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寒食帖》,写出了满纸的苍凉,却足足惊艳了近1000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04:22: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寒食帖》,写出了满纸的苍凉,却足足惊艳了近1000年                                                         

2021-06-01 19:34                    
                          

说起书法史的鼎鼎有名的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其遒美优雅问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由于情绪的悲痛不已造就了远离常态的悲壮,而苏轼的《寒食帖》,则是在满怀悲凉的情境下,娓娓道来,写出了满纸的苍凉,也正是这种直抒胸臆,足足惊艳了近1000年。

要想深入的了解《寒食帖》,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其作者苏轼。苏轼是有名的“宋四家”之一,不过和其他三人相比较的话,苏轼的一生数次遭贬,可谓仕途坎坷,被贬到黄州后,他深切的感悟到了世事的多变和人情的冷暖。不过即使如此处境,他也没有彻底的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仍然保持着心灵上的潇洒自如和乐观旷达,一直追求他的物我两忘和清净自足。

苏轼书写《寒食帖》时四十六岁,可以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却被贬到了黄州,心中有万丈雄心,可面对的却是满眼的清苦苍凉。才气十足却无用武之地,苏轼心中难免低落消沉,这时候唯有笔墨才能尽情的抒发自己心中的苦痛,也就是这样,才挥笔写就惊艳书坛近1000年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寒食帖》从内容上来看其实是两首五言诗。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第一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偸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苏轼当时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他心境的孤独悲凉。

第二首诗也是一样,诗文写道:“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这首诗写的好像更惨,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吃的寒酸,甚至还一把烧火的干柴火都没有,可以整个处境差到了极致。

虽然心中无限苦楚,但是苏轼的笔下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另外的一种纯净明朗。他的行笔没有因为低落的情绪而失控,用笔仍然精妙细腻,没有一丝情绪失控的乱涂胡写。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仍然能有如此的情志,实属难能可贵。

其实,这些和苏轼旷达的心胸是分不开的,他曾经这么说过:“吾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真须谈笑于死生之际。”短短几个字,就可以看出来,苏轼已经将世俗的名利看得很淡,区区的这些忧患根本无法动摇他心中的那股坚韧,虽然身处逆境,但心中还是一片开阔旷达。

说了苏轼的心境,再来看看他的用笔。苏轼写字追求的是“点画信手烦推求”,崇尚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一点在《寒食帖》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其中字的大小安排,可以说真是做到了错落有致,有的字非常大,而有的字又非常的小,互相穿插,相映成趣。在结体上,苏轼也没有刻意的安排造作,大多是自然成形,比如其中的“寒”字,整个字看上去有一种一推就倒的感觉,其中的险峻令人惊叹。

苏轼的这篇《寒食帖》还有一个可贵的地方在于,通篇没有一点俗气。黄庭坚曾这么评价苏轼的字:“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这一点在《寒食帖》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身处逆境,但整篇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一点软弱、单薄,反而给观者一种雄强开朗的感觉。这些都是苏轼心胸豁达、处事高洁的直接体现。

苏轼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瘦当可肥,俗士不可医。”人生在世,不可能诸事皆随心意,顺境时暂且不提,如果暂时深处不顺,希望我们也能和苏轼一样,身在泥潭而心境豁达,能够淡然处之,坚守自己的那份坚韧。以上,与大家共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6-20 06:06:39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1 19:09 , Processed in 0.00864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