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惜晖 于 2021-8-25 03:53 编辑
31省区市上半年GDP出炉,前20强城市沪江浙皖占8席 2021-08-24 21:47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31省区市上半年GDP出炉,前20强城市沪江浙皖占8席 以下文章来源于盐财经 ,作者彭艳秋(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31个省区市今年上半年GDP近日出炉。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区域表现不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GDP总量超13万亿,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GDP前10强城市里,长三角地区占了4个,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和南京;前20强城市中,长三角沪江浙皖占了8个;前50强中,长三角也接近半壁江山。排名前50的城市中,江苏城市最多,共有10座,浙江紧随其后。
2021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地GDP数据(图片来源:山川网)
另外两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上海上半年GDP突破了2万亿的大关,苏州新晋成为国内第6座在半年内GDP就突破万亿关口的城市。
前20强中,苏州、杭州、南京、南通两年平均增速达到7%以上,高居前列。底子厚实,叠加“一体化进展提速”,长三角地区在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榜上,表现极为亮眼。
然而,数据并不能体现全部。
四大天王
经济增速上,上海比去年同期增长12.7%,追平全国增速。今年,上海好消息不断,获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浦东被赋予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经济动力十足,同时也政策利好不断。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上海上半年二产和三产数据亮眼。工业是最为强劲的动力之一,上半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0.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146.64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总产值7164.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6%,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倍。
上海市
不断向好工业数据说明,上海的核心工业企业已从疫情中快速复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上海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产业之外,关于个体幸福感的消费数据也非常不错。上半年,上海社零总额高达9048.44亿元,同比增速30.3%。
从经济体量看,除了上海,就是苏州。2020年,面对疫情的冲击,苏州依然迈入了“2万亿俱乐部”。今年上半年,“最强地级市”苏州也实现了新突破。苏州全市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前十大行业中有六个行业产值增速超30%。
苏州市
苏州是工业强市,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664.9亿元,同比增长26.5%,两年平均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8%,两年平均增长11.2%。这一组数据,甚至超过上海。
从细分产业看,苏州的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而如今苏州正大力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等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杭州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8646亿元,在数字经济领域保持引领地位。上半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306亿元,占全市GDP的26.7%。相关产业中,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2%,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5.2%和23.4%。显然,阿里等数字经济领域代表企业的异军突起,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了杭州数字生态的形成。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支撑杭州发展的“双引擎”。
杭州市
8月2日,《财富》杂志发布了2021年世界500强排行榜,这份以营业收入排名的榜单里,杭州增加了3家企业:荣盛控股、恒逸石化、浙江交投。不难发现,苏杭两市的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以民营为主,以制造业为主。
南京近些年来一直在提高首位度,但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其中南京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4.44亿元,同比增长26.8%。随着南京都市圈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南京的消费也在不断拓展腹地范围,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畅通度提升后,消费辐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南京市
经济中坚
得益于外贸出口恢复运行态势,今年上半年宁波GDP增长迅速,排名提升3位。南通和合肥也表现不俗,尤其是合肥,反超去年同期领先自己的西安和济南。
2021年上半年宁波市GDP 6640.6亿元,从去年同期的全国15位跃居第12位,高于其后的青岛约100亿元,进一步缩小了对天津的差距,并且增量为1153亿元,创历史新高。
宁波市
近年浙江在打造“双城记”,杭甬作为浙江“双子星”,被赋予重任,杭州的数字经济、基础研究优势与宁波的高端制造、国际港航优势相结合,“两城构建起杭甬双城经济圈,增强对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无锡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99.21亿元,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8.6%,达10258.9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72.68亿元,同比增长21.4%。无锡是全国首个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用十年时间,将物联网概念变为现实,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进化。
