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35年,红军被敌人拦在腊子口木桥前,毛泽东下令:两天之内拿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9 05:22: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35年,红军被敌人拦在腊子口木桥前,毛泽东下令:两天之内拿下                                                         2021-08-08 11:59                    
                          

“腊子口一战,既是长征中少有的硬仗,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

这是开国上将杨成武在回忆录中说的一句话。

那么,腊子口一战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获得杨成武如此高的评价,还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图|杨成武

1934年10月,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危急形势下中央主力红军决定展开大规模的战略战役,以此来摆脱国民党大军的层层包围,重新拿回战场的主动权,再一次寻找新的战机。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此开始,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军民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实干精神。

图|长征爬雪山

爬雪山、过草地,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一路上大大小小战斗了380余次,取得了无数的胜利,其中激战腊子口,更是成为了极其经典的战例。

人过腊子口,如过老虎口”,这是当地人用来形容腊子口天险的一句俗语,腊子口地形条件特殊,哪怕是当地人都不敢轻易去腊子口,群山之中,腊子口像是被劈山斧劈开的一道裂缝,两边都是近乎垂直的绝壁,裂缝下面是湍急奔流的腊子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腊子口宽30米,位于甘肃省迭部县东北部,是岷(mín)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腊子口两边群山连绵、多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也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重要门户。

腊子河中暗礁密布,河上只有一座木桥,成为了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道,其地势之险要超乎想象,藏语中更是将腊子口形容为“山脚的深谷”。

图|腊子口战役遗址

1935年9月10日,党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红军北上,毛泽东提出,如果打不下腊子口,那么红军未来的行动处处会受到掣肘。

此时刚刚走出草地的中央红军有三条线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是西进绕道青海,可一路都是荒无人烟的无人区,红军战士们刚从草地出来,急需补给,如果再一次深入无人区,无疑是在自寻死路;

第二条路就是东进武都,但情报显示胡宗南的精锐部队早已在武都设下天罗地网,就等着红军前去;

第三条路就是眼前的天险腊子口,腊子口不仅地势险要,同时还有国民党新编14师第2旅第5团第3营鲁大昌部驻守,第6团朱显荣部驻扎在腊子口外围的刀扎、黑多两地。

图|腊子口

敌人早就在腊子口上设下了火力网,第一旅旅长梁应奎率领第1团的两个营前来增防,还设下了4挺重机枪在桥头堡,构成了交叉火力网,严防死堵红军前进。

毛主席很清楚眼前的局势,但红军没有别的选择,腊子口再险也必须攻下来,否则就得掉头重回草地。雪山、乌江、金沙江都没有阻挡住红军的前进,腊子口也不会例外,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命令:“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聂荣臻听到这话当即就陷入了沉思。

林总在观察地形后认为想要拿下腊子口必须智取,他问聂荣臻还有没有别的路能过去,聂荣臻听完这话就有些莫名其妙,明眼人都看得出就眼前这一条路啊,哪还有别的路,要是有别的路早就走了。

图|聂荣臻

聂荣臻怒道:“除非我们能飞过去!”

一旁的林总一听这话反而不怒反笑,说道:“对,飞过去!”

聂荣臻还没来得及反驳,林总身后的黄开湘就接茬说道:“腊子口这么险峻,就是飞鸟经过也要半天,更何况是人,部队该怎样在这绝壁上‘飞’过去?”

聂荣臻也好奇林总是要怎么“”过去,半天没有作声。

怀揣着一肚子疑问的黄开湘回到了红4团,林总则在指挥部继续琢磨到底该怎么“”过去。

同一时间,毛泽东赶到了前线,决定将先锋任务交给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这是一支真正的“英雄部队”,突破湘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红4团作为开路先锋立下了赫赫战功。

图|黄开湘

在接到命令后,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商量了很久,决定将主攻任务交给2营。2营的前身是红四方面军第33军98师294团,团长张仁初,当时是被徐向前抽调来补充中央红军的,被编入了红4团2营,张仁初担任副团长兼2营营长。

