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45年,一战士从牢中被救出,军分区首长叫来一姑娘:请你嫁给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20:25: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45年,一战士从牢中被救出,军分区首长叫来一姑娘:请你嫁给他                                                         2021-11-15 19:18                    

     1945年10月的一天下午,一名叫吴娟的姑娘,被叫到了鲁中军区三军分区司令员钱均的办公室内。
面对眼前这名略显紧张的女孩儿,钱司令的表现也是有些欲言又止,在沉默了片刻之后,钱均最终打破了尴尬的场面,他柔声地问道:
“吴娟同志,你知道王保胜这个人吧?”
提到这个名字,吴娟的眼睛有些发亮,回答的语气之中,掩饰不住一股发自肺腑的自豪:

  “怎么能不知道呢!他是大名鼎鼎的费北大队长,威震鲁中的独立营连长,咱蒙山人,谁不知道他这个大英雄?俺和他还是老乡哩,都是平邑仲村人。”

钱均将军

钱均点了点头,感慨道:
“是啊,是啊,你们是老乡,如今王保胜同志被敌人折磨成残疾了,他需要人照顾,所以,军分区决定,想要派你去照顾他。”
吴娟听到司令员的指示之后,赶紧站起身,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
“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好好照顾王保胜同志,保证完成任务。”
钱均叹了口气,他知道吴娟肯定是没明白自己真正的意思,便摆了摆手,对吴娟继续说道:
“不是普通的照顾,而是特殊照顾,像妻子照顾丈夫那样。”
听到钱司令这样说,吴娟顿时沉默了。
作为革命同志、亲切老乡,王保胜为了革命身受重创,自己前去照顾他,甭管多苦多累,那都是理所应当的。可让自己嫁给对方,吴娟一时还是有些难以接受,正值芳华之年的她,曾无数次幻想过未来夫君英姿飒爽的模样,如今突然让自己嫁给一个残疾人,吴娟感到十分的委屈。
钱均看到吴娟有些迟疑,便对她建议道:
“先去看看他吧,看完回来再告诉我,你的决定。”
当天下午,吴娟来到了王保胜所在的医院,她轻轻地推开了病房门。
此时的王保胜正躺在床上,沉沉地昏睡着,脚上被敌人挑断的脚筋处,被绷带厚实地包裹了好一大圈,胸口被敌人踢断的胸骨处,更是淤青了一大片。
看着这个奄奄一息的男人,吴娟不禁想起了她所听过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大英雄,王保胜如今的惨状,让心地善良的吴娟,顿时心疼得泪如泉涌。
那天下午,吴娟静静地站在病房门口,默默地看着病床上的王保胜,眼泪止不住地流着……
第二天,吴娟再次敲开了钱均的办公室门,这一次,她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对钱均保证道:
“请组织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他一辈子的。”
为了这句承诺,吴娟押上了自己的一辈子。

王保胜的纪念雕塑

对于王保胜这个名字,我们很多人可能感到比较陌生,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子,即便身体受创残疾,却依然能够让年轻的吴娟,最终义无反顾地甘愿为其付出一生,而且无怨无悔。
接下来,咱们就聊一聊王保胜,他的故事就如那风中的传奇,讲起来的话,可就长了……
闯关东 1907年春,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北仲村的一户王姓贫苦农户家中,诞下了一名男婴,初为人父的男主人,抱着怀中的孩子,疼爱非常,随后他给儿子取了一个爱意满满的名字——王树珍。
王保胜这个名字,是他在后来的战火之中,因为屡战屡胜,下属们给他起的一个名号——跟着他,保胜。
结果,“保胜”这个名字后来越叫越响,反而成了他的正名。这里咱们为了便于阅读,统一称之为王保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的长子,年幼的王保胜,很早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十岁那年,王保胜便跟着父亲一起来到了地主家中扛长活,在这段时间里,王保胜与其他长工一样,整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却过着食不果腹、经常挨打受骂的非人生活。
艰难的生活环境,磨砺了王保胜坚韧的心性,也在其年幼的心中,烙下了反抗不屈的印迹。
王保胜二十岁那年,山东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实在活不下去的他,随后便跟着二叔王子起一道,踏上了“闯关东”之路。

