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4岁老知青回第二故乡,见到赤脚医生含泪感谢:没有你我早就死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9 19:39: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74岁老知青回第二故乡,见到赤脚医生含泪感谢:没有你我早就死了                                                         2021-11-13 09:09                    
                                        74岁老知青再回第二故乡,见到赤脚医生含泪感谢:没有你我早死了
讲述:钟子涛
整理:肖寒先生

我叫钟子涛,今年52岁,我爸爸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已经76岁了,从小生活在大家庭,家中五个孩子,我是家里的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但姐姐在几年前因心脏病去世了。我母亲也在十几年前因病去世,留下年迈的老父亲和我生活在农村。
对于知青年代,我知之甚少,毕竟那个时候我还小,记忆点不算狠很多。
我是陕北延安人,那个年代,来延安做知青的人很多,像我们村子有19个,肖寒先生写了两位知青,今天是第三位,主要记述的是我父亲和知青的往事。

1945年,我父亲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爷爷是当地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的医生,医生服务过众多人,可以说方圆三十里地,没有不知道老钟的。但爸爸还是没有爷爷的天赋,在中医这个行业,并不是很出色。
上世纪末70年代,村里来了第二批知青下乡的人,爸爸作为医生,相对轻松些,不用干那么多的活,平时就是养牛,也乐得清闲。
村里有人生病,我爸爸几乎是第一时间就会到,我们村分前后村,直线距离有三里地,我家在中间位置。爸爸别得不行,就针灸这块,绝对一流,小病小灾的,也就是几针的事。
几十年过去,父亲老了,一米八的大哥,也因为风湿病加上骨质增生,现在双腿成了罗圈腿,个头看上去低了很多。而我也已经是五十出头的人,有了孙子。

谁能想到,几十年后,村里会迎来一群北京人,黑龙江人,他们都是古稀之年,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能健康走路的少之又少。
随着我爸的介绍,原来这次来的七个人,是相对健全的,有的老人早已去世,而他们的儿子并没有代替他们回到陕北。这次他们是以《再回陕北》为主题的回乡看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我爸爸当年不仅是医生,还是大队会计,作为村里“有文化”的人,当时和知青的关系处得非常好,这么多年虽然只和新疆的一个老太太联系着,但很少跟我们这些子女讲知青时代的事情。

其中有一个人,来到我家,我们全家人热烈欢迎,当时正好回去给爸爸的果树施肥,听到村里来了北京人,就赶去凑热闹。
在村里吃完大锅饭,北京知青来到我家,一个74岁的老知青,握着我爸爸的手,含泪说到:“没有你我早死了。”
我不明所以,然后两个老人就给我讲起那段往事:
当年,北京这些年轻知青,来到陕北,可谓是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干,当时他们中有放羊工,这个北京知青外出放羊,为了摘几颗酸枣,在悬崖边上不慎摔下去,正好被我爸爸割牛草回来的时候看到,紧急治疗,才算保住了性命。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们陕北的地形,像我们住在沟里的人,基本上睁开眼看到的就是大山,之前水土流失严重,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小时候老人们说他年轻时走的是“羊路”,后来才知道,就是养才敢走的路,又窄又危险的那种。
这个老知青带着当年我爸爸送给他的“牛黄丸”,是我爸爸自己做的,虽然铁盒子已经锈迹斑斑,但能看得出来,他保养得还算不错,很干净。

这些年来,北京知青没少为家乡做事,修路修桥,给孤寡老人提供帮助,像我爸爸这样的人,还是很受尊敬的。
每个年代,都有记忆点,我们已经长大成人,而父亲却老了,可他闲不下来,还种四亩地的苹果树,用他的话说:“我还没有老的走不动,能动弹的时候,就多种点果树,你们回来还能吃点苹果,不然还得买。”
这就是父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2 18:44 , Processed in 0.00810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