2营的战士们得知自己再一次接到主攻任务后,都非常兴奋,这是党中央对他们的信任,在战斗开始前,大家纷纷立下誓言,不论再苦再难都要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张仁初带着部队翻过一个山隘口,抓走了两个敌人的俘虏,展开了审问,没多久,张仁初就从俘虏嘴中得到了想要的情报。

9月17日,2营来到了腊子口前沿,一眼望去,敌人竟然在这狭窄的隘口修建了十几个碉堡,紧紧地封锁了前行的道路。

图|腊子河

摇摇欲坠的小木桥在两侧的峭壁间被风吹得吱呀作响,下面是泥沙浑浊、湍急险要的腊子河,张仁初走了几个来回观察地形,副营长魏大全指着对面大声说道:“情况明摆着,迂回过去很困难,必须打下这里!”

“啪、啪、啪……”

魏大全话音刚落,敌人就在对面连开几枪,子弹就落在魏大全附近的岩石上,对面的敌人见状狂妄地大喊:“你们就是打到明年,也别想通过我们防守的腊子口!”

好家伙,这么嚣张?张仁初扭头就向组织申请了两门吉林造的迫(pǎi)击炮、两挺重机枪,加上2营原有的重机枪,刚好有十几挺机枪了。

图|张仁初

张仁初仔细地检查了战前部署,检查完步兵连后又来到了炮兵连,张仁初对炮兵连连长赵章成说道:“怎么样?这样的地形对你们来说也很棘手吧!”

赵章成笑着说道:“确实够别扭的,可也没啥了不起的!”

一旁的副连长陈祖林抢白道:“张营长,放心吧,我们的‘老炮手’早就下定决心,准备在腊子口露一手了!”

张仁初一听这话,放心地点了点头,不论最后结果如何,战士们干劲还是非常充足的。

战斗开始后,2营的战士们在后方轻重火力的掩护下,勇敢地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向敌人冲去。

图|腊子口碉堡

躲藏在碉堡里的敌人不仅用密集的火力阻挡我军前进的步伐,手榴弹更是像不要钱似的落下来。

2营的战士们充分发挥了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前方的战友倒下后依旧勇敢地向前冲锋,敌人见状更是加强了火力,手榴弹就像冰雹一样砸下来。

就这样,2营进攻4次,都没有打下来,魏大全见状愤怒地大喊:“还能叫这些孙子把我们治住了,我带6连上去!”

张仁初一把拉着魏大全,怒斥道:“地形对我们不利,硬攻不是办法,我们得再想想办法!”

图|张仁初

此时,指挥部里的林总接到了红4团久攻不下腊子口的消息,他直接拿起电话打给了红4团指挥部,接电话的是政委杨成武。

林总说道:“你们要在‘飞’上做文章,只可智取,不能硬攻。”

杨成武一听这话,就明白了话中的意思,林总这是想要“上悬挂”,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杨成武当即把林总的指示传达了下去,集思广益,让大家一起想办法怎么才能“”上去,腊子口两侧的峭壁接近垂直角度,这么陡峭的山峰估计壁虎都很难爬上去。

图|林总

危急时刻,一个苗族战士站出来说他小时候经常在山林中行进,在悬崖上采药、打柴都是家常便饭了,只需要一根长杆子,一头绑上钢钩子,用钩子勾住树根一类的,就能顺着往上爬。

杨成武一开始还不信,苗族战士当即就来到了一处石壁前露了一手,蹭蹭几下就爬了上去,杨成武赶紧高兴地给军团部打电话,这个方案取得了林总、聂荣臻的赞同。

另一边的张仁初带领战士们撤了下来,集中在一起商讨后续的作战计划,魏大全建议直接从悬崖上爬上去,绕到敌人侧翼,两路夹攻碉堡。

张仁初思索再三,同意了魏大全的计划,随后两人就带着干部前往峭壁勘察地形。

图|张仁初在前线指挥

夜色深沉,张仁初、魏大全一行人担心被敌人发现,只能摸黑前进,几个人贴着石壁一点一点地前行,竭尽全力地攀登,最后实在上不去了,就拆下绑腿把人一个个吊上去。

魏大全发现敌人最近的一个碉堡群,距离自己也就二百米的距离,这里可以当作冲锋出发地,但是攀登的时候太艰难了,一块陡崖连着另一块陡崖,猴子都很难爬上去,更何况是人呢?

