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阳光照进孩子生命的缝隙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05:44: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让阳光照进孩子生命的缝隙                                                         2021-04-26 22:05                    
                          

【康红舒专栏】
让阳光照进孩子生命的缝隙
原创作者|康红舒
鸿蒙大地,万物滋生。花、草、树长于广袤的厚土,飞禽翱翔于浩瀚的昊天走兽奔跑于无边的森林草原,鱼儿遨游于辽阔的江海。自然万物,各有依存,阴阳相生,自然生长。
阳光、空气和水,皆是生命之源。可一切生命的源起,还需要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生命的缝隙。
土地如果板结,花草树木就无法生根;天空如果钢板一块,飞禽就难以飞翔;森林草原如果密不透风,走兽就会窒息;江海如果凝结,鱼儿只能消失。自然如果没有缝隙,花非花,树非树,鱼非鱼,禽兽非禽兽。大千世界不再五彩缤纷,而是黯然死寂。
生命需要缝隙,阳光才能照进来。只要有缝隙,哪怕是悬崖峭壁,磐石之间,生命依然向阳而生。

人的生长,一样需要生命的缝隙。历览古今,一如奴隶社会的奴隶,封建时期的很多妇女,民国、抗日期间的看客百姓,大都只是躯壳活着。又如《家》、《春》、《秋》中的高觉新,《雷雨》中的周萍,一味听从长辈的话,胆小怯懦,身体长成,却缺乏了精神成长,没有自己的思想,最终造成人生的悲剧。
他们,都是在没有缝隙的空间中长大的人,虽有身体性命,却没有精神生命。
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都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忙得没日没夜,没有时间管我们。于是我们就像小草一样,肆意生长。那时那月,与同伴,与天地为伍,是真正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们释放着无限的精力,释放着玩耍的天性,释放着孩子的好奇与创造。一大群孩子,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学,无厌无烦地完成作业(那里作业都不多)。课余,假期,我们穿梭于田间地头,山林河边,认识了花鸟虫鱼,自然四季,从此与大自然就有了毕生的情感链接;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帮着家里做着各种农活,体验了劳作的艰辛,认识了付出与收获,认识了生存和生活,从此明白要自强努力才能改变命运。那时候,我们玩着各种孩子的游戏和“玩具”,看着连环画和小人书,听着老人讲着各种古老故事,我们有了童年的纯真,有了人物留下的忠孝礼义,有了美好的神话传奇,有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那时候,孩子的脸都是红扑扑的,眼睛都是亮闪闪的,虽然,身上穿着的是补丁摞补丁的的衣服,虽然,经常有饥饿的感觉。
而现在的孩子们,吃的穿的可以说都是王子级别的待遇,可是眼睛里看不到儿童少年的光芒,没有灵性,毫无生机。生命简直是板结一块,上十岁的孩子,几十岁的老翁,这样的状态岂不让人痛心。
究其原因,是他们身上都被套上了牢笼。
从出生开始,父母就以爱的名义包裹着孩子。吃要喂着,走要抱着,玩要跟着,孩子这不能玩,那里不能去,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哪有自己的兴趣和成长?到了幼儿园和小学,学校和家庭开始养儿计划。上名校,找重点班,做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课,还要上各种特长班,孩子每天匆匆奔跑在起跑线上。到了初中高中,书越摞越厚,试卷越来越多。“不像角马一样落后,就像野狗一样战斗”,“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就是日常学习生活的写照。中学门口,下午放学时,很多家长提着便当,成群地等在校门口。一放学,孩子匆匆出来,吃完后又回到教室,去做永远做不完的题目。有的重点学校,孩子吃饭时间十分钟,晚上学习到十一二点,打卡睡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以说,一入学校门,基本没有自己一点空余时间了。
这就是孩子的牢笼。父母、学校给予孩子满满的安排,监督着,逼迫着,不管愿不愿意,都要照着去做(我们大人如果天天有人这样对你,你会主动做吗,你会开心吗?这是反人性)。孩子如木偶般长大,心灵一片荒芜、空白,没有快乐和幸福,没有灵魂,没有思想,丛生的,也只有人性的欲望。
孩子被教导着学习知识,死记硬背,拼命刷题,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再也不会如我们小时候如饥似渴地去看《岳飞传》、《西游记》《水浒传》、《杜十娘》、《汤姆索亚历险记》、《红与黑》、《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老人与海》、《十万个为什么》、《种子的故事》、《苏格拉底的申辩》,他们就受不到自然知识、名人哲理的熏陶,不会生出求师问道的意愿,更生不出独立思想、信仰和探求世界之心。而当父母带着孩子去旅游时(这本是开阔孩子眼界的机会),也不先去了解那里天造地设的风景,奇特的风情,古老的传说,只是跟风一样赶到名胜之地,拍照、打卡,走马观花。自然就少了一份观看风景的通感,少了一道心与自然的相接。
而这,都是孩子生命成长需要的缝隙啊。

有人说,中国近百年再没有出现过思想大师。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及至晚清民国,亦有严复、康有为、梁启超、马寅初、蔡元培、胡适等。培养要从小起,要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可看看我们的孩子,没有生命自由,怎有精神自由,又哪有思想火花?父母、学校、社会紧紧地给孩子们套上牢笼,孩子们成长的土壤没有缝隙,干裂板结,孩子的生命又怎么有生机?我们都在制定一个模子,把孩子强制地变成千人一面的“成功”的样子。殊不知,这样强制教育的路上,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倒下了。
而少数“成功”的,也是分数的成功,只是为了工作、名利,仅仅是为了将来吃好穿好而已。看看现在长大的孩子,大多不懂爱与被爱,不懂责任,不懂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真谛,没有道德观,没有激发使命,没有升起信仰,没有毕生的追求。有的,只是人本能的欲望。所以,现在的人很容易迷失,很容易及时享受,挥霍,沉迷钱色,很容易突破道德,放纵自己,放纵身体。因为身体只剩下欲望,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感觉生命,感觉自我,刺激无聊的人生。
如果没有根植人格,人品,人道,那就只会放肆、放任、放浪。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从小起,在他们的生命里,没有成长的缝隙,没有自我生长和自我教育,没有了生命的觉醒,没有让孩子成长为真正意义的人。
所以,我们要放手孩子,打开笼罩在孩子头上的盖子,让阳光照进他们的生命。多给他们一些自由,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多给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少一些作业,少一些补课,少一些逼迫。让孩子自己可以和同伴玩耍,可以在玩具中陶醉,可以在大自然中探求,可以专注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玩沙子,看鱼儿游来游去,玩魔方等),在他们还相信童话的年龄,带他们看童话世界。稍大一点,就让孩子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领略,慢慢自然生长。我们要做的,是关注,而不是打扰;是守望,而不是操办;是陪伴,而不是助长;是帮助,而不是改变。我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出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帮助,在孩子经历后引领,在孩子细节中养成。记住,我们要给孩子的,不是代劳,不是事事操办,而是注入独立的精神和思想,注入精气神,注入自信、自爱、自强,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打开孩子身上的牢笼,让阳光照进生命的缝隙,让孩子自然呼吸,让生命自然成长。
如此,花成花,树成树,人成为人。
作者简介:康红舒(1974——),男,汉,本科,副高,阳光教育集团,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为 康红舒校长原创投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22:05 , Processed in 0.00859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