画作《闯关东》就是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背影

临别之际,王子起对哥哥保证,一定会看护好自己的侄子,让他们在家放心,等他俩在北面安顿妥当了,就把大伙儿都接过去。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俩人这一去,随后竟会经历那么大的变故。
深仇大恨 两人一路北行,在烟台坐船北渡之后,来到了大连。
随后,王保胜跟着二叔在日本人控制的码头之上,谋了份搬运货物、做苦力的工作,虽然每日非常辛苦,但多少有些活命钱。
正当两人为总算安顿下来高兴之际,一场突如起来的意外,陡然降临到了两人的身上。

民国时期,码头工人的掠影

几个月后的一天,二叔王子起在搬运货物之时,突然一头栽倒在地,监工随后命人将王子起抬到了医室之内,在经过医生简单查看之后,他被确诊为感染了伤寒。
伤寒在当时虽然不是绝症,但因为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为了防止码头上的生意受到影响,嫌麻烦的日本人,当天便悄悄将病恹恹的王子起,拉到了荒郊之外,残忍地活埋了,随后又将王保胜强行轰出了码头。
失去了二叔、孤身一人的王保胜自此流落街头,只能靠着沿街乞讨度日,后来,一位山东老乡看他可怜,便将他介绍到大连以北的小湾沟干了一年长工。
一年之后,因为主家刻薄,王保胜又随着工友们一起,扒火车流浪到了北面的哈尔滨。
当时的王保胜想法很简单,他只是想要一份安稳的生计,有衣穿,有口饱饭吃。
然而,大时代的颠簸之下,小人物的命运,又岂是自己能够做得了主的呢?
鏖战,白山黑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军悍然侵占了东三省,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三千万东北民众,顿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身处国难之地的王保胜,亲眼目睹了国难当头的严酷现实,看着眼前日军的胡作非为,回想起二叔先前被日本人强行活埋的深仇大恨,王保胜的心头不禁涌起了强烈的抗日救国愿望。
1931年10月,王保胜带领十几名劳工同伴,一同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吉林自卫军”。

图为吉林抗日义勇军冯占海的军队

当时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装备非常落后,王保胜等人就靠着手中的大刀、长矛、土枪,凭着一腔热血,跟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在这白山黑水之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扒铁路、埋炸药、打伏击,在一次次残酷的战斗之中,王保胜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而百战余生的他,则凭借着机智勇敢,脱颖而出,先后被提升为班长、司务长、排长、队长等职务。
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之中,东北因为深处沦陷区腹地,抗战环境尤为恶劣,装备精锐的日伪军,对抗联施行不间断的“围剿”,使得抗联队伍日夜鏖战不歇,损失惨重。
1936年2月,为了摆脱困境,王保胜所在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五军决定,除了少数留在宁安地区继续坚持斗争之外,大部队分批转移至勃利、依兰的深山老林之中。
在转移行军的过程当中,王保胜不幸染上伤寒,被迫留在了当地民户家中养病。

一个月后,病情稍有好转的王保胜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了先前与部队分别的地方,一个人进入到深山老林之中,寻找部队的踪迹。

“我一定要赶快找到部队。”
当时王保胜的心中只有这么一个念头,然而茫茫林海,四周白雪皑皑,已经和部队分别了一个月之久的他,想要再次找到大部队,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谈何容易。

东北的林海雪原

为了找到部队,王保胜在山林里独自一人,跋涉了足足一个多月。饿了,就扒一些蘑菇、草根、树皮充饥;渴了,就抓一把白雪含在口中化掉,王保胜一路风餐露宿,饱经风霜,却始终没有找到部队的任何踪迹。
心有不甘的王保胜随后回到哈尔滨,在城内悄悄地潜伏下来,在后面的日子里,王保胜一边干活卖苦力,一边四处打听着,希望找到组织上的人,进而再次回到队伍当中。
然而这段时间,随着日军的围剿力度不断加大,不少抗联军队被迫撤到中苏边境的苏联一边,沦陷区内的活动也变得更加隐秘起来。
因此,王保胜虽然等了许久,却始终没有等到自己人的任何消息。
一年之后,王保胜怀着极度失落的心情,踏上了返回故乡的路程,当时的他为与部队失散,不能抗战救国而伤神不已。然而,他却没有想到,其实南面的家乡,才是他一展身手的主战场。
而他那段传奇,也在自己踏上南归的那一刻起,缓缓地拉开了序幕.....
血战,沧海横流 此时日本人的铁蹄尚未侵入山东,回到故乡的王保胜原本想要忘却东北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忘记那段铁血峥嵘的战斗岁月,今后一心一意做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然而,大时代的波动之下,英雄虽然短暂低沉,但最终还是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呼声之中,中共仲村支部书记唐绍鼎、唐绍典等人秘密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积极组织群众抗日武装。
王保胜这种曾与日寇战斗经验丰富的人才,自然成为了他们发展的首要对象。
原本以为这辈子再也无缘报国的王保胜,在得到召唤之后,再次站了出来,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人民抗战的洪流当中。

