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任何一座城,能比无锡更懂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2 02:57: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没有任何一座城,能比无锡更懂甜!

2021年11月09日 14:51:37
来源:地道风物APP



糖罐子打翻了一座城

北方人总说南方人爱吃,南方人则把江浙沪推上了冠军席,而在包邮区内部,唯有无锡的甜总能轻松服众。
冬天冒着热气的糖粥、糖芋头,夏天汁水丰盈的蜜桃,早起吃面淋上的浇头,裹着厚厚一层酱油糖色的本帮菜,还有街边随时兜售的甜糯糕团……一年四季,白天黑夜,无锡人的生活被“甜”牢牢霸占。

糖醋小排骨,甜甜的无锡味道。

图/视觉中国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比无锡更懂甜的滋味。

甜感基因,缘起江南
锡城与生俱来刻在骨子里的“甜感”基因,非当地人不能领会,无锡人对甜的执着,源于过往时光淬炼的江南。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太湖平原,自古便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饭稻羹鱼”,正是对吴人饮食结构的经典描述。
温暖湿润的气候也催生了诸多天然物产,无锡阳山水蜜桃就因甜如糖水闻名全国。每到七月桃子成熟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将锡城瞬间淹没,柔软多汁、个大香甜的水蜜桃,征服了无数挑剔的唇舌。

甜软多汁的阳山水蜜桃。

摄影/朱梦菲

阳山的水蜜桃,马山的杨梅,甜糯的四角菱与宜兴板栗,无锡丰富的地方物产有着“甜”的共同主题。经年累月的接触间,无锡人对这种味道愈发敏感且迷恋。

香甜的糖炒栗子谁能不爱。

图/视觉中国

现在的南方人多爱吃甜,最初却并非如此。《梦溪笔谈》中,关于国人口味有着“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的记载。
过去提取糖需要消耗大量粮食,成本高,保存运输也相当不易,因此十分珍贵,高昂的价格只有富人阶层才享用得起。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一带的人们吃得起糖的人相对较多。
直到宋室南迁将北方的饮食习惯带到南方,南方口味才开始变甜。最典型的就是南方小笼包,无锡人钟爱的甜腻的小笼馒头,正是开封灌汤包的变体。

无锡小笼有着北方灌汤包的影子。

图/视觉中国

太湖流域发达的水运交通促进了工商业发展,苏南地区在明清时期作为全国钱粮主产区,一方面吃得起糖,另一方面也爱上了甜的滋味。

锡帮菜才不是“齁甜”,那叫“浓油赤酱”
从小吃着无锡菜长大的孩子,在出外省之前根本意识不到,无锡究竟有多甜。直到大学或工作出了无锡城,才知道原来西红柿炒鸡蛋是咸的,青菜是“苦”的,原来肉骨头(烧排骨)还有不甜不粘嘴的版本。

甜甜的西红柿炒鸡蛋,拌饭吃是一绝。

图/视觉中国

吃着饭的时候,往往就是无锡人最想家的时候:烧菜不放糖,这可怎么吃?
很多人对无锡人吃菜有个误解,仿佛放糖放到齁就是正宗的无锡味,其实不是的。锡帮菜有两句老话,一个是“咸过头,甜来扳”,一个是“咸进口,甜收口”,真正地道的本帮菜,糖扮演的是调和派,并非压倒一切的“菜中恶霸”。

甜蜜浓香酱排骨

酱排骨 是无锡人双重意义上的“心头肉”,无锡人钟爱红烧,通常来说,只要放了酱油的菜,必定要放糖,一为“吊鲜头”,二为炒糖色好看。如此红乎乎、油汪汪的酱排骨,正应了锡帮菜“浓油赤酱”的经典概括。

红亮红亮的酱排骨,甜而不腻。

摄影/美食摄影师小胖,图/图虫·创意

酱排骨“十斤肉一斤糖”,自己在家做,酱油和糖都要放足量。对老无锡而言,酱油配冰糖才是正宗的浓油赤酱,白砂糖是没有灵魂的。随着锅里温度节节攀升,糖会融化成浓稠的浆,调和酱油的咸,厚厚缠裹在排骨表面,晶莹红亮。夹起一块,排骨表面的“糖壳”粘连拉丝,口味甜咸交融,格外浓郁。

