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惜晖 于 2021-12-30 16:08 编辑
无锡有没有锡?松花江有没有松花蛋?2021年12月29日 17:09:10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历史悠久,国土辽阔 曾出现过的地名多如过江之鲫 而相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地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某一地区的人类生活方式、城市景观等 已经跨越了好几个阶段 但仍然沿用着历史久远的地名 就像母语一样 这些地名我们使用地如此熟练 以至于我们逐渐忘却了它所包含的珍贵信息 中国常见的地名命名方式 一般可归为两大类 一类是地理方向 例如方位: 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例如河流段位: 河流的源头,可能就叫“某源” 如浑源、婺源、济源 河流的下游或入海口,可能就叫“某门、某口” 如海门、江门、江口等 一类是人文方向 例如帝王年号:绍兴、嘉定、景德镇 例如故国遗存:随州、新郑、商丘 例如寄意期许:抚远、靖边、昭通、遵义 而有一类地名 往往很难从汉字字面上去理解其含义 或者充满欺骗性 那就是音译地名 而这类地名 大多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信息 成都
成都常常会给人一些错觉 例如位于被称作“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 人们就以为这里都是沃野千里的平坦地形 ![]()
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向来是西南地区的一块宝地 却忘记了成都是 中国唯一一座肉眼可见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的 超千万人口大都市 从成都开车出发 仅数小时即可抵达地势高耸的川西高原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写下的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相当明显的雪山信息 ![]()
天气晴朗的时候在成都拍到的雪山 而成都这个看似稀松平常的地名 也隐藏着不易察觉的信息 最早对成都做出来源阐释的是 宋代乐史所著的《太平寰宇记》 认为成都是 “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但这种说法缺乏史料支撑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过类似的叙述 不过讲的是虞舜受人爱戴所以聚集的故事 根据建国后的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 成都地名的来历更大可能是 中原汉地文字对蜀语“成都”两字的的音译 成都之“成”是蜀人的族称 其意为“高原人” 而“都”则是指“某某地方” 而成都的意思就是“高原人的地方” 但也有学者认为成都是古蜀人 使用上古汉语蜀方言所创造的地名 ![]()
塔高339米的成都熊猫塔是中国西部第一高塔 两千多年来 成都历经了一次次的兴建、繁荣、衰败 却依然保存着这一古老的地名 实在是地名中的“活化石” 昆明
昆明是西南地区著名的春城 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故得雅称“春城” ![]()
昆明近些年栽种的蓝花楹行道树,开花时如紫云仙境 而本名“昆明”的来源却相当久远 在西汉时期 昆明一带分布着众多的游牧民族 其中一支被称作“昆弥”或“昆㳽” 属于氐羌人的后裔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这一部族 “北至楪榆(大理的古称),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 而“昆”和“明”为何义 一般有这么几种看法 按羌义说:“昆”指雪山,“明”指人 就是指“雪山上来的人” 而羌人的祖先来自高原 按彝义说:“昆明”是彝语“嘿咪”的音译 指“海边的地方” ![]()
在上古时期,昆明滇池附近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 而昆明现在的正式名称始于 蒙哥汗的征服 1254年蒙古大军攻占押赤城(昆明古称) 在此地设置“昆明千户所” 是昆明作为该地正式名称的起点 无锡
亭台楼榭、小桥流水遍布的江南水乡 常常被看做最具中国韵味的城市景观 ![]()
无锡京杭大运河清明桥景区 就像江南地区头顶的文化光环一样 它的很多地名都自带书卷气 无锡、姑苏、句容、余杭、诸暨…… 这些地名给你的感受是: 我不懂 但我觉得很美 其实这些很难从字面上理解的地名 大多可能和古越语有关 在秦代以前 江浙闽越一带为百越的居住地 而百越人是现代壮侗语族的祖先 他们在离开江南地区后 留下了大量的古越语地名 这些地名往往因为历史过于悠久 很难释读它的含义 ![]()
