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牛头巷、牛巷…广州这些“牛”地方你听过几个?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4 17:53: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牛头巷、牛巷…广州这些“牛”地方你听过几个?                                                         2021-02-13 15:07                    

                          

牛角巷、牛头巷、牛皮巷、牛巷……

在广州的老城区,

散落着不少带有“牛”字的地名。

它们可能与牛的某个身体部位相关,

也可能与当地的业态紧密联系。

这些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它们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如今的街巷又有什么发展变化?

日前,

记者走访了广州越秀区的 牛头巷牛巷

发现它们的历史均可追溯到清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今这两条小巷都盖起了高楼,

成为居民住宅区,

旧日痕迹不复可寻。

牛头巷内,市民抱着狗狗晒太阳。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牛头巷:此地原有山岗形似牛头

在越秀区海珠中路西侧,有一条名为牛头巷的巷子。《广州市地名志》提到,“牛头巷,在市政府西南,是海珠中路西侧的横巷,西至纸行路。长198米,宽3~5米,混凝土路面。为居民住宅。”

位于越秀区海珠中路附近的“牛头巷”。据称此地原有小山岗,形似牛头。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巷名为何称为“牛头”?据《越秀史稿》(第四卷)记载,“牛头巷在仙羊街(今海珠中路)中段西侧,巷有两段曲折,西接纸行街(今纸行路)。此地原有小山岗,形似牛头,故名。”原来,这里曾经是一个小山岗。仔细观察,这一带的地形要比惠福路稍高。

曾属旧时“旗境”用于“箭道”

《越秀史稿》(第四卷)中提到,牛头巷建于清代后期。清后期《驻粤八旗志》中记载:“镶白、正蓝旗满洲箭道,在牛头巷。”箭道,是旧时官府所设练习射箭的场所。由此可见,牛头巷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

牛头巷内一家发廊,店员给猫喂食。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旧时官府为何选择在牛头巷设置箭道?这与满洲八旗兵进驻广州城有关。《越秀史稿》(第三卷)中表示,广州现有的满族同胞,大多是清乾隆二十一年至三十二年间从北京及天津抽调驻防广州的满洲八旗兵的后裔。满族士兵驻防之初,仍按3年为期调返东北。后因朝廷为加强巩固边防,稳定队伍,决定取消调防制度,从此驻粤八旗兵士兵及其家眷长期留在广东,他们便成为世居广州的满族人的主体。

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所驻街区,清朝官方印制的《驻粤八旗志》称为“旗境”。大致上,满洲八旗驻老城内西南隅,由解放中路南端迤西至人民中路中段,又北至光塔路路中心止。而在满族八旗子弟的居住地区内,各旗的驻防地段还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划分,包括镶黄旗、正白旗、正黄旗、镶蓝旗等。如此看来,牛头巷所在位置便在“旗境”范围内。

健身设施齐备,居民在牛头巷内打乒乓球。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昔日电筒厂生产虎头牌电筒

时光荏苒,如今的牛头巷早已没有旧时“箭道”的痕迹,小巷两旁盖起了居民楼。不过,说起牛头巷,深谙街区历史的街坊总会提一句: “那里曾经有一家电筒厂。”

藏身小巷内的电筒厂。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据街坊介绍,20世纪四五十年代,广东和记五金制品厂置下海珠中路牛头巷16号为厂房,添置设备,生产虎头牌手电筒。“你知道虎头牌手电筒吗?可出名呢。”街坊潘姨说起这段故事仍十分兴奋,金属质感的筒身、经典虎头的标志,是那一代人特殊的记忆。“以前这家电筒厂生产的产品销量很大,后来它又与其他几家工厂合并。不过很多年以前,电筒厂就搬走了。”潘姨说,现在电筒厂厂房的大楼仍在,但已被出租用作仓库。

位于牛头巷内的“广州电筒二厂”(虎头牌电筒厂)旧址。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街坊说:

“你知道虎头牌手电筒吗?可出名呢。以前这家电筒厂生产的产品销量很大,后来它又与其他几家工厂合并。不过很多年以前,电筒厂就搬走了。 ”

——街坊潘姨

牛巷:毗邻粮仓相传存放畜牧

位于越秀区六榕街的牛巷,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巷子。《广州市地名志》中提到,“牛巷在市政府之西,百灵路南侧,南至仓前街。清代已定名。”《越秀史稿》(第四卷)中亦有记载,“牛巷北段东侧有横巷,分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段。”《驻粤八旗志》也有记载,“巷约形成于清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北侧之横巷不存;南北向段主巷存。”

“牛巷”两个字的路牌,如今已褪掉了原来的颜色。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 摄

记者了解到,清后期《驻粤八旗志》中有“镶白、正蓝旗汉军箭道在牛巷”的记录。清廷入关,所统之兵,称八旗兵。陆续收编的明朝降兵,名汉军八旗。所谓八旗,即包括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等八种军旗的颜色。清朝时,广州城中驻扎了从京师来的数千名汉军八旗兵,他们携眷来粤,在广东生活。

毗邻稻谷仓仓前街巷名流传至今

这条小巷为何名为“牛巷”呢?《越秀史稿》(第四卷)中提到,相传此地曾有牛棚,因而得名。在牛巷居住了几十年的街坊吴先生说,他小时候听长辈讲过这段轶事:“牛巷与仓前街和稻谷仓相邻,相传这两处是因驻粤八旗兵建在附近的谷仓而得名。牛巷与粮仓毗邻,用于存放畜牧。”而后,稻谷仓改建为军器库,用于储存兵器。

到了近代,稻谷仓不再用作粮仓和军器库,而街名却保留下来;牛巷也不再存放畜牧,名字亦流传至今。时光流逝,如今有关牛巷来源的历史也只能从老街坊的口中得知。这里是否真的曾经作为牛棚呢?这个问题已经难以考究。

相传此地曾有牛棚,因而得名“牛巷”。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 摄

酱油作坊藏身小巷生活气息浓厚

吴先生告诉记者,他是1977年随父母搬到牛巷居住的。以前这里的路面都由大麻石铺设而成,巷子的一侧种着高大挺拔的树木。“牛巷不大,走在这条路上总能看到熟悉的邻居朋友,大家的关系很和谐。”吴先生表示,牛巷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非常完善,学校、菜市场、餐饮店、便利店应有尽有。

牛巷已成为居民住宅区。黄丽霞 摄

今年70岁的街坊徐先生是牛巷土生土长的居民,他说,这几十年里,牛巷的变化很大。“以前附近都是低矮的居民楼,我读小学的时候这里还有一家 酱油作坊,每次路过都会看工人们是怎么制作酱油的。”说起这家酱油作坊,徐先生还能回忆起当年作坊工人在大水缸上捣黄豆熬制酱油的场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楼拔地而起,“很多新的居民搬过来住,周边的生活设施更丰富了,生活在这里很方便很舒适。”

牛巷在市政府之西,百灵路南侧,南至仓前街。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 摄

街坊说:

“以前附近都是低矮的居民楼,我读小学的时候这里还有一家酱油作坊,每次路过都会看工人们是怎么制作酱油的。现在很多新的居民搬了过来住,周边的生活设施更丰富了,生活在这里很方便很舒适。 ”

——街坊徐先生

牛巷现已成为居民住宅区。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 摄

专题策划/统筹:李月婷

专题撰文: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

专题摄影: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黄丽霞

编辑:Amily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05:27 , Processed in 0.00907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