冰糖是无锡人做红烧的灵魂。

图/视觉中国

在一日三餐或重大场合中,酱排骨从不缺席,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三凤桥肉庄前总是挤满排队的大爷大妈,酱排骨要买散装的最好吃,称上好几斤,年味就到位了。

甜蜜酥脆梁溪鳝

生养在水乡,江浙人几乎都爱吃鳝,在无锡,脱胎于太湖船菜(船菜,船上做、船上吃)的梁溪脆鳝,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冷盆菜长盛不衰。
杭州的虾爆鳝、苏州的响油鳝糊不同,梁溪脆鳝凝聚了无锡人对甜的畅想。做这道菜需要有轻巧的刀功与手法,从鳝鱼到鳝丝,几次入油炸至酥脆,绍酒、酱油、糖等烧沸制成卤汁,鳝丝吸收入味后,搭配上一小撮嫩姜丝,入口甜而松脆,不失鲜美

甜蜜松脆的梁溪脆鳝。

摄影/农夫山泉有点甜,图/图虫·创意

同样以酥甜征服无锡人唇舌的,还有老饕最爱的“走油肉”,这道菜老无锡在家都爱做,外地人来无锡,闲来无事逛一逛荡口古镇,也常能邂逅。
肥瘦相间的带皮方肉煮一煮,炸至皮酥起泡,淋上酱油、黄酒、冰糖和盐,蒸出满屋浓香。地道的走油肉油脂半融、皮起皱纹,吃起来酥烂鲜甜,肥而不腻,加之红润喜庆的外表,尤其受到老一辈人的欢迎。

走油肉制作中,肉皮都炸起泡了。

摄影/定焦两枚,图/图虫·创意

清水油面筋,隐匿于市的王牌

菜市场里,藏着每座城市最寻常、最特色的宝贝。无锡人的菜场,常年堆放着大袋大袋的清水油面筋,唯本地可得一见。
出了无锡,和人提到面筋,说起的大多是海绵似的方块,但在无锡,这种“小海绵”叫做烤麸,说面筋,那说的就是金黄色的面筋球

圆滚滚的油面筋,与烤麸不同。

摄影/0769liu,图/图虫·创意

正宗的无锡清水油面筋,外皮薄而松脆,掰开是细密的蜂窝状气孔,生吃时慢慢团进口中,油香清爽,越嚼越韧。买回家基本都是一大袋一买,馋起来做一顿油面筋塞肉(肉酿面筋)——在面筋球上戳一个小洞,把调好的肉馅填满内部,酱油、糖、盐烧上一锅,咬下去扎实劲道,肉香十足,油面筋吸饱了酱汁,又软又韧。

油面筋塞肉制作中——制作完成。

摄影/胡胡-HUHU

在无锡周边,虽然有时也能买到长相大差不差的油面筋,但多为荤油,不够清香,吃着也徒有绵软,缺乏韧性。
老无锡吃油面筋,也喜欢和香菇、冬笋一起炒,名曰四喜面筋。加点糖和酱油一勾芡,酱香鲜甜,当作浇头淋在早面上,一碗下去一天都舒坦。

无锡阳春面,淋上浇头吃着更香。

摄影/梦未止梦DreamCont,图/图虫·创意

锡帮菜深厚的“酱、糖”情结,注定了当地别具一格的鲜咸甜口味,无锡人烧菜,糖是为了提鲜,放之余还要放猪油又烫又甜又油才有滋味。

甜完“硬菜”,也要甜一甜“软菜”
无锡的甜不总如风暴般剧烈,在每日光顾的早餐店与路边摊上,常能领略到温柔和煦的甜。浓淡相宜,是锡城对糖的注解。
一早醒来,拖着饥肠辘辘的身躯,去点上一碗开洋馄饨、一屉小笼馒头(小笼包),鲜与甜吃进肚子,灵魂才能跟着肉体一道苏醒。很多外地的朋友到无锡,无论多嫌弃“齁甜齁甜”的本帮菜,甜咪咪的小笼馒头也是一定要尝的。

