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张大千齐名,被誉为“皇清神童” 2021-03-26 06:14
![]() 他是清恭亲王奕訢之孙 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 他曾赴德国留学 所获竟是光学与天文双博士学位 他自己认为自己首先是诗人 其次是书家,最后才是画家 他就是溥儒。 后来取字为心畬[yú]。 张大千先生说:中国当代画家只有两个半,一个是溥心畬,一个是吴湖帆,半个是谢稚柳。 启功先生说:绘画造诣,实在是天资所成,或者说天资远在功力之上。 陈传席先生认为:文人画中,清气、秀气、纯正之气最为高尚。在渡海三家(溥心畲、张大千、黄君璧)中,书法功底、诗文格调及画中的清秀之气,皆以溥心畲为第一。 溥心畲
![]() 姓名:溥心畲
别名:爱新觉罗·溥儒 西山逸士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96年
逝世日期:1963年
职业:画家 收藏家
毕业院校:北京法政大学青岛威廉帝国研修院
主要成就:著名书画家,与张大千齐名
代表作品:《雪中访友图》等
1896年的夏末, 溥心畬出生在紫禁城的恭王府, 由于祖父是连慈禧老佛爷 也畏惧三分的权臣, 小溥儒的身份实在显赫。 出生满5个月蒙赐头品顶戴, 4岁习书法,5岁拜见慈禧太后, 获夸“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 ![]() 6岁受教,9岁能诗,12岁能文, 被誉为“皇清神童”。 除于恭王府习文, 亦接受“琴棋书画诗酒花美学”。 这个无比高贵的起点, 让这个旧时王朝的神童 少年不识愁滋味, 以至于在后来的岁月里, 艰难地面对着, 颠沛流离的晚景人生! ![]() 溥心畬七岁时骑马的照片 就在皇清神童初长成的光景, 大清王朝轰然倒塌。 同时,由于袁世凯之乱, 他已不再能住恭王府了, 随家人隐居戒台寺十余年, (恭亲王晚年曾在戒台寺养病避难, 出资万两黄金重修过这座唐代古寺, 这里几乎可谓是溥心畬家的家庙。) 直到1924年才得以返回恭王府, 也就是说,三十而立之前, 他几乎是被圈养的, 没有接触过湍急巨变的社会, 也未曾“混迹”于三教九流。 ![]() 1928年,32岁的溥心畬在日本东京。雍容俊逸,一身皇族贵气。 隐居的日子里, 反倒平静而充实, 在母亲项太夫人的谆谆教导下, 溥心畬以诗文与书法为功底, 悠闲平静地临摹了不少宫廷 和王府珍藏的名画, 画艺在一次次临摹 和嬗变中日益成熟精妙, 这为他日后卖画以自食其力, 做好深厚铺垫。 ![]() 溥心畬与原配夫人罗清媛。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婚后二人书画相得,琴瑟和鸣。 长期的隐逸生活, 并没有耽误溥心畬的婚事。 溥心畬与原配夫人罗清媛, 虽然是包办婚姻, 但婚后二人书画相得,琴瑟和鸣。 至少前二十年是这样, 夫妇二人有一个共同的雅好, 那就是水墨丹青, 这给他们长年的西山隐居, 带来不少乐趣, 有时清媛临摹古画后, 心畬会为夫人题诗, 或者夫君作画时, 清媛也时常与之共同完成, 如此神仙眷侣,羡煞旁人! 后又与其合办画展, 再度名震丹青, 被公推为“北宗山水第一人”。 ![]() 溥心畬 1951年作 《瓶花》,161万元,中国嘉德,2013年5月11日。 本以为这对画坛伉俪, 会携手走到白头, 但40岁的溥心畬, 却没能熬过中年危机, 又娶丫环李墨云为侧室, 李墨云原名李雀屏, 一个当年被项太夫人 用一百块银元买来做了丫环, 遇上人到中年的溥二爷。 正如她的名字, 少女孔雀开屏了, 几分妩媚惹得溥心畬魂不守舍, 对她很是迷恋。 项太夫人奈何不过, 将其定为儿子的侧室, 赐了一个文雅的名字——墨云。 那时溥心畬正好40岁,墨云18岁。 ![]() 李墨云1940年代居住在颐和园介寿堂期间的倩影。 抗日战争爆发, 面对日益捉襟见肘的经济情况, 罗清媛显得手足无措, 并且当时她因极度抑郁导致首度中风, 从小过惯苦日子的李墨云, 精打细算的她逐渐管了家, 掌了权,得了势。 她一方面不停地接订单, 催着丈夫大量画画, 一方面苛扣佣人, 自己却吃鲜虾大鱼。 ![]() 张大千与溥心畲:民国画坛南北相望的双子星 当时也居住颐和园的另一位大家 就是被称为“南张北溥”的张大千。 深谙世道的李墨云对张大千格外热情, 总希望他能多多与溥心畬画画, 皆因为这样的画作更好卖, 后来张大千抱怨他们合作的画, 好多都被李墨云收去不知下落了。 还掌握着溥心畬的书画用印, 作品须经她盖章收取润金。 这逼得溥心畬不得不 隔三差五地暗自在朋友家作画, 钤上由学生帮助刻的印章, 以应答社交所需。 ![]() 嗜钱如命的小人习气, 还不是最让溥心畬寒心的, 是堂而皇之的红杏出墙, 这让溥大师倍受羞辱。 摘“杏”者是招待所员工章宗尧, 特别会拍马逢迎,陪同游玩, 颇得溥心畬欢心,更得李墨云“欢心”。 在台初期,章一直住在溥心畬家。 年逾五十的溥心畬对此早有觉察, 也知此事已成他人谈资, 但隐忍不语,很少形之于色。 ![]() 也许看尽世态炎凉的一代王孙, 深知自己不食人间烟火, 却生逢乱世,又遇人不淑。 一介老书生,只知画画写字, 供养烟云,没有自我料理能力, 生活早已被李墨云牢牢掌控! 君子奈何? 只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老大徒伤悲的溥心畬, 晚年天天盘膝作画写字, 人生悲欢离合都化为笔底风雨, 这种难堪,甚或是不堪, 在他1955年从日本被“押”回台湾后, 更加的沉重难抵, 抑郁无望的溥心畬, 八年后患上鼻咽癌, 68岁就在台病逝。 ![]() 溥心畬《瓜蝶绵延·楷书》 成扇,138万元,中国嘉德,2013年5月11日。 溥心畬的另一个悲哀在于, 平生才干都被画名所掩, 几乎不为外人所知。 其实这位旧时王孙精于骑射, 18岁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 27岁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天文学 和生物学的双料博士, 他自许平生大业为治理经学, 绘画在他看来只是文人余事, 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他在台湾收徒时要先考作诗, 诗作得不好的不要。 教画时更多讲授“十三经”, 结果把好多学生都讲跑了。 但留下的便成大家, 比如台北故宫的副院长江兆申等等。 ![]() 在台北, 还有人津津乐道于30年代张大千 与溥心畬的一次诗书画合璧的合作, 相传有一天张大千前去拜访溥心畬, 突遇狂风,大千灵感所至画了一幅画, 画中一棵缠满青藤的大树被风吹倒。 溥心畬七步成诗,吟道: “大风吹倒树,树倒根已露。 上有数枝藤,青青犹未悟。” ![]() 溥心畬 陶渊明诗意 (八幅),437万元,中国嘉德,2010年11月22日。 可这位天资聪颖的前清王孙, 与同居颐和园的张大千,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前者是本色华贵的皇家文人, 又做了多年的西山逸士, 不喜交际,不做无谓应酬, 一举一动没有丝毫俗气。 在选择和驾驭女人的问题上, 弱点集中暴露。 而后者是曾为“百日土匪”,“险当和尚” 却接地气的“民间励志大师”, 一生放浪形骸,三妻四妾, 总能很有力的把控关系, 潇潇洒洒活到了85岁! ![]() 有人说, 一边是“得意须尽欢”的张大千, 一边是“金樽空对月”的溥心畬, 这辈子做人, 还是要做张大千, 下辈子能成仙的话, 再做溥心畬吧! ![]() 可这位带着“仙气”的儒雅文人, 也有着他义愤填膺的民族傲骨, “九一八”事变后 溥仪在"满洲国"当了伪皇帝, 溥家兄弟趋之若鹜。 溥心畲却拒任伪职, 并以一篇著名的文章《臣篇》 痛斥溥仪“九庙不立,宗社不续, 祭非其鬼,奉非其朔”, 继而怒骂这位堂弟 “作嫔异门,为鬼他族”。 ![]() 关于骨子里的这份“执拗”, 还体现在拒绝第一夫人的拜师, 在台湾有关宋美龄 向溥心畬拜师学画的掌故 流传着好几个版本, 都大同小异, 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传说: 溥心畬起初并未拒绝, 只是提了两个条件: ![]() 第一,他不给宋美龄单独授课, 宋要学画,必须跟其他弟子一块学; 第二,拜师要行拜师礼, 要跪拜,还要磕头。 在宋看来这是拒绝, 在溥看来, 这已经是作出了巨大让步。 完全美式教育的宋美龄, 在这个问题上恐怕永远无法窥透, 这位前朝“旧王孙”的深层内心。 ![]() 溥心畲为人师, 但他自己却无师, 虽然他的书法一直很好, 但他早期因无师指点, 不知如何把书法笔法用之于画。 后来,他以卖画为生, 不得不对绘画作一番研究。 ![]() ![]() ![]() 虽仍用“北宗”法, 但变刚硬为柔和, 化苍劲为潇洒, 这其中他的书法功底, 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知道把书法笔意用之于画, 又借用工笔的手法, 用淡淡的、润润的颜色 一遍又一遍地染上去, 愈显得清净秀润。 ![]() 溥心畲免视书画为文人馀事。 这使他毕生未能将全部 创作精力投注于绘画之中, 然而这虽是他的不足, 却也因此使他的画风 露出一种高雅洁静的人文特质, 为常人之所不及。 ![]() 溥心畲的画风并无师承, 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 以及书香诗文蕴育而成, 加以他出身皇室, 因此大内许多珍藏, 自然多有观摹体悟的机会。 ![]() 观察溥心畲的作品时, 在画面上的任何一个部位, 无论在表现的技法、形式、意念上, 那种文人心灵、鱼樵耕读 与神趣世界的向往, 还有远承宋人体察万物生意, 可谓完全谨守传统中国文人精神本位, 而拒绝了与现代世界沟通的可能, 只因他的世界本来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