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5-3-17 19:11 编辑
中国古塔
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塔”不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源于印度,塔也是从印度传来的。 塔是用来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音译,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其火化,得到许多五光十色、晶莹剔透且击打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以后,凡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圆寂后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由此可见,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之物,特别是早期释迦牟尼的舍利,更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为了表达对佛的虔诚信仰,信徒们争相供奉,于是保存舍利的建筑物“塔”就应运而生。 中国佛塔源于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塔”这个字,借用梵文“布达”(Buddha,佛陀的意思)的音韵,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
古塔在用途上,一是登高望远,二是了望敌情, 三是导航引渡,四是装点河山,美化风景。 古塔按建筑材料划分,可分为土塔、木塔、砖塔、石塔、琉璃塔 、铜塔、铁塔、金塔和银塔等。 中国比较著名的古塔有: 1、西安大雁塔 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自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2、小雁塔 小雁塔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约1公里的荐福寺内。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 荐福寺原来建于唐长安城开化坊内,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旧宅,中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族戚为高宗荐福而建造寺院,初名献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名为荐福寺,是唐长安城中著名的寺院。 唐代名僧义净于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由洛阳出发,经广州取海道到达印度,经历三十余个国家,历时25年回国,带回梵文经书400多部。神龙二年(706年)义净在荐福寺翻译佛经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 有很高的价值。现在荐福寺内仅存有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年)的小雁塔。 寺内还保存有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巨大铁钟,钟声宏亮,“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3、灵光塔 灵光寺1988年0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光塔位于长白镇西北郊塔山西南端一平坦的台地上,海拔869米,北约200米有一山峰,称一览峰。塔山南约2华里,鸭绿江由东向西流,塔高出鸭绿江水面约百余米。登上塔山远眺,长白镇市街和对岸朝鲜惠山市容尽收眼底。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光塔为唐代渤海时期(698年~926年)所筑。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一座古塔,也是唐渤海国遗存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灵光塔塔身高约13米,塔基为等边四边形,塔高五层,青砖结构。塔峰光平素朴。宝塔居高临下,鸭绿江在其脚下日夜不息的流过,凡是到过长白县的中外游人,游塔山、观古塔、俯瞰一江两国风光,在塔前留影纪念,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 4、山西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因其全部为木构,遂通称为应县木塔。塔总高67.31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造型雄伟,结构严谨,塔内的木结构柱梁斗拱,纵横参差,不用一钉。应县木塔建于辽清二年(1056年),在寺的前部中心位置上,当时是寺中的一个主要建筑。木塔修建在一个石砌高台上。台高4米余,上层台基和月台角石上雕有伏狮,风格古朴,是辽代遗物。塔的第一层南面辟门,迎面有一高约10米的释迦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有6幅如来佛像。门洞两壁绘有金刚、天王等壁画,门额壁板上所绘的三幅女供养人像尤为精美。在第一层的西南面有木制楼梯。自第二层以上,八面凌空,豁然开朗,门户洞开,塔内外景色通连。每层塔外,均有宽广的平座和栏杆。九百年来,木塔曾经受了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屹然不动,未受到任何损害。反映了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成就,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之最,也是现存世界古代木构建筑之最高者。 5、苏州虎丘塔 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6、山西五台山大白塔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寺院群,大白塔建于元德五年(1301年),是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修建。 据《山西省佛教名胜》记载,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有一座高耸入云洁白浑圆的巨大佛塔——大白塔,它是五台山的象征,被誉为“清凉第一胜境”。大白塔所处的寺院叫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 大白塔位于殿阇之间,雄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形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圆盘上面是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圆盘边缘,还吊装36块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余,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3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明代镇澄法师曾有诗赞曰:“浮图何缥渺,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择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或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 7、山西五台县佛光寺祖师塔 此塔在五台县东北32公里佛光山佛光寺内。塔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 年),是创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的墓塔, 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二层,高约8 米,式样古朴。塔身由青砖砌筑而成,表面涂以白色,以示清净纯洁。下层内部系六角形小室,西面开券门。上层塔身的六个角上都立倚柱,柱头柱脚,柱中都用仰莲花捆束着,富有印度风格。塔顶的砖刹,用仰覆莲作座,其上又安仰莲一层仰莲上安六瓣的覆钵,其上 又出莲瓣两重,以承托最上之宝珠。塔的形制是国内仅见的孤例,也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石塔之一。 8、安徽安庆振风塔 振风塔在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是长江沿岸著名古塔之一。素有“过了安庆不看塔”之誉。 楼阁式砖石结构,高7层,分168阶盘旋而上。每层八角,名悬铜铃,风起叮当作响;名层塔门多变化,游人往往迷入难出。内有浮雕佛像600多座,碑刻51块,外有石栏环卫。登塔眺望,巍巍龙山,浩浩长江,全市景色,一览无遗。“塔影横江”为“安庆八景”之一。造型和工艺技巧,具有明显时代特色,极为壮观,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江岸上著名古塔,俗称“万里长江第一塔”。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宁夏银川海宝塔 海宝塔在银川市北,俗称北塔,常被作为银川的象征。塔原名黑宝塔,清康熙《重修海宝塔记》上说,因十六国时期夏国大单于赫连勃勃曾重修此塔,于是便有了“赫宝塔”的讹传。讹宝、黑宝、海宝三个名称音都相近,很有可能是“赫”字讹传的。海宝塔属于仿楼阁式砖塔,原塔十三级,高耸入云,自七层而上,从塔外盘旋凌空而上。重修以后,一是把原来七层以上在塔外凌空盘旋而上结构改变了,其次是把塔的层数减少了两层,成为连天盘在内的十一级塔。现在的塔就是九级,连塔座在内共十一级,通高53.9米。塔建在每边长19.7米、高5.7米的砖台上。第一层塔的入口有小抱厦,进抱厦入卷门,迎面有罗汉龛,龛的两旁有砖梯可上登。自第二层开始,每边挑出叠涩三层,正好作为卷门和假龛的底边。塔刹也与众不同,用绿色琉璃砖砌成的桃形四角攒尖顶,并无相轮、华盖、宝珠等部分。 10、杭州雷锋塔 雷锋塔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其山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1949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 雷锋塔为西湖十景中唯一有待修复重建的景点。地处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旧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叔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 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后人又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夕阳西照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2002年,重修雷峰塔,恢复了雷峰夕照之圣景。
11、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在大理市西北1.5公里的崇圣寺遗址前。寺院毁于清末民初,唯三塔屹立在苍山洱海之间,排列成品字形。三塔分别建于南诏(649~902)和大理(937~1253)时期。文献记载,自宋以来,大理地区地震频繁,直接影响到三塔的达30次以上,塔身塔刹遭到破坏,明清两代曾多次加以修葺,但基本形状仍保持原来的面貌,是云南省最早建筑物之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以后,三塔得到了较好的保护。1984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78~1981年对三塔进行维修加固,复原塔刹,安装避雷设施,修复塔内简易木质楼梯,开清理了清代封闭的东侧塔门。出土塔藏文物68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有各种佛教造像154尊,造像以青铜铸造的为主,也有金、银、水晶、玉石、木雕等其他种类。其中一尊金质观音像,高24厘米,重1135克,造型与著名的南诏《中兴国史图卷》所绘“圣像”相同,相传为最早传入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之一。还发现布地墨书写经以及不同形式的塔模和从中原传入的瓷器、铜镜、印章等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