抗战时期的王保胜

1939年,八路军115师进驻仲村附近的太平集,在师领导机关的帮助之下,附近的部分抗战武装部队,被改组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大队”,王保胜任副大队长兼第三中队长。
王保胜这个名字,自此开始,频繁地被师领导们所提及,人们在感慨此人作战生猛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起蒙山本地民间武装的潜在力量。
1940年3月,洼里村战役打响,王保胜带兵参战,当六八七团参谋长贺东生下达作战命令之后不久,一个意想不到的突变发生了。
二连排长管友恩因先前被敌人拉拢蛊惑,意志动摇,临阵率部哗变,并趁乱打死了陈明特派员,毛连长和谢政委。
一时间,许多战士们不明就里,整个作战部队开始阵脚大乱起来,负伤濒死的陈明特派员,看着抱着自己失声痛哭的王保胜,艰难地嘱咐道:
“千万不能乱,你要站出来,有担当,国难当头,王队长你要挺住。”
看着陈明特派员惨死在自己的怀中,王保胜一时悲愤交加,他大声呵斥着身边正在撤退的战士,并亲率几名枪法出众的战士,一连击毙了数个哗变动摇的军士,最终使得军心得以稳定,从而保证了洼里村战役的最终胜利。
王保胜阵前的表现,全部落在了亲临战场指挥的罗荣桓的眼中,战后,罗荣桓不禁感慨道,王保胜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

罗荣桓

在随后的日子里,王保胜更是屡立战功,并在数次关键时刻,打出了八路军战士独有的铁血风采。
1941年,日本侵华派遣军司令畑俊六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对蒙山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大扫荡。
为掩护费县行署机关撤离,王保胜率领所在连队,负险阻击日寇,在敌人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之下,死战不退。日寇像潮水般涌向龟蒙顶,却在王保胜等人的顽强阻击下,迟迟止步不前。
激战从早晨一直持续到将近中午,王保胜身边的战友们,纷纷倒下,其本人也是多处负伤挂彩,然而阵地却始终巍然不动。
在完成任务之后,王保胜随后率领不足百人的残部,强行杀开一条血路,破开敌人重重围阻,最终在日寇的一阵追喊声中,突围而出。
在当年费北县委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上,王保胜受到了专令表彰,费北行署主任徐元泉在他的获奖证书上是如此评价的:
“在艰苦的环境中,方能看出来谁是民族英雄。”

1941年,王保胜受奖证书(现藏王保胜事迹陈列馆内)

作为八路军115师之中,一名英勇善战的主力连连长,王保胜率领的部队曾一度接近两百余人,然而随后的一个命令,却让他这个堂堂的主力连连长,一下子变成了一名光杆司令。
方显英雄本色 1941年末,面对敌人的持续强压围剿,115师被迫突围转移,离开蒙山根据地,转向滨海地区。
部队离开之前,王保胜接到上级命令,令其利用熟稔本地的优势,留在当地扩兵,坚持与顽敌周旋。
在当时,没有主力队伍庇护之下,在鬼子、汉奸、土匪三方围剿、绞杀之中,蒙山地区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不少村子被敌人屠杀烧成白地,炊烟断绝。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之下,留下来扩军的难度,可想而知,与敌人周旋的危险,更是不言而喻。
但王保胜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从熟悉的发小,到邻村的猎户,但凡王保胜遇到的合适之人,他都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对方上山跟自己打游击。跟咱们以往看电视中,民众参加抗日的情形不太一样,当年真实的情况是,不少老乡其实还是有顾虑的,毕竟跟着王保胜干,是要吃大苦,还要冒着杀头的风险。

跟随王保胜当年打游击的宋美续老人(左二)

