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播“火种”,百岁守初心——南开大学老党员李万华的“一生一事” 2021-09-05 16:15
新华社天津9月5日电(记者宋瑞)“我的一生都是中国共产党给的,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李万华眼神坚定,话语铿锵。 今年98岁的李万华曾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南开大学支部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如今年近百岁的他,从未改变对党的一片赤诚。坚守党员初心、回报党和人民是他做了一辈子的事。 战争年代许初心 1923年,李万华出生在贵州省瓮安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孩童时期的李万华经常跟随母亲离开住所避难,待炮火平息再返回家中。 “原想着家里会被再次‘洗劫一空’,没想到中国共产党带领的军队经过村子后,家里没有遭受半点损失,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和为人民着想的态度让人印象很深。”李万华回忆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西迁入滇,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受周围进步青年的影响,李万华经常阅读《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理念很先进,在当时来看是划时代的,这非常了不起。”李万华说,那时他便许下心愿,坚定求学报国的志向,积极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党组织靠拢。 备考大学期间,李万华“蜗居”在考点旁宿舍的走廊里,一床席子、一卷铺盖、一摞书籍就是他全部的“装备”。“没钱租屋子,我就在走廊尽头的厕所边找了一块空地,铺上席子就住了下来,这里看书清静。” 1946年,西南联大宣布结束,三校北返复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李万华考上了南开大学,学习哲学教育专业。“母亲变卖了不少家产,筹备了一年,才帮我凑齐学费。后来,我一路北上,辗转汽车、火车、轮船,历经一个多月终于来到天津。”李万华说。 6月10日,李万华在家中讲述他与党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宋瑞摄 奋发图强思进取 身处南开大学的校园内,眼前满目疮痍的景象让李万华吃了一惊。原来的图书馆、许多教学楼、学生宿舍都被炸成了废墟。校园内杂草丛生,长得有人一般高。 入学不久后,李万华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1948年7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 “民族恨、爱国情涌上心头,我眼含热泪,庄严宣誓。”李万华说,“那是我铭记一辈子的场景,我暗自发誓一辈子要跟党走,必须在南开大学有所作为,报效国家。” 学校每月发放的面粉,李万华只吃一半,剩下的换成钱,购买学习用品和进步刊物。同时,他积极参加党组织举办的活动,淬炼品格,磨炼党性。“通过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愈发挺拔而鲜明,我真正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复校后的南开大学百废待兴,近百个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很多社团是在学生运动中成立和发展起来的,李万华参加的南星合唱团等学生社团就是中共地下党领导和影响的进步社团。 “社团里有很多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我们一起出壁报、举办时事座谈会和演讲会,通过歌咏、戏剧等形式抨击当时的时政。”李万华说。大家凭着一腔热血参与到爱国民主的运动中,通过一次次斗争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 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对天津发起总攻,历经激战攻克天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冒着炮火,把用白床单连接而成、写有“热烈欢迎解放军”的标语挂到了学校大楼外。“大家纵情欢唱,迎接新中国的曙光。”李万华说。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南开大学党组织正式公开,李万华担任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南开大学支部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要带领学校党员们开展好组织生活,把学校建设好,培养更多立志报国的进步青年。”李万华说。 6月10日,李万华和老伴王端菁在天津的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宋瑞摄 心系学校感党恩 搞基建、盖教学楼、建学生宿舍;支持物理系建设实验室,购置新设备;提议恢复经济学院,见证旅游系、法律系的发展……李万华留校工作后,南开大学校园建设、学科建设蓬勃发展的背后,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我刚参加工作时,学校道路两侧多是稻田、洼地和水坑。我们把洼地中的水排出后,垫土、建地基……渐渐地,一幢幢教学楼拔地而起,学校有了新气象。”李万华说。 1954年,李万华兼任了物理系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全力投入下,全套低温设备、机械加工设备、甚至价值十几万元的显微镜都一应俱全,很多仪器实现自主加工生产,一些重要的基础研究在南开大学物理系早早起步。 改革开放后,国家需要大量经济和管理人才,李万华又提出恢复南开大学的传统系科——经济学院。“我本着‘脑袋尖、腿脚快、嘴巴勤’的劲头和‘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的精神,四处争取办学投资。”李万华说。这时,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因经济学院的筹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他申请了延缓退休,这一干又是6年。 待经济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逐步进入正轨,李万华才办理了离休手续。“现在学院发展得越来越好,一批批学生成长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我甚是欣慰。”李万华说。 年近百岁,加上身体不便、听力欠佳,李万华和老伴很少出门,但他们仍然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发展,看报、读书、看电视新闻成为老两口每天约定的“打卡项目”。他说,能亲眼见证党和国家一点一滴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我几乎是与党同龄,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怎样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身为老党员,我与有荣焉,无比自豪。”李万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