着很远的距离,毛泽东以为是一般团丁也说不定。
但是,这些事情,杨舜琴并不知情,他只知道谢子藩真切地救过主席,
谢子藩救毛主席这件事,是对地主阶级的“背叛”,所以,他只跟农民协会中的上级杨舜琴提起过,在土地革命时期,没有人愿意提自己救过毛泽东的事情,因为帮任何一个共产党员脱险,都有可能是掉脑袋的罪过。
杨舜琴立刻告诉谢子藩:“这件事到此为止,今后不要和任何人讲了!”
害怕丢了性命,谢子藩从未跟别人提起,等到解放后,谢子藩才跟别人讲到此事,别人都不太相信,认为谢子藩是在给自己揽光彩。
这件事,很可能只有他自己清楚,剩下就是和毛主席聊天的那个邻居知道了,但是那个邻居已经去世了。

现在看到谢子藩日子过得不好,因此杨舜琴希望毛主席能够给作证。
杨舜琴认为韶山人最讲情分,毛主席又是一个十分注重情义的人,这些他都是知道的,所以,看到毛主席对救过自己性命的人说“大概是有的”怎么可能证明呢?
“患难之交不可忘”, 毛主席对于那些救过他、帮助过他的人,都是铭记不忘的,都是千方百计予以回报的。
难道毛主席当了主席后就变了,不再是过去韶山走出去的重情重义的人了?
想到这里,耿直的杨舜琴是如何也不能相信的,不久之后,杨舜琴再次给毛主席写信,这次,很明显,这一次杨舜琴有点生气,甚至带着一些讥讽。
在信中,杨舜琴附了一首诗,在诗中写道:
  介子绵山居旧禄,冯异勿言依树林。
  舜日尧天仁厚主,谅能回忆救命情。
在这首诗中,杨舜琴希望毛主席能够“回忆救命情”,为此还讲了介子推和冯异两个典故。
这两个是什么样的典故呢?相传晋文公重耳在逃难的时候,在别人的追杀下,曾经走投无路,饥寒交迫,在奄奄一息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了一块肉连成野菜煮成汤给重耳,重耳因此保住了性命,当自己得知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为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回晋国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重耳后来回到晋国成了晋文公后,对帮助自己的人进行了封赏,却唯独少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没有主动请赏,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他十分讨厌那些即使没有帮助过重耳的人也来请赏,所以就隐居到绵山,做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后来别人替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才想起来,但是却找不到介子推,就以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
而冯异则是跟随刘秀的一起打天下的人,曾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后来刘秀的将领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自夸自己的战功,而冯异总是一个人躲到大树下面,于是士兵们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
杨舜琴举介子推和冯异的典故,颂扬了谢子藩淡泊名利的气概,而又希望毛主席能够想起谢子藩的功劳,给谢子藩回报。
然而,这封信过后,久久没有回信,事后,杨舜琴也为自己的鲁莽感到后悔,是不是自己的这三封提醒信,让毛主席感觉到不高兴了?
毛主席没有回信,杨舜琴也没有再去信,杨舜琴甚至以为自己在信中写的典故太过讽刺,以至于得罪了主席。

其实,杨舜琴已经发现,谢子藩的生活待遇问题得到了解决,虽然之前参加了反动派的团防局,但是当地政府还是按照“革命老人”的待遇每月给他发一些生活补助费,跟自己一样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要知道,这种待遇可不是谁都有的,毛主席曾在信中告诉过杨舜琴,“困难问题,请找当地政府解决为好”,不但对他说过,也对谢子藩说过。
这种麻烦地方政府的事情,毛主席是对毛家人及亲戚坚决禁止的,绝对不允许他们麻烦政府,但是却允许这些为革命做过贡献的老人去麻烦政府,可见一斑。
毛主席并不是忘恩负义,而是对于过去几十年的事情,他是真的记不起来了,而坊间又出现各种关于他遇险、脱险的传言,尤其像谢子藩这种间接帮助的人,他并不敢公开承认。
在革命斗争中,毛主席遇到了无数次的艰险,很多人也都间接帮助过他,他也不清楚,所以,只能采取慎重的态度。
一方面,他会尽可能地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另一方面则不想大肆宣扬,以防止别有用心的人以此来让毛主席报恩,这个世上最难还的东西就是恩情债。
其实,对于直接救过毛主席的人,毛主席所能做的事情也十分有限,大多是以个人钱款进行帮助,从不用公家的东西为自己办事。

对于杨舜琴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件事,毛主席也不置可否,不想揭开这层窗户纸。
越是想到这里,杨舜琴就越不安,觉得自己当初那样对待主席很是惭愧,他甚至一度以为,主席不会“原谅”他,此生再也见不到主席了。
直到1959年6月的一天,一辆小轿车从韶山冲开到杨舜琴的家门口,请杨舜琴上车。
当时杨舜琴已经得知毛主席回到了韶山的消息,只不过他想起自己连去三封信提醒主席报恩的事,让他感觉两个人之间有了隔阂,因此就没有去韶山冲自讨没趣。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并没有忘记他,在如此匆忙之中,还能想到他,并且邀请他赴宴。
杨舜琴来到韶山冲之后,毛主席亲切地询问了杨舜琴一家的生活情况,并且关切地说:“你要好好休息,好好养老,有什么困难,可以找当地政府解决。”
让杨舜琴十分感动,但是杨舜琴环顾了一下左右,发现并没有谢子藩,他也不便详细打听,在谈话中,两个人就这样“默契”的再也未提谢子藩。
在随后的午餐上,杨舜琴等十几位亲友们在一张桌子上,而邻桌的却是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人。
在吃饭的过程中,毛主席给杨舜琴敬了一块清蒸鱼,说“舜老,你是儒医,今天就敬你一块鱼吧。”
杨舜琴谦逊地说:“我是愚蠢之‘愚蠢’。”
毛主席摇摇头说:“舜老,你过谦了!你是读书人学医,称你‘儒医’是很恰当的。”

然后,夹了一块鱼放到自己的饭碗里,一边吃一边风趣地说:“鱼我所欲也,儒亦我所欲也。”
毛主席用这句典故,是反用孟子的典故,体现了毛主席尊老敬贤的美德,又体现了领袖与人民的亲密关系。
似乎对应起两个人心中的疙瘩“谢子藩”那就是,自己既要做好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也不能忘记那些帮助过他,支持过他的父老乡亲。
想要做到“兼得”,那就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决心。
听了毛泽东的这一番话,杨舜琴深受启发,此时对毛主席的敬佩更是五体投地,自己以前真是误会主席了。
酒宴后,毛主席对杨舜琴说:“我们照张相留作纪念吧!”
于是,大家一起来到招待所门前,站好队,准备照相,杨舜琴站在中间紧挨着毛主席,下午毛泽东就告别父老乡亲,离开韶山到长沙去考察工作了。
能够与主席“重归于好”,杨舜琴的喜悦之情,直到第二天还没有消退,在第二天给自己的孙子杨厚淳写信说到:“毛主席回到韶山,停驾国际招待所,召开一次故乡老人座谈会,我亦荣幸被召,同主席谈了话,会了餐,摄了合影……午宴时,我承主席敬尊,僭坐首席。摄影时,我又站在主席身边右侧第一个。以我这样老迈无能的人,承毛主席这样抬爱,使我终身无辱,长沐光荣……”


参考文献: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三位乡亲》湖南文史 2001-08-15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6 16:13 , Processed in 0.01124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