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后”还是“後”,孟子这句“至孝”名言,现代人真的用错了? 2021-11-04 09:30
仁爱至孝 儒家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讲仁爱、讲孝道、讲互敬、讲友善,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家国天下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在薪火传承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把小家和大家时刻都绑在一起。大家才会长治久安。 在家与家的传承中,永远绕不开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孝道”。孝道是家文化在传承、融入于血缘关系中最重要的纽带。在古代就有“二十四孝图”,被世人传颂。也不乏三纲五常,虽然三纲五常多被批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正从侧面体现出了古人对“孝道”是十分的重视的,这与老话中“父母之命不可违”是相佐证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解释过“不孝有三”,具体指代面。相信大家也都已经了解过了,不过在文章发布之后,笔者却收到了一位粉丝朋友的来信,其表示,对后半句“无后为大”,现实用法中有歧义。 那今天,笔者就再给大家解释一下后半句“无后(後)为大”的意思。 无后为大 对后半句“无后为大”的争议主要有两种。 第一,就是我们之前一直理解的意思,也是大多数人的一致的看法,所谓无后为大就是指的没有后代是头等不孝; 第二,是近些年来某些学者鼓吹的观点,认为无后为大指的是后辈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于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真要理解这句话,就需要我们把整句话放到全文中来看。 该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全句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说此话之人正是“亚圣”孟子,孟子的主要主张就是“仁政”,除了仁政,还有一条就是“民贵君轻”也就是“民本”。所以,对于战国时代的君主,为了占领土地城池,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行为,身为亚圣的孟子是不屑一顾的。也正因为这样的主张,导致孟子不受某些君主的“待见”。而对于上古帝王禅让、爱民、如子的行为,孟子是极力推崇的。 前半句大家都已经知道什么意思, 直接看后半句“无后为大”的意思。后半句的意思是:舜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就娶妻了,的确这是“无后也”(一种行为),但孟子话锋一转,接着又说,君子认为这种没有告知父母的行为相当于已经告诉了。 理解了最后一句话,这个问题基本就明朗了。我们可以采用数学中的代入法进行检验。 代入第一种。舜之所以“先斩后奏”,是怕自己没有子嗣后代。 代入第二种。舜之所以“先斩后奏”,是怕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怕”后面是因,前面“之所以”是果。 如果是第二种,首先语义表达不够清楚,让旁人不知道孟子所说何事。是因为没有尽到什么责任?所以舜才先斩后奏。其次,与后面君子所说的话也连接不起来,君子表示自己也听不懂,孟子所说的责任是什么。 但是换成第一种,整句话就会通顺了,舜是因为怕没有子嗣,所以才背着父母偷偷娶妻,这是“废人之大伦”,但是君子却认为,舜事出有因,所以才先斩后奏的,这种行为就相当于已经告诉了舜的父母。所以舜并不是不孝之人。 没有尽到责任和没有后代,显然后者放到原文中更通顺,语境也更符合。 不告而娶 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模棱两可,又会产生疑问,娶妻生子为何一定要告诉父母? 别急,听笔者把话说完,孟子作为亚圣,其门下的弟子众多,其中有一个叫万章的人,是孟子一生中都很喜欢的,是孟子的高足(得意门生)。 在《孟子·万章》中记载。万章问曰:“《诗经》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笔者给这段话简单翻译一下。 万章问孟子:“《诗经》上说:‘娶妻时应该怎么办?一定要先禀告自己的父母。信这话的人,应该没有比得上舜的。但舜在娶妻时,却并没有禀告自己的父母,这是为何?” 孟子回答说:“舜如果先禀告诉父母,他的父母就不会同意。男女成婚,是人生中重要的伦常。如果舜禀告了父母,父母不同意,就将破坏这重要的伦常,就会怨恨父母,所以舜便不禀告了。” 这段话和之前的“离楼”相辅相成,都提到了舜娶妻,并且给足了舜应该告诉父母和不应该告诉父母的理由,同时也点名了《诗经》中,人生大事应当告诉父母的依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后为大”的用法,跟现在的用法是等同的,无论是“后”还是“後”。尽管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些差距,甚至有些意思完全相反。但这句话我们并没有用错,以后仍可以大胆放心地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