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游原上望昭陵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3 17:42: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乐游原上望昭陵                                                         2021-05-03 08:35                    
                          

作者|郑长春

来源: ST中原文化纵览 (微信公众号)

从古到今,世界上还不曾有人批判大唐时期的中国,中国史籍也无相关记载。唐人之自信、唐诗之浪漫、唐代精神之豪迈,非任何一个朝代和民族所能比。因此,后人在自我身份认同遭遇迷茫与惶恐时,便情不自禁追溯过去的伟大与传统,他们或咏史怀古,或借物言志,或触情生情,这种近乎本能的行为此时倒显得特别高贵和可爱。“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大唐诗人杜牧的这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就是其中一例。今天,我就是踏着唐人的足迹到他们魂牵梦绕的乐游原来了。
乐游原位于西安市东南二环外,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原上有青龙寺遗址、唐升平阁,遗址内还建有空海纪念碑、纪念堂,种植着多株名贵樱花,风景怡人。其得名于汉代,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地势高平轩敞,为登高览胜最佳景地。汉宣帝时,这里被称为乐游苑。一次,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后来在此处建有乐游庙,乐游原就以庙得名。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阁,营造了当时最大的私宅园林——太平公主庄园。韩愈《游太平公主庄》诗云: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仅在乐游原上的一处园林,因太平公主谋反被没收后,就分赐给了宁、申、歧、薛四王,可以想见当时乐游原规模之大。后来四王又大加兴造,遂成为以冈原为特点的自然风景游览胜地。因此,都人来此游赏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每 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幄幕云布,车马填塞。”但景致再美,也难掩一个诗人的惆怅。

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的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他站在乐游原上望昭陵时,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已经47岁,将离长安到浙江湖州任刺史。以他的显赫出身、浪漫才情和丰富阅历,一生见过的美景、走过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不少地方比乐游原美丽,为什么一个“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的乐游原却能给他带来如此巨大的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精神寄托投注给乐游原呢?乐游原与昭陵有着怎样的关联,让他如此惆怅和憧憬?这一切,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态有极大关系。他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有政治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可时局的复杂、心态的迷茫,让他无奈与难言,面对“幄幕云布,车马填塞”的胜景,只好一声长叹“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拂袖而去。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礼泉县九嵕山的主峰上,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既然乐游原与昭陵的方位背景已经明确,那么,值得注意的就是下面让杜牧惆怅与慨叹的深层内容了。
杜牧在外任职的几年,长安城里的确发生过不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牛李党争”。这也是后来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最头痛的事情。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他从小为人持重少言,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愈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在一起时,不曾多言。文宗、武宗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称其为“光叔”。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武宗驾崩后,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

李忱一上任,便将入朝为相五年,与唐武宗君臣相知的李德裕,贬为崖州司户,不就便病逝。此时,杜牧在京城为官,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所以,他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其实,早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杜牧就以京官俸禄低难以养家为由上书朝廷,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到第二年,杜牧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他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朝廷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对于此事,外界众所纷纭,有各种猜测,这里不再赘述。我个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

过去,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但杜牧此时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鼎盛时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个古老的大唐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唐太宗英明果断、文治武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三百年长盛不衰,被历代累世敬仰,尤其是他知人善任、惟贤是举的做法,成为君王治国理政的典范。此时,杜牧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言辞烁烁、情怀殷殷。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杜牧真不愧才华横溢,其“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也让后人望其项背。他在诗中先说自己的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让人读罢心潮澎湃,怆然泪下。
大中四年秋天,杜牧终于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可惜,大中六年(852年)冬天,这个常常感叹“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的旷世才子却病逝长安家中。从此,乐游原成了唐诗一个沉重的叹号,成了一个让我们这些后来者重温历史、品鉴古今的所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15:11 , Processed in 0.0077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