但最终,所有人还是在民族大义的号召下,站到了王保胜的身后。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一直跟随着王保胜,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王保胜的麾下,始终没有一个人叛逃、退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伙儿跟的是王保胜。
当年有句土话,叫做:
饿不了三天肚,当不了土八路。
在敌人疯狂的扫荡、围剿之中,游击队当时的粮食供应相当困难,在蒙山革命记载当中,当年为了给战士们找寻粮食,不少干部们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王保胜拉起的这个费北行署大队,当时也面临着粮食困难的问题,据后来跟随王保胜一起的战士们的回忆:

  每次吃饭,王保胜总是最后一个,他是副大队长,是他们这些人最高指挥官,按照国军和土匪的规矩,自然是第一个享用食物的人,可到了这里,他却成了最后一个吃饭的人。一个鬼子头盔盛的饭,大伙轮流递着吃,等到了王保胜用餐的时候,往往只剩下一口稀的了。
虽然每次吃饭王保胜都排在后面,但打仗他却是从来冲在最前,即便在最危险的时候,王保胜也从来没有抛弃过自己的部属们。
1942年秋,王保胜率队夜袭八顶庄一个日伪军据点,按照先前获悉的情报,这个据点刚刚建成,人员不多,很容易得手。
然而,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行动竟会走漏了风声,当他领着一百多名战士们靠近据点的时候,早已等候多时的一千多名日伪军,哗啦一下,顿时将他们团团围住了。
四周的火把晃动、敌人叫嚣地大喊“活捉王保胜”,让陷入重围的战士们顿时有些慌了,所有人都看着队长,等待着他的命令。一些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杀一个不赔,杀两个赚一个的决死准备。
可作为指挥官,手底下的这些人,可是一百多条人命呀,英雄就是挽狂澜于既倒,摧锋于正锐,即便处于最不利的境地之中,此时的王保胜依然没有乱。
他看了看四周,迅速判断出东北面应该是敌人主力布置位置,随后,他挑出了几十名枪法出众的战士,自己带着这些人人向东北方向主动发起攻击。而剩下的同志们,则按照王保胜的命令,迅速顺着村中的山沟向南突围。
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们,把死亡留给自己,这就是王保胜。

抗日战斗场景的油画作

正如王保胜所料,他们向东北发起的袭击,使得敌人误判对方要抢自己的制高点,因此敌人兵力纷纷被王保胜等人吸引了过去,其他战士们则趁机冲出了包围圈。
攻击了一刻钟,王保胜估计众人已经安全突围,便沉声下令道:
“跟我来!”
随后一马当先,领着众人强行突围,此时的突围,生死莫测,大家都是硬顶着敌人的枪火冲锋的,谁冲在前面,危险就多一分。在敌人的密集枪火封锁之下,跟随王保胜身后的几十个战士们,顿时倒下了一半多。
突出包围圈之后,接下来的便是紧张的生死追击。想象一下当年紧张得令人窒息的场景吧:
一千多名日伪军,大呼着、追击着王保胜等几十名八路军,众人甩开了腿,穿麦地、过山坳,渡河道,最终善于长途奔跑的八路军,甩掉了十几倍于自己的强敌,而敌人则恨恨地懊恼而归。
回到根据地后,每个战士们的脚底板上都是鲜血淋漓、血肉模糊,王保胜命人将草药砸成泥,然后亲手给众人上药,直到最后一个战士抹药之后,他才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累得再也爬不起来了。
在当年蒙山根据地处于低潮的时候,土八路王保胜带领着一帮农民们,在山中打游击,凭借着顽强的革命意志,支撑着一个个缩小了的根据地。
在当时,即便有着无边的黑夜,却始终有着燎原的希望之火。
然而,王保胜这个手擎希望之火的英雄,熬过了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却没有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落入敌手 1945年农历六月,时任费北独立营一连连长的王保胜,被任命为鲁中军区三军分区特务营营长。任命下达之后,王保胜向分区政委刘莱夫请求,希望能带着部队,打完自己亲自部署的协庄据点之战后,再进行工作交接,前去赴任。
想到这场战斗是王保胜一直在负责,他想负责到底,也是人之常情,因此组织上最后批准了他的请求。
但当年批准这个请求的领导,后来每每提及此事之时,都不禁扼腕叹息,后悔不该批了这个特例。
农历六月初九,奉太沂军分区命令,王保胜率领特务营一连,趁着天黑,急行军四十华里,突袭日军盘踞的大协火车站。
战斗打响之后,王保胜率部向敌人大院冲击,正在激战之际,一发炮弹突然飞来,炸伤了王保胜的大腿和臀部,指导员田一民见状,赶紧叫来担架队,火速将王保胜抬了下去。
当时随王保胜一起撤离战场的,还有一名负伤的战士,护送他们回去的六个老乡中,四人抬着王保胜,另外两人轮流背着负伤的战士。

