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代才女李清照,新婚之夜作出一首撩人的闺中词,用词大胆成名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03:59: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代才女李清照,新婚之夜作出一首撩人的闺中词,用词大胆成名作                                                         2021-07-23 10:34                    
                          李清照,这个名字振聋发聩。中国古代词这一块,基本上是靠她撑起了半边天。想一想,如果没有李清照,不要说女人在诗词史上基本上是寥寥无几且暗淡无光,就是整个的诗词史也会大为失色。
我没有资格评价李清照的文字,但是我们今天就议议这个女人的生活,她的感情。
李清照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北宋时期的大散文家。她的母亲也是名门之后,富有学养。李清照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续娶的继母也是大家闺秀,给予了小李清照温柔的关爱。

可是,到底不是生母,顾忌到人言,未免失之溺爱和娇纵。李清照的闺阁生活内容丰富,读书写字之外,还有博戏(类似于打牌)。爱之深责之切,继母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严格教育这个女儿,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保全自己,一个后母的美名。这样的养育,一方面没有遏制李清照天性;一方面,在女孩子的心底,投下了一层阴影——缺乏安全感。
女人是敏感的。尤其是李清照这样早慧的女子。
18岁,李清照告别无忧无虑的闺阁生活,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曾经两度为宰相,而且21岁的赵明诚已经是太学士了。这桩婚姻门当户对且志趣相投。娇滴滴的新娘问: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甜蜜的新婚阶段。诗词固然赵明诚写不过李清照,才华固然赵明诚比不过李清照,不过他们的婚姻毕竟有很多共同话题,在感情最浓,水都泼不进去的时候,男人是有气量接受他老婆的一些比较耀眼的光芒的。

但是这样的感情也是经受不起考验的,才华是一场华丽丽的阴谋,架高了一个女人的幸福点,让感情总是徘徊在霜冻期。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内心需求很高的女人来说,当新婚的甜蜜渐渐淡去时,当眼前这个男人渐渐露出他不能依靠的一面时,还没有筑起的长城已然在崩塌。

导火线是李格非和赵挺之。这场婚姻涉及两个家族乃至两个政治派别之间的制衡。宋代文人在政治上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朋党,李格非和赵挺之本身就不是一个战壕里的,据说李格非比起赵挺之,历史评价他更为刚正中直;赵挺之虽然也是读书人出身,走上仕途后官僚气息很重。
李清照婚后第二年,李格非被列为元祐党籍,夺官外放。李清照作为长女,曾经多方奔走,希望能够解救父亲。这个时候,赵挺之正受到朝廷重用,李清照希望公公能够出面帮忙。从后来李格非父母胞弟成为罪臣外放,李清照给赵挺之的诗“炙手可热心可寒”来看,赵挺之没有帮忙,同样估计赵明诚也没有在父亲跟前为岳父说到话。一方面可能是赵挺之本身听不进去儿子的话,一方面可能是赵明诚作为儿子,也说不上话。总而言之,李清照在这次变故中,不仅仅是失去了娘家强大的家族靠山,也感觉到赵明诚的无法依靠。

这两种都是打击。幼年失去母亲的李清照,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个男子就是父亲,如今远赴偏远之地;生命中最重要的另一个男人赵明诚,他坐视了她父母家人的灾难,坐视了她的痛苦。
再一年,朝廷连下两道诏书,一是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通婚,二是元祐党人子弟不得居京。20岁的李清照离开汴京,独自前往娘家。从此,分别成了李清照和赵明诚几十年婚姻中的常态。赵明诚不断地宦游,他们分居两地。古代交通不便,全赖舟船鞍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保持这样的状态。收集金石藏品,写诗填词,李清照的生活中,有酒、有赌。

后来有人将她形容成一个古惑仔似的女人,整天醉醺醺地,玩打马这样的赌博游戏,契合一个文人的性格,但不是一个大家闺秀、朝廷命官夫人的作为。在李清照的放纵里,可以看到她内心的空虚和失衡。在当时,女人的事业就是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对于李清照而言名存实亡。首先丈夫不在身边,其次没有子女,守着的无非是一个空荡荡的宅院,顶着的无非是一个夫人的空帽子。对于一个正当青春,多愁善感且内心期望值非常高的女人来说,长日漫漫,酒能浇愁,赌能消忧。
没错,一个坚强的女人,或者说钟情的女人,可以凭思念将青丝熬成皓首。可是,那个男人是这样值得等待的人吗?在感情上,赵明诚婚前穿行花街柳巷,婚后与李清照的丫环有染,后来纳妾,一点都没有闲着;在品质上,这个男人越来越塌台。靖康之难后,当时的御营统制官王亦将在江宁谋变,事先知道消息的赵明诚贻误战机,等到兵临城下,他不是采取措施防御抗敌,而是慌慌张张用绳子系住越城墙而遁,他逃跑了。这样的行径,哪里是一个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壮歌的女子的良人?

