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有哪些七夕节日美食?每一样都好吃到让你流口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5 09:04: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代有哪些七夕节日美食?每一样都好吃到让你流口水                                                         

2021-08-14 09:34                    
                          
立秋一过,一年一度的七夕,不觉又至。
这个在古代本是女子和儿童的节日,如今经过无数逐利商家的疯狂炒作包装,已彻底变成情人相会的日子。
每年这个乍凉还热的初秋时节,都是无数酒店花店珠宝店最忙碌的季节。
七夕的本来面目,早已无人记得,亦无人关心。
其实,七夕正式成为我国传统节日,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因为汉武帝的生日恰巧也在这一天,所以这个属于女子的节日,一开始只是在汉代的宫廷里盛行。
《西京杂记》里说: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也就是说,西汉宫廷女子,在这一天,其实也就是开展一些刺绣之类的针线活比赛而已。
后来这节日流传到民间,又被陆续加入了月下穿针引线、水面漂针、捉喜蜘蛛结网、拜月、拜魁星、晒衣、晒书、买磨喝乐等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女子小孩读书人统统参与进来,终于便成了一个全民狂欢节。

而且,这七夕节,和端午、中秋、重阳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专属食物。
可惜,今天的人们,除了粽子、月饼、元宵、饺子,很难再想起和其他传统节日有关的特色食物了。
比如这个七夕吃巧果的习俗,就很少有人知道,更不要说亲自去制作美味又好看的各色巧果了。
巧果作为七夕的节日食物,最早始于唐朝,兴盛于宋,在唐宋之前的七夕节日食物,并非巧果,而是粥和饼。
晋周处的《风土记》里说“唯设汤饼,无复有糜矣”,由此可知,魏晋之前的两汉,七夕的应节食物是“糜”,也就是粥,两汉之后,七月初七过节吃的才是汤饼。
不过,这个节日吃的粥,可不是淡而无味的大白粥,而是把米豆等各种食材放在一起,煮而食之,有点类似于后来的腊八粥、八宝粥,当时称之为“糜粥”。

七夕正处于立秋前后,立秋之后,天气逐渐由热转凉,这时候,才过“一夏无病三分虚”之时,又逢秋燥之气,多食滋阴润肺的百合莲子银耳南瓜之类的各种“糜粥”,自然是极好的。
两汉之后,魏晋时吃的应节食物汤饼,有人认为就是面条,如果真是这样,感觉魏晋那会儿,这个七夕节过得可真够寒伧的,就弄这么一大锅面条,就算过了节,那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还不天天过七夕节?
其实不太对的,面条的称谓是直到宋朝时才正式出现的。
在魏晋南北朝那会儿,人家流行吃饼。那时候的人们把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做出的块状或条状食物都称之为饼。
上锅蒸的叫蒸饼;烤的叫胡饼;煮的便叫汤饼。这饼里还加入碎肉等各种馅料的。
有一种汤饼的做法,就是将调好的面团托在手里,然后手撕成片后下入肉汤中煮熟,比较接近于我们今天的刀削面或者面疙瘩。
因为魏晋是汤饼的天下,所以晋人束皙还为此特地写了一篇叫《饼赋》的文章,细致罗列出十多种被称之为饼的各色面食。

魏晋之后,唐朝人过七夕吃的是斫饼。《唐六典》里说,“七月七日加斫饼。
唐朝时的官府公家食堂,每逢传统节日,都要给在职公务员加餐的,元宵节赐糜糕,端午赐粽子,这七月初七便是赐斫饼。
这个斫饼,不同于魏晋时的汤饼,它不是入沸水煮着吃的,而是蒸熟过后,分割而食。
因为有了魏晋数朝对各种面饼制作技艺的极致研究发挥,留给唐朝创新的空间已近乎没有,所以唐代便在饼的吃法上,别开生面。这个被加入各种馅料之后蒸熟的大饼,分而食之,感觉太像意大利人披萨的吃法。
关于披萨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当年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最喜欢吃北方的葱油馅饼,后来他回到意大利,太想念葱油饼的味道,于是便找来一个厨师按照他描述的样子来做,最后因为怎么也做不到把馅料成功揉进面团中,只好把各种馅料直接堆在上面,这就是后来的披萨。
这样看来,我们要是学韩国人,也可以说披萨起源于唐朝的斫饼,或者是元朝的葱油饼。
唐之后的北宋人过七夕,自汤饼、斫饼之后,开始吃各色精致小巧的油炸面食,巧果终于隆重登场。

这个巧果,《东京梦华录》里记载最是详细:
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这关于巧果的做法,就说得比较具体了,是将糖、蜜和入面中,然后摊揉捏塑出捺香、方胜等各种图案,最后再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捞出即可。
当然,除了捺香、方胜图案,手巧的女子,还可以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人物图案和花样。
今天的杭州、宁波、温州一带,在七夕这一天,人们仍然会用面粉捏出孩子们喜爱的各种小型物品花卉图案,然后放到油锅里煎炸,便是“巧果”。
这种在宋朝被称为“笑靥儿”的油炸巧果,作为七夕的应节特色食物,后来就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南宋时,除了各种巧果,还要吃茜鸡。这个茜鸡,就是用茜草根作染料做出的卤鸡。七夕这一天,亲戚朋友们会互相赠送巧果、茜鸡。
清人顾禄在他的《清嘉录》里说:
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为“苎结”。
虽然名字是巧果,不再是“笑靥儿”,但它的原料和做法,还是和数百年前的大宋朝一样,只不过在样式上再次创新,将揉好的面团,像拧麻绳似的拧成打结之状,然后再入锅油炸,感觉更像我们今天吃的天津大麻花。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贾母陪着刘姥姥在大观园花树假山丛中逛了一回后,便到了喝下午茶的时候,丫鬟们于是次第端来各色小点心,有藕粉桂糖糕,有松穰鹅油卷,有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
这最后一样点心,就是七夕节的巧果。
不过,像刘姥姥这样的穷苦人家,过节时才能吃上这样的好东西,在贾府,贾母们却是早已日日吃腻了,早不喜欢吃了,可刘姥姥见了,却感到既亲切又喜欢。
她当即便拣了一个牡丹花样的小面果子,爱的什么似的,情不自禁赞美道:
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来。
由此我们也知道,自宋之后,这个七夕巧果,不但被很好继承了下来,而且成功发展到可以捏塑出花鸟虫鱼人物各种复杂图案样式的水平,且做工精细,精湛制作技艺直追剪纸绣花,令人叹为观止。
同样让我们感叹的还有,穷人家或许一年只能吃上一回的七夕巧果,富贵人家却是日日等闲食之,不值一提。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午梦堂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7 02:57 , Processed in 0.00863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