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秋声赋》,文与知音听,苏轼说得一知己足矣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05:05: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千年《秋声赋》,文与知音听,苏轼说得一知己足矣                                                         2021-02-04 05:00                    
                          晏砚砚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一两知己,实在是件幸运的事。但是知己有时并不在日子里,而在时光里。
宋朝某个秋天的夜晚,欧阳修在夜读,忽听得窗外“有声自南来”,不觉悚然,只听得那声音“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这一段描写字数虽不多,却把秋深处的无情写得惊心动魄。读书人灯下苦读,沉浸在古往今来的文字长河里,心静起来如佛,心动起来四海皆声。
此时身居高位,年已五十三岁的欧阳修明知这是风声,可他偏有趣得非要去证实一下,问童子:“外面这是什么声音,你去看看。”
童子想来已经早早地躺下了,打盹多时,所以他推脱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你看,在读书的老爷身边久了,童子都舌灿生花了。
欧阳修此时却已进入了读书人的痴状中去了,他耐心地给童子解释说:“这是秋声啊!”伤春悲秋自古就是读书人的常态,辨别人不辨的细微处,聆别人不入耳的风雨声,感别人不能发的四时情。只是听了几道风声,欧阳老先生的灵感顿时就洋洋洒洒起来。他从秋天的萧瑟画面讲起,看到了秋天这个季节的凋零本质,不由得就感慨起人生来。他感慨草木之无情,而人则幸运得多,有了无比的灵性。他由风撼树想到这世间事如风一般动摇着人的心绪,劳累人的身体,内心与身体一道损耗,年华老去。唉,人为什么要听到一点秋声就胡思乱想呢?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当时为官多年仕途上的苦闷,由此对人生也就特别感慨。
这一番感怀过后,欧阳修算是痛快了,思想上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可是他光顾着自己唠叨,却忘了自己抒情的对象是一个粗钝的童子,更何况他还困意浓浓。等说够了,想听童子的回应时,才发现童子早已入睡多时了。老欧阳叹一口气,这琴算是白弹了,只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所以说,话与知音谈是半点不假的。

老欧阳修官位高,有没有三五知己,这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后来却有一个人因为他的文章而私下敬为知己。虽然从地位上来说,欧阳修实是他的老师。
这个人叫苏轼。他去赶考,得了个第二。提拔他的两个人,一个是梅尧臣,一个就是欧阳修,他们都是慧眼识珠之人。后来苏轼特地写了一篇《上梅直讲书》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他说自己从前读《诗经》时,就感叹周公虽然富贵,却没有知己,后来读《史记》时,读到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更觉得周公没有贫贱的孔子幸运。对于读书人来说,知己的存在,比富贵更能抚慰人心。
苏轼说自己七八岁时才知道读书,才知道了如今做他主考官的梅尧臣和欧阳修的大名,知道这两个人文章做得好。可是究竟做得怎么好,当时他还没有读到。后来年纪大了一些,终于有机会读到他们的文章词赋,从文章里就像见到了真人的为人与修养一样。梦见他们超凡脱俗的快乐,觉得自己能够仰望圣贤的人,也是件快乐的事。
他做文章受到圣贤的影响,一开始只是想着做个小官,挣几个俸禄养家,却没想到,因为文章做得好,有一天与自己仰慕已久的老师们相见相交。由此可见,对苏轼来说,这是比做上官还要快乐的事情。后来又听说,他的道路竟是这两位老师在背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个夸他的文章有古人孟轲之风,一个赞他文章不落俗套。他并没有走任何人际关系,仅仅是凭着才华就和从前隔着十万八千里的圣贤成为了师生,这不是知己又是什么?
一千多年后,我在书间读到了欧阳修的《秋声赋》,一豆灯火下怅然的身影在文字里依然清晰,飒飒风声与唧唧虫鸣仍旧在窗外响个不停。我伸出手,与那位长叹一声的老者在秋风中握手。谁说声音留不住?文字可以留下它的脚印。
此文选自《古文观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1 17:01 , Processed in 0.00776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