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左宗棠:参加会试,三次落榜,让科举见鬼去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05:37: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左宗棠:参加会试,三次落榜,让科举见鬼去吧                                                         2021-06-10 21:10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由无数个目标组成的,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继而实现这些目标,这样,人生才会完美。
为了功名,为了完美,左宗棠开始疯狂地参加考试。
中举之后的左宗棠,下一个目标就是参加第二年春季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会试是选拔人才的高等考试,聚集全国的举人,在北京国子监举行。

那时,从湖南到北京,路途遥远,除了坐车就是乘船,仅仅差旅费就是一笔极大的开支。虽然清廷规定可以提供旅费给贫苦的优良学生,实际上这种好事一般都轮不到贫寒的学生,就那么几个有限的名额,都让拉关系和走后门的人给抢走了。
虽然老丈人家很有钱,但左宗棠现在已经是白吃白住,他实在是张不开嘴向老丈人讨要上京赶考的银子。毕竟,左宗棠也是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这点骨气还是有的。
眼看会试的日子一天一天临近了,左宗棠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都怪钱这个王八蛋,左宗棠无语了。这就是,有理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
也许是“举人”的这个头衔比较有吸引力,也许是左宗棠的人缘极好,和他的亲戚朋友们一直混的不错。不管怎么说,当亲友们得知左宗棠的困境后,便主动凑了一百两银子,资助他上京赶考。
亲戚朋友们也不富裕,却勒紧裤腰带给自己凑进京赶考的盘缠,拿着沉甸甸的银子,左宗棠感动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不仅有亲戚朋友相助,左宗棠的困境也没有逃过周夫人的眼睛,如果她和父亲开口,父亲肯定不会拒绝,可是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她没有和父亲借钱,只是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财拿给了丈夫,还为丈夫缝制了出行的行装。

有了亲友和夫人的支持,左宗棠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发誓一定要金榜题名。
钱已经不再是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要向目标一步步迈进了。经过一路的劳碌奔波,道光十三年(1833年),二十二岁的左宗棠在正月初春之时和二哥宗植一起到达了大清的心脏——北京,居住在湖南会馆里。
这是左宗棠第一次出远门,他对京城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极大的关切,尤其是对矗立在不远处的巍峨、森严的皇宫,更是充满了好奇。他多想在朝堂之上站一站,更想目睹一下大清君主的风采。要想实现这些愿望,他必须迈过会试这道门槛,否则一切都将变成空想。
左宗棠憋足了劲儿应对这次会试,本以为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可天不如人愿,会试之后,不久发榜,很遗憾,左宗棠与进士无缘,名落孙山。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刻意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见得就会如你所愿,说老天在磨练你也好,说你运气不佳也好,说你没那个实力也好,反正,就是不能顺顺利利地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也使人生显得更加精彩。试想一下,如果你想什么,就来什么,活着也就没多大意思了。
八股取士制度就这样把志大才高的左宗棠挡在了门外。这对左宗棠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他都不知该如何去面对家乡的亲戚朋友了,他不仅欠他们的钱,更欠他们的情。