此外,无锡今年的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发力,产品产量同比增长57.4%,约占全国产量的12.5%,较去年底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重点产品中,半导体分立器件、滚动轴承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7%、28.5%。
南通也是近两年的“焦点型”城市,上半年位居全国第17名,近年来的最好名次。去年新晋“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中,南通今年上半年GDP最高,为5483.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3%,两年平均增长7.5%。究其原因,南通上半年工业生产增势良好。
南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南通被划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后,南通的定位成为上海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新功能区”。随着几座连接南通与上海的大桥建成通车,及通州湾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等重大项目的叠加,也使南通蓄积了发展动能。
以GDP增速来看,合肥是近年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2004年,合肥GDP仅有589.7亿元,到去年年底破万亿,今年上半年全国排名已至20位。安徽省会由偏安一隅的安庆迁至合肥后,工业、公路、铁路等也集中到了合肥,逐渐成为了全省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
从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家电产业,到打造汽车、装备制造支柱产业,再到围绕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的产业发展势头凶猛。上半年,合肥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超过1/4,高于一季度,扩大了在省内的领先优势。
“储备选手”
除了以上8座常在聚光灯下的城市,三省一市排位20名之后50名之前的城市还有常州、温州、徐州、绍兴、扬州、盐城、嘉兴、泰州、台州、金华和镇江。与同期相比,温州、绍兴排名上升2位,盐城排名下降3位。
江苏只有淮安、连云港、宿迁3个地级市未跻身50强。浙江仅有湖州、衢州、丽水、舟山4个地级市未跻身50强。
值得关注的是,与去年上半年比,尽管从全国的城市排名来看,金华与台州均上升一位,但增量而言,金华增量为405.08亿元,高于排在其前位的台州,在省内有赶超之势。同样的局面也发生在江苏省内两座经济总量接近的城市:泰州和盐城。
而安徽断档严重,前50强中,只有合肥挺入,排名20。
滁州市
安徽经济总量排名第二至第八名的城市,相互之间的差距并不太大:上半年,安徽“第三城”滁州继续紧紧追赶“第二城”芜湖,芜湖压力不小。2018年位列全省第五的滁州凭借强劲势头,在2019年冲到了第三,这一年,阜阳也从2018年的第六名升至第四名。2015年和2016年马鞍山地区生产总值均位列全省第四位。
2017年,马鞍山坐上了安徽经济“第三城”的交椅。但马鞍山的经济结构调整仍处于攻坚期和阵痛期,依赖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伴随着人口流出,创新发展驱动力不足,到如今,滑落到省内第六。蚌埠经济总量2020年排名第七,压过第八名宿州一头。
到今年上半年,宿州市生产总值1074亿元,反超蚌埠,到安徽省内第七名的位置。安徽的“腰部城市”名次波动大,竞争激烈。而亳州、六安、宣城、淮南、淮北、铜陵、池州和黄山几座城市,上半年GDP处在450亿至1000亿元之间。
安徽省各市2021上半年GDP排名
另外的维度
长三角的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龙头企业群体的发展水平和个人收入等数据,更说明了另一种维度的发展水平。
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长三角三省一市共有130家企业上榜,数量超过全国四分之一。这一榜单考量的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中国上市企业在过去一年的业绩和成就。其中,上海57家,浙江38家,江苏28家,安徽7家。
而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从经济区来看,京津冀拥有62家世界500强企业,粤港澳大湾区25家,长三角23家。其中上海9家,杭州7家,苏州3家,南京、温州、芜湖、铜陵各1家。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看,上半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57元,位列全国第一,首次超过4万元。31省区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四的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只有安徽,虽然GDP已超越上海,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火车头”上海,浙江有9个城市的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3万元,仅有衢州市和丽水市在2万元梯队。其中杭州37492元,宁波36435元,与北京的38138元相差不多。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这片区域经济结构相近,虽依然存在收入差距,但这种差距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值。今年,共同富裕示范区花落浙江。浙江是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城乡融合度最高的省份之一。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值降至1.96,连续8年缩小态势,自1993年以来首次低于2。浙江的实践为近年的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振兴等议题提供范例。
长三角地区发展相对均衡,加上密集便利的交通网络,发达的信息、技术、物流及资金交融,城乡之间的差别和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同时,区域内部形成了无数条牢固的产业链,工业体系不断完备,环环相扣。在这个背景下,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向长三角的核心城市集聚。
显然,这种积聚将让长三角的发展不断超越经济数据本身。
原标题:《全国城市20强,这里居其8》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