还有那些收藏,众多的金石藏品,这些当年花费了大量金钱精力收集的风雅爱好,记录着初婚时候夫妻二人共同兴趣共同欣赏把玩的幸福时光,也记录着后来彼此之间的疏远与隔离。赵明诚收藏成癖,连妻子要看都得先申请后批准,并且稍有破损就会处以非常严厉的惩戒,而李清照这样佻达的人,根本不愿意身为形役,看到赵明诚成了“守书奴”,她就节衣缩食购书自阅。夫妻二人表面上相安无事,内心却出现了距离。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支扁担扛着走。一个女子,即使你有泼天之才,你的世界中心依然是丈夫。李清照的丈夫还要麻烦,尤其是靖康之难,仓皇流离。奔波到池阳,赵明诚应朝廷诏去浙江湖州任职,即刻赴建康面圣。这一次是诀别,李清照送到江干,在李清照眼中:赵明诚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乱世中的男女,这一刻在李清照的心中被镀上了光焰。我想,赵明诚的行径再不够君子不够磊落,毕竟他是她的丈夫,她愿意神圣他的形象,美化他们的婚姻。
此次分手其实是永诀,赵明诚布置给李清照的任务是,护送这一批书籍文物辗转南方。如果不行,“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也”。他很重视他的女人,将她和宗器放到了同一个等级上。只是在我们的心中,在丈夫的心中,妻子应当是远远高于那些身外之物的吧。不知道李清照是不是也这么认为,希望她没有我们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想法,那么她要好过一点。

乱世啊,一个中年女子,拖着十五车东西。这些藏品奴役着李清照,甚至在赵明诚突然病故后,它们,依然重重压在李清照的背上。这场世人眼中如此和谐的婚姻,对于李清照来说,有什么收获?她依然没有找到安全感,更加没有感到安全感,甚至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所以会有李清照人到中年时的改嫁。所有封建卫道士切齿之举,所有李清照粉丝们痛心之事。
有人解释成,因为李清照没有办法安排照顾好那些残存的金石藏品,她是为它们的安全性,也就是说为了完成赵明诚的愿望而再嫁的。这个理由是对李清照再嫁的最卑鄙的借口。如果说初嫁从父,再嫁从己,她没有遵守门当户对这些老规矩,按照这样的规矩她嫁过,那又怎样?
这一次,她嫁得也不成功,这个理想化的女人远远没有估计到现实世界的恶毒,因为没有安全感,她接受了一个要给予她安全感的男人。但是当这个男人暴露出真实面目的时候,李清照没有选择忍受,而是拼着坐牢选择了状告张汝舟。这个举动对于李清照而言,需要太多太多的勇气,她不是不知道再嫁要受人讥讽,也不是不知道多少人在看她的笑话,她撕下了一个大家闺秀的面子,一个知识分子的自尊。她的果断证明了在知命之年,在饱经后半生的坎坷后,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建起了铜墙铁壁。

所有的安全感,都只能来自自己。无论男人女人,无论古代现代。不是危言耸听,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不断强大,也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强大。
我喜欢李清照,当她是个少女的时候“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烂漫;我喜欢她新婚的时候,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的浓艳露骨;我喜欢当赵明诚不在身边时,她写“帝里春深,重门深院”的缠绵闺怨;我喜欢她写“天接云涛连晓雾”的豪迈;甚至喜欢她如此不娴静地喝酒赌博。但是我更喜欢再嫁失嫁的李清照,我看到了一个女人,一个有品位的女人真正的成熟。这是写多少诗词收集多少藏品都无法给予自己内心的从容。

当潦倒落魄的晚年,她回忆年轻的时候,中州盛日,和闺中女子们一起浓妆争艳,多么美好的时光。如今国破家亡人已老,当然会有很多很多感慨,但是她说:不如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句有人读出的是凄凉,有人读出的是沧桑,我读出的是一个老女人的深沉与淡定。无论有多么美满的往昔,多么仓皇的现在,依然还要在帘儿底下,听听人世间那些儿女们的笑语。
那些笑语,一定唤起她苍老的脸颊上一抹淡淡笑意。人生就像迷宫我们用上半生找寻入口,用下半生找寻出口。我相信,李清照在风鬟霜鬓的晚年,在零落不堪的暮景中,她在人生的出口处看到光,看到自己。
参考文献:
武陵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21:51 , Processed in 0.00786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