回到家的左宗棠心情很坏,情绪也低落到了极点,看什么都不顺眼,见什么都想踹上几脚。好在有周夫人在一旁不厌其烦地劝说,他的心情才慢慢地好转起来。但是刚直高傲的他不愿意再这样白吃白喝下去,于是向周家租了几间房子,总算是独立门户了。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真正独立门户后,左宗棠才知道了过日子的不容易。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足,但夫妻俩苦中作乐,也别有一番滋味。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左宗棠对科举考试仍然抱有希望,他在《燕台杂感》的第八首中写道:
二十男儿那刺促,穷冬走马上燕台。
贾生空有乾坤泪,郑綮元非令仆才。
洛下衣冠人易老,西山猿鹤我重来。
清明台辅无遗策,可是关心独草莱?
三年后,左宗棠又一次到京城参加会试。这次会试,本来已经榜上有名,但就在临揭榜时,考官发现湖南多中一名,于是,竟然取消了左宗棠的进士资格,仅给了他一个“誊录”即抄写人员。誉录的最好出路是能够被保举为县令,可左宗棠不甘心做一名为史馆注籍的誊录,便毅然返乡,等待新的时机。
为了不再被落榜的阴影所笼罩,身在湘潭的左宗棠更讲求实用的学问,在周夫人的协助下,潜心于地理学的研究,计划根据古今书籍和手中的地图,画出一幅完整的全国地图。经过几年的努力,地图终于画好了,可惜的是没有流传下来。
既然不想“啃老”,那么,就得自己想法赚钱,养活自己,也养活这个家。
虽然左宗棠非常希望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吃上官饭,这样就不用为了生计而烦恼忧愁了。但连续两次落榜,让他内心对科举这条路多少有些失望。
既然决定要找工作,那么,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谋个合适的差事,满腹经纶的左宗棠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个行业。当时,举人身份的左宗棠也算是个教授级别的人物了,教书育人对他来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无巧不成书,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好湖南巡抚吴荣光邀请左宗棠主讲醴陵渌江书院。为了生计,左宗棠背井离乡,应邀到醴陵渌江书院主讲。
如今,教授的待遇在逐年提高,但当时书院的收入却很少,虽然左宗棠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但他执教却非常认真严格。每天都要亲自检查学生的功课,如果发现有个别学生旷课或不守学院的规定,他便耐心教育,启发学生,而不是单纯的用戒尺打手板。但如果发现学生两次以上犯规,屡教不改的,就要受到处罚,直至开除学籍,加以斥退。
老师严厉一点,学生才会听话一些,师道尊严,永远都不能丢。正因为有左宗棠这样的严师,学生们便不再惹是生非,触怒老师,而是开始专心学习,也不再把学习当成是一件苦差事了。
可见,左宗棠在教书育人这方面还是有那么一套的,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学生严格要求都值得我们借鉴。
虽然左宗棠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25岁的他还是一贫如洗,再加上会试落榜的折磨,人生失败的阴影总是时不时地笼罩着他。
但左宗棠就是左宗棠,他不是一般人儿,他总是能调节自己,让自己满怀壮志,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挂在了自己书房: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毕竟,穷不是爹娘的错,也不是自己的错。既然上天没有让你生在帝王诸侯之家,那么,你就要经受贫穷的磨练。不做温室中的小草,而做大自然中的大树。虽然咱穷,也心忧天下,渴望建功立业,这就是彪悍左宗棠的自我写照。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到京城参加会试,结果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再次榜上无名。而只比他大一岁的曾国藩,这次却考中了三甲第三十八名进士,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当时,学位常常被看做荣耀和威望的资本,以左宗棠的个性和才能,却无法在会试中获取高位,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左宗棠一个人待在家里发呆,痛苦地思索着自己的出路。
如果不从郁闷中走出去,就会一直沉溺下去被郁闷湮没。如果不从迷茫中走出去,就会永远在无尽的迷茫中徘徊。
左宗棠之所以能够成就传奇,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够从自己的郁闷和迷茫中走出来,满怀信心地走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因为他明白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出路。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走出来用了多长时间,是怎么走出来的,但睡了一觉的左宗棠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三次会试落榜就好像根本就没有发生在他身上。
事不过三,既然老天都不愿意帮助自己,自己还考个什么劲啊。左宗棠心里暗骂道:去他妈的科举吧,让科举见鬼去吧。
在三次会试失败之后,左宗棠决计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诚如他所说:“比三次礼部不第,遂绝意进缺。”因为9年的时光就这样从他的生命中流走了,可以说,他一事无成,他对这种无意义的事情失去了兴趣。
在这之后,左宗棠被科场角逐的失败逼到了另一条道路上——经世致用之学,他在这上面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心思。
在家乡,左宗棠不仅饶有兴趣地探讨农书方面的书籍,而且还抄录了十数册的《畿辅通志》、《西域图志》及各省通志,增长了地理学与军事学等方面的知识。
大体上来看,从道光十三年(1833年)第一次落第到咸丰三年(1853年)出山的二十年间,左宗棠攻读研究“经世之学”占去了他从教以外的大部分精力,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农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等。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左宗棠在这段时间内积累的才干和学识,为他后半生建功立业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18:29 , Processed in 0.0082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