抗战时期,抬担架的老乡们

然而,等到战斗结束之后,众人清点伤员人数的时候,却没有发现王保胜和那名负伤的战士。
得知消息的指导员田一民和李副连长立即组织一个排的兵力,回到战场附近搜寻,天亮之后,出去搜寻的战士们,带回了那名负伤战士、以及六名老乡全部牺牲的消息,而王连长却依然下落不明。
王保胜失踪了!
这则消息震撼着全连的心,而得知此消息的军分区首长随后下令,一定要将王保胜找回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为了找到王保胜,特务营派出数支精锐部队,在协庄附近,秘密搜寻、打听,其中一支队伍最终带回了令人沮丧的消息,有个老乡听在伪军里面的亲戚说,王保胜落在了鬼子的手中了。
原来,当天老乡们抬着王保胜顺着大路回根据地的时候,途中不幸遇到了一队鬼子的巡逻兵,来不及躲避的众人,随后被追上的鬼子兵一一刺死。
当时重伤的王保胜,被敌人刺了两刀,失血过多,昏死了过去。醒来之后的王保胜只觉得浑身无力,他咬着牙,爬进了附近的谷子地里躲避,然而,正当他喘了一口气,以为逃过一劫的时候。
大批赶来增援的日伪军路过了这里,其中一名伪军发现了隐蔽在谷子地里的王保胜,最终敌人将这个受了重伤的土八路拖了出来,带回了张庄监所。
终于逮住了这个纵横沂蒙、打得日伪闻风丧胆的土八路头子!
得知消息的日伪头目顿时欣喜若狂,日本人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加之他又是八路军中无人不知的传奇人物,因此对劝降王保胜下了大功夫。
敌人提出了充满诱惑的条件——高官、厚禄、姨太太,只要王保胜肯低头,不仅立马为他治疗,而且这些优厚的条件统统地提供给他。
然而,让敌人失望的是,眼前这个土八路,看似身体已经崩溃到了极点,却始终没有任何屈服的迹象,甭管敌人如何好言相劝,却丝毫没有妥协的迹象。
丧失信心的敌人,随后露出了狰狞的一面,将伤重的王保胜拖向了刑房.......
一次次的受刑,让本已伤重的王保胜看到了死亡的阴影,他不惧死亡,从他当年加入抗联开始,他就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因此,他在狱中开始绝食,想要尽快向死亡奔去。
然而,就在他绝食之后,奄奄一息的时候,一个进入牢房查看情况的日伪狱警,在他耳边悄悄地说道:
“你得吃饭,这是组织上的命令,你要挺住。”
原来,王保胜负伤被俘之后,军分区首长非常重视,为了将他救出,组织上专门通过秘密途径对其开展积极营救,这名狱警便是我方打入的人员。
而当时随着抗战胜利形势向着胜利方向的不断发展,已成瓮中之鳖的张庄日军,在我方不断地施压之下,最终不得不释放了遍体鳞伤的王保胜。
1945年9月2日,王保胜被营救出狱,时任军区司令员的王建安,闻讯亲自前往迎接,当他看到担架之上,这个遍体鳞伤、骨瘦如柴的男人之后,王建安握住王保胜的手,久久不能言语。

抗战时期的王建安

五十天的折磨,铁打汉子被折磨成了残疾,敌人踢断了王保胜的胸骨、挑断了他的脚筋,昔日驰骋沙场的大英雄,变成了一个只能佝偻在病床上的残疾。

回到军分区办公室之后,王建安对三分区司令员钱均说:

