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朝“双面人”李绅: 人前是悯农,人后一顿饭竟要杀三百只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4 06:22: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朝“双面人”李绅: 人前是悯农,人后一顿饭竟要杀三百只鸡?                                                         2021-04-22 09:5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在小学课本上有首名叫《悯农》的古诗,它不仅读起来非常朗朗上口,其表达的思想内涵也非常具有深度,因此可以说是绝大部分中国小孩的“开蒙诗”。

马克思曾经说过,商品的价值是人类的无差别劳动,而《悯农》中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便表达了古人关于劳动方面的思考。当然,这首诗的更普遍的价值在于,它体现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尊重与理解,能够真情实感的“哀民生之多艰”。

在一般认知中,能写出这般诗句的人,一定得是一位特别正直的人,然而近几年网络上却掀起了一阵针对《悯农》作者李绅的贬低之声。有观点认为,李绅喜欢吃鸡舌,并且尤其喜欢吃鸡舌汤,一顿鸡舌汤要耗材三百个鸡舌。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意味着李绅一顿饭要杀掉三百只鸡。网友们无法接受《悯农》这样的伟大作品的作者居然如此铺张浪费,这才有了大规模的抵制李绅行为。然而李绅的真面目真的有网友所描述的那么丑恶吗?

李绅本人是否如《悯农》中所表现的那般具有大义,这事另说;但就鸡舌汤这件事,从《唐代笔记全册》、《册府元龟》、《旧唐书》等一系列史书来看,真相似乎并不是如今网络上所讨论的那样。

李绅是山东李家人,在唐代算是本地的豪门世家,祖上出了好几个大官。李绅六岁那年,父亲因故早早离开人世,只留下母亲和他两人相依为命。虽然大家族不会刻意克扣孤儿寡母吃喝,但丧父之痛还是刺激到了他的情绪,让他开始发奋努力地读书学习。

到了青年时代,寒窗苦读多年的李绅已经是满身书卷气,名动家乡里。我们熟悉的大文豪,如杜甫、李白、苏轼等,有不少都是官场失意,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里的积郁,但李绅不一样,李绅自三十五岁中进士后,仕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非常坦荡。

我们熟悉的这首《悯农》写成于李绅入仕之前,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李绅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忘亲自到外面去走走看看,因此看到了不少民间百姓的艰苦生活。深有感触之下,李绅下笔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写下了《悯农》这样的不朽诗篇,诗句虽短,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却让后辈们思考了千年。

但不知道是财帛地位真能改变一个人,还是李绅之前伪装太好,得势后才终于暴露,担任官职后的李绅与我们在诗中读出来的那个形象相去甚远。

那么李绅本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的生活非常浮华,同年代的刘禹锡、韩愈等人也都讥讽过李绅作风过糜烂,刘禹锡还特地为其赋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怪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不仅仅是生活作风极其奢靡,在《北梦琐言》、《册府元龟》里还都曾提到过李绅为官酷暴、滥施淫威,他一手酿成了唐朝知名冤案“吴湘案”。不过善恶终有报,李绅死后被人清算,被剥夺爵位,连子孙也终身不能做官“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这样看来李绅一顿饭吃掉三百个鸡舌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毕竟他一餐饭的确需要耗费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元。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是正确的。李绅虽然豪奢,但此鸡舌非彼鸡舌。

唐代有一种西域进贡来的香料,名叫鸡舌香,咀嚼这种鸡舌香可以去除口腔中的异味。所谓的李绅吃鸡舌最早见于一篇缺乏史料佐证的小文章,后来被《百家讲坛》转载,这才流传开来。

如果你真的去查找,就能发现在正史中并没有李绅喜好吃鸡舌汤的直接描述,因此如果非要说李绅吃鸡舌,那他所吃的鸡舌很有可能是鸡舌香,而不是所谓“三百根鸡舌熬成的汤”,之所以会越穿越玄乎,只是因为李绅带给大众的印象反差太大,所以才会越来越妖魔化罢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13:34 , Processed in 0.00764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