但是,从正面发起进攻的难度也很大,还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张仁初最终决定在正面发起进攻的同时,派遣小队从悬崖这里攀登上去突袭。

图|杨成武

回到红4团后,张仁初将自己的计划向黄开湘、杨成武作了报告,最终确定了正面牵制、侧翼突破的战术。杨成武向张仁初传达了林总的建议和鼓励,命令2营重新组织战斗,并且通知张仁初此时的1营1、2连攀登腊子河右侧的大山,从敌人后侧迂回。

接到命令的张仁初风风火火地赶回了前沿阵地,魏大全一看到张仁初回来,立马着急地迎了上去,张仁初说道:“有新的命令,立刻停止攻击,重新组织新的进攻!”

2营撤下来以后,张仁初精挑细选了四十多个身手矫健的人组成了突击队,所有突击队员都随身携带着一支短枪、十几颗手榴弹和一把大刀。

张仁初布置好以后,另一边的杨成武也开始行动,杨成武亲自率领部队从正面进攻,夺下了木桥,国民党士兵仍旧故伎重施,不停地往下扔手榴弹。

图|腊子口上的碉堡

杨成武和敌人进入了胶着状态,另一旁从悬崖上迂回的战士们也开始攀登峭壁,但山体实在是太险峻了,战士们很久都没有到达山顶。

杨成武焦急地等待着信号弹,却迟迟等不到夺下桥头堡的信号,眼看国民党的援军越来越近,一旦援军抵达,红军的处境可就太危险了!

即便如此,杨成武还是积极组织战士们投入战斗,尽最大可能地牵制着敌人的火力,不断地发起“车轮战”,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和弹药储备。

拂晓时分,两枚信号弹终于从腊子口右侧的高山上升起,杨成武激动极了!

图|腊子口模型

后来才知道为什么爬悬崖爬了这么久,原来是那个苗族战士爬了三次才爬上悬崖顶,等他上去后将携带的绳索放了下来,战士们才挨个登上了山顶,这个时候才向敌人发起了进攻。虽然敌人很快就被击溃了,但依旧花费了很久的时间。

张仁初在看到信号弹升起后,立马下令让所有的迫击炮和轻重机枪向敌人的火力点猛烈开火,突击队员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贴着崖壁摸了上去,敌人发现后还是用老办法,不断地往下扔手榴弹。

没多长时间,山体上就全是手榴弹的碎片和半拉的弹壳,甚至还有没拉开的整个手榴弹,突击队被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迟迟攻不上去。

图|红军战士勇敢冲锋

排长陈国厚一看这情景,着急地对张仁初说道:“让我上去!营长,我一定能冲上去!”

张仁初观察了战场的形势,拒绝了陈国厚的请战要求,张仁初认为,这个时候再选择从正面隘口强攻已经没有意义了,之前选择的冲锋出发地太过陡峭,2营只上去了二十几个人,根本不足以压制敌人的火力。

张仁初随机应变,决定改变策略,从两侧悬崖上去,避开敌人的正面火力。

这一次张仁初亲自带人从左侧的悬崖上攀登,陈国厚则带着人从右侧悬崖攀登,魏大全负责在隘口正面带着部分战士佯装进攻碉堡,吸引敌人的火力。

图|机枪掩护冲锋部队

此时的敌人腹背受敌、四面楚歌,虽然占尽了地理优势,但很快就会成为我军的“手下败将”。

杨成武率领的正面进攻部队和侧面迂回部队也全都做好了准备,冲锋号吹响后,战士们瞬间从崎岖不平的山岩间一跃而起,向着碉堡中的敌人冲去。

敌人拼命抵抗,疯狂扔手榴弹,面对三个方向冲锋的红军战士,敌人乱了阵脚,哪怕有再多的手榴弹,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是“顾头不顾腚dìng,顾东不顾西”。

敌我双方迅速进入胶着状态,就在这个时候,战机出现了!