王保胜是个有血性的汉子,是大功臣,如今他已经残废了,我们得派个得力的人员照料他。
随后,便出现了篇头咱们看到的那个情景,年轻的吴娟,毅然走入了王保胜的生活。
归于平淡 1945年农历10月14日,年轻漂亮的吴娟与遍体鳞伤的王保胜,举行了婚姻,当天军分区的领导全部到场,所有人为这对特殊的伴侣,送上了最诚挚的敬意。
王保胜当年被评定为特等残废军人,四肢刀伤因延误治疗,基本丧失了功能,内脏特别是胸肺部多处受损,必须常年依靠药物维持生命。

坐在椅子上的王保胜

当年组织上准备安排王保胜去外地条件较好的地方疗养,但他最终谢绝了组织的好意,他对来人说道:

  “我这身体,活不了多久了,不必再麻烦了,在我身上浪费那么多钱,疗养效果也不会有多大效果,我自己心里有数。以后,我死了,把我埋在西岭上,看着家乡今后的发展变化,我就满足了。”
随后,王保胜便和吴娟一起,回到了蒙山脚下的故乡定居,过起了清平的日子。
当时的王保胜以为自己的身体情况,活不了不久,对嫁给自己的吴娟,亏欠良多,然而他却没有想到,面前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竟会有着那么坚韧的毅力和超乎常人的勇气。

1968年,王保胜一家的全家福

根据仲村区卫生所关于王保胜身体情况的记录,王保胜当时的身体确实非常不好:

  病状一年比一年恶化,其他症状还时常发生,如心脏病、胃病,有时还吐血,用药逐渐增多,身体骨瘦如柴,常年卧病不起,全靠药品维持生命。
为了不耽误王保胜的治疗,一点儿医学知识没有的吴娟,在后来伺候王保胜的日子里,很快学会了打针、熬药、输点滴。
根据王保胜的大儿子王庆文的回忆:
  “母亲没日没夜地为父亲忙碌着:擦洗伤口,端屎端尿,打针服药,喂饭晒太阳。有时,深更半夜,也得起床为喘不上气的父亲,打针喂药。每到冬天,父亲夜里憋得全身大汗,跪着吐痰吐血,母亲都是流着泪,给他打针抢救。”
就这样,吴娟一年又一年、无怨无悔地伺候着王保胜,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庭,既当妈又当爹,照顾着丈夫,拉扯着孩子们,不仅将六个孩子都培养长大,而且使得当年病体支离的王保胜,又奇迹般活过了25个春秋。
所有来他家看望王保胜的人,都不禁感慨:
“吴娟是个了不起的女性,是有大功的,既培养了革命后代,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传奇落幕 1970年4月6日,王保胜走完了他那充满传奇的一生。
在他临终之前,王保胜平静地嘱咐着儿子,自己去后,不要向组织提条件,要听党的话。
他对儿子说,自己不是去死,而是去找那些逝去的战友们去了,自己的那些兵,已经等了自己几十年了。这几十年,自己每次想到他们,都心里难受,因为自己当年招兵的时候,就曾说过:
“我们共同杀敌,生同屋、死同穴!”
如今自己要过去看他们了,应该高兴才对。
一旁的吴娟、儿子们听后,不禁泪如雨下......
王保胜离开之后,吴娟一个人守着这个家,守着这个曾经让她忙碌不已,如今却又空落万分的家。儿子曾问母亲,当年你答应照顾父亲,是不是一时的冲动?

晚年的吴娟老人

吴娟看着儿子,摇了摇头,那声音里充满了岁月的沧桑:
“对于照顾你父亲,我从未后悔过。”
1993年11月7日,71岁的吴娟与世长辞,鉴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将一生奉献给革命功臣的无私壮举,县民政局随后决定,将她的骨灰安置在革命烈士陵园之内,与王保胜一起合葬。
这对苦难与光荣并存的革命烈士夫妇,自此伴着青松翠柏,长眠安息,他们的事迹,虽然鲜为人知,但每每当我们翻至此处之时,都会不禁泪流满面。
山河无恙,英雄无声,他们虽如大地般沉默,但确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谨以此文献给传奇人物王保胜以及默默奉献的吴娟女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祖国的荣光,离不开当年为国奋斗的英烈先辈们,也离不开这些无私奉献、抚平英雄伤口的红嫂们。
致敬先烈,砥砺前行!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每天分享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喜欢的朋友可以长按点赞、关注、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让英雄的事迹广为流传!

  参考文献:《平邑文史资料 第一辑》
来源:青史如烟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3 05:52 , Processed in 0.01046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