小笼包一定要配开洋馄饨。

摄影/雨过天街,图/图虫·创意

早起一顿饭,馄饨小笼包

1981年出版的《家常点心》老菜谱上,记录着无锡小笼普通鲜肉小笼的制作方法,就用糖量而言,锡城独树一帜:
“ 无锡小笼 :面粉四斤,鲜酵母半块,猪精肉五斤,黄酒一两,细盐一两, 白糖一斤 ,酱油一两三钱,味精三钱,肉皮冻三斤五两,葱花一两,姜末五钱。”
“ 鲜肉小笼 :面粉四斤,鲜酵母一块,猪精肉三斤,黄酒五钱,细盐一两二钱, 白糖一两二钱 ,酱油五钱,味精三钱,肉皮冻二斤四两,葱姜末、胡椒粉少许。”

出了无锡,再也吃不到甜咪咪的无锡小笼。

图/视觉中国

无锡人眼中,世上的小笼只分两种,本地小笼和其他小笼。皮冻化成的鲜美汤汁在大量糖分的作用下变得浓郁、黏腻,吃小笼馒头一定要先在皮上咬开小口,慢慢吸它的汤汁,以免心急烫伤唇舌。无锡小笼外皮未经发酵,极薄极糯,吃时合着紧实鲜甜的肉馅一起咬下,肉香充盈。好的小笼馒头,吃过之后是会粘嘴唇的。

皮冻加糖融成的汁,放凉了会凝固哦。

图/视觉中国

一口小笼馒头,一口开洋馄饨,甜与咸不断接力,一旦开吃就停不下来。曾经听老人讲无锡人爱吃的逸事,据说过去战争年代,轰炸机在头顶打转了,当时最有名的馄饨小笼店里,还有人端着碗不放手
老无锡钟爱的早点,还有拌馄饨,个大饱满的鲜肉馄饨,拿猪油白糖老抽一拌,滋味极美。有时候路过鸿运大包,也爱买上两个比脸还大的包子,馅一定要是菜猪油馅,出了无锡,这种馅到哪儿都吃不着。

猪油白糖拌馄饨,外地人吃不惯。

摄影/Gray61,图/图虫·创意

甜荠菜加猪板油、糖调成的菜猪油 ,咸甜交杂,油香浓郁。蒸透了的大包热气腾腾、松松软软,皮薄、馅极多,丰富的油脂浸出面皮,包子底部往往显出微微的黄。菜猪油包子,菜猪油春卷,菜猪油汤圆,没有一个无锡人能抵御菜猪油的攻势。

小点心,大江南

全国各地的小孩以及曾经是小孩的大人,都深知街边小吃的好,远远看见推小车的来了,脚还没迈出,手里已经捏好了钱。在无锡,玉兰饼和梅花糕就是值得翘首盼望的两件小零嘴。

小时候最爱吃玉兰饼的皮,又糯又脆。

摄影/cheeselee,图/图虫·创意

虽然顶着一个花名,玉兰饼却是实打实的“肉家伙”,粘糯的糯米皮包裹住紧实的肉馅,圆滚滚炸成金黄,外皮酥脆油香,口味是经典的鲜咸甜。
梅花糕有着花的模样,乍一看也像小型甜筒,豆沙、青红果、小元宵、松子仁,用料十分丰富。面粉砂糖铸成形状,烘烤一阵就可以吃,焦香甜蜜,松脆与绵软并存

甜甜的梅花糕,状如梅花。

图/视觉中国

“轻的甜”“重的甜”,在无锡人心里同等重要,彼此之间亦无可替代,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关于甜的美学。
糖芋头、酒酿圆子、桂花糖粥 ,光听名字就是满满的江南气息,无锡人吃糖芋头,一定要是小小的、又圆又糯的芋艿,红糖要放到芋头能漂起来的程度。甜米酒煮上一小碗糯米圆子,隐约的酒香混合淡淡的甜,解馋又不占胃。桂花糖粥则是老无锡的养生粥,红糖、桂花熬一锅粥,又香又甜又稠,养胃还暖和。

桂花糖粥,有时也加点糯米、芋头。

摄影/八月维姬,图/图虫·创意

无锡人爱这些 甜甜的、连汤带水的 小点心,尤其在冬天,顶着寒风吃上一口,甜蜜的暖流从喉咙淌进胃里,通达四肢百骸。
温厚的,不具有攻击性,给人以幸福的印象。在无锡,甜是人们钟情的五味之首,也是江南人性格的体现。在苏南的血脉中,甜传承已久,也将无限延续。

文 | 晚风

图片编辑 | 朱梦菲

封图 | 图虫·创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8:09 , Processed in 0.01680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