图|红军战士吹响号角

敌人的侧后方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和嘹亮的军号声,张仁初马上反应过来这是1营打响了,当即拔出大刀,振臂高呼道:“1营到敌人后面了,战士们冲啊!”

张仁初话音刚落,身旁的战士们就像离弦之箭一般冲了出去,在红军战士的猛烈进攻下,腊子口“天险”被成功突破,敌人瞬间丧失了战斗意志,开始四处逃窜,被红军战士冲得溃不成军。

蒙蒙亮的天,渐渐地明亮了起来,火红的太阳从东边的崇山峻岭上升起,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在腊子口天险,红军再一次以弱胜强,创造了奇迹!

图|红军穿过腊子口

战后,聂荣臻感慨万分地说道:

  “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聂荣臻说得没错,腊子口一战的意义是巨大的,如果不是这一战取得的巨大胜利,红军接下来面临的便是死路一条,很有可能会遭受到灭顶之灾。这一战,不仅为我军保留了革命火焰,更为新中国打开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通道!

但同时,腊子口战役能取得巨大胜利,离不开这些在背后无畏牺牲的战士,攻占腊子口与其说是用炮火打开的,不如说是大批红军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打开的!

图|胡炳云

指导员胡炳云是红六连唯一的幸存者,他曾在《腊子口上的红六连》一文中写道:

  “我方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而且伤亡了十多个人……参加敢死队的人,齐声宣誓:为英勇牺牲的同志报仇,不打开腊子口绝不回头!”

胡炳云没有说具体的数字,更没有说具体的姓名和职务,但我们都清楚这字字都是血泪。

作为六连唯一的幸存者,胡炳云的两条腿全部受伤,右腿上的一块弹片扎得很深,他没办法取出来,只是在简单的包扎后继续跟着红军大部队转移,穿越了大草滩、哈达铺,看到了长征胜利的那一天!

中国工农红军在成功通过腊子口后,很快就抵达了甘南的哈达铺。9月20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带领红军队伍来到了哈达铺。从草地中走出来后,红军队伍又经历了极其艰难的腊子口一战,战士们疲惫不堪、弹尽粮绝。

图|红军战士与群众在一起

红军战士们终于到家了,虽然这里的人民信仰伊斯兰教,但依旧是汉族人,得知红军到来的哈达铺人民倾城出动,热烈欢迎这些疲惫憔悴但斗志旺盛的红军战士们!

战士们每个人都领到了两块银元,毛泽东嘱咐战士们:“大家都要吃好!”饥饿了很久的战士们终于有机会饱餐一顿,不少人都撑坏了肚子。

虽然红军迎来了新一阶段的胜利,党中央也确定了北上的基本路线,但接下来具体该怎么走,毛泽东依旧感到茫然,甘肃、陕西还是宁夏,毛泽东依旧没有明确的目标。

图|红军时期的毛泽东

为了了解最新的国内动态,毛泽东来到哈达铺后,没有去住所休息,而是走进了哈达铺的一间邮政代办所,在这里翻阅国民党发行的报纸。

随后还来了好几位领导同志和毛泽东一起翻阅报纸,《大公报》《民国日报》《西安报》,大家一一翻阅,将有用的消息全都用铅笔勾了起来。

在七八月间发行的一份天津《大公报》上,毛泽东发现了一段阎锡山的讲话:

  “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

图|阎锡山

报纸上还透露了红二十五、二十六军的具体位置,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控制了陕北苏区大部,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直逼西安。

看到这个消息的毛泽东激动不已,没想到陕北还有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

9月27日,政治局召开了常委会议,确定了红军下一步具体的行动目标,决定到陕北去,在陕北保卫与扩大革命根据地,以此来领导全国革命。

这真是“一张报纸定乾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长征开始,中央红军的战略目标从湘西到川黔(qián)边、又从川西北到云贵边……终于确定在了陕北,中央红军为时一年多的战略探索终于有了确定的目标!

图|长征胜利纪念雕像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成功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也成功抵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胜利落下了帷幕!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长征精神穿越历史而来,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图|长征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权、一往无前、敢于牺牲的精神体现,在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支撑下,中国会以强大的姿态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23:12 , Processed in 0.00892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