因《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的姑苏寒山寺 而且因为后人多只从这些地名 所使用的汉字上去臆测 常常出现啼笑皆非的解读 例如无锡地名的来历 被解释为以前旧名“有锡” 至汉代锡矿采尽 所以被称为“无锡” 汉代王莽改制时期 居然真的将“无锡”改名“有锡” ![]()
无锡灵山大佛 但事实上无锡地名和锡矿一点关系都没有 和汉语常见地名常见的模式“专名+通名”不同 例如“某某州、某某河” 百越地名反过来多为“通名+专名”模式 可能就是“州某某、河某某” 而无锡的“无”就是这样的通名 类似的地名还有芜(无)湖、无盐、无娄等 而“无”的含义 从百越语言的现代遗存——壮侗语里推演 可能是“首领”的意思 和吴王夫差的“夫”含义类似 敦煌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享誉世界的名城 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地位 ![]()
敦煌鸣沙山古建筑 传统上人们对敦煌地名的解读 “敦,大也;煌,盛也” 唐代李吉甫进一步解读为 “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这个解读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的解释 不足以说明敦煌的语源 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敦煌粟特文书中 发现了敦煌的地名为δrw”n 据学者考证 敦煌δrw”n与吐鲁番Turpan很可能是同名异译词 一是从历史地理上考证 古代汉文中所指的“敦煌”可能不在甘肃 而在新疆,与吐鲁番一带颇为接近 二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考证 敦煌的古音与吐鲁番Turpan存在对应关系 ![]()
葡萄晾房是吐鲁番的标志性景观 而吐鲁番的语义 在维吾尔语中并无意思 更可能来自属于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 意为“坚固、结实的城墙” Pan这个词根在现代波斯语、梵语等 印欧语系中分布极为广泛 因此从语源学上说 敦煌是一个来自印欧语的词汇 乌鲁木齐
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 在大多数人看来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 因此对应的民族语言也非常丰富 所以地名中留存着相关信息非常正常 ![]()
乌鲁木齐大巴扎浓缩了新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的确 新疆的省会乌鲁木齐 是一个来自非汉语的词 但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解释是 乌鲁木齐来自蒙古语 指“优美的牧场” ![]()
新疆巴音布鲁克人体草原 但事实上“乌鲁木齐”一名在10世纪就出现了 蒙古人大量进入新疆则是元代之后的事了 因此不大可能是借自蒙古语 而乌鲁木齐地名的来源 更有可能借自突厥语中的“irumci” 汉语中的“轮台”之义 当时人们把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称作“轮台”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就曾写过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名句 ![]()
大雪纷飞的天山 维吾尔语在借用这个词之后 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特点 改念做“ürümqi” 于是再经过汉语转译为“乌鲁木齐” 哈尔滨
近些年随着东北小品、网络段子 在社交媒体上的火爆 极具特色的东北话 自带喜剧加持 但在东三省内部 大众所认为的“东北味” 其实是由南向北逐步递减 当下东北地区的大多居民 为闯关东时代北方移民的后裔 ![]()
东北肥沃广袤的平原 越往北,移民进入的时间越晚 保留越晚近的北方方言 因此就越接近普通话 而最早进入的辽宁地区 地方方言在时间的催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化 就产生了“东北味” 尽管东北地区深受汉语文化的影响 但是仍旧顽强地保留了很多满语的地名 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就是典型的例子 ![]()
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字面上看起来十分洋气 同时靠近俄罗斯 很容易误以为是来自俄语的名字 而实际上旧名称作哈鲁滨 最早来自女真语北部方言“合里宾” 最后经过多次演化以“哈勒费延”进入满语系统 对应汉字意思为“扁” 至于哈尔滨具体以什么为“扁”而为名 已经很难考证了 夏天松花江 冬天松花江 ![]()
![]()
东北地区其他保留的满语地名 也十分常见 例如著名的松花江 本身也是一个满语Sunggari Ula 属于音译+意译的词 Ula乌拉就是满语中“江”的意思 本身和松花蛋没有关系 ![]()
鸭绿江的大桥和日出 另一条大河鸭绿江 却是满语直接借用汉语的例子 满语中鸭绿江念作Yalu Ula 很多人误认为江名是汉语音译了满语 但是在满语出现之前 鸭绿江的地名已经在使用了 有学者考证认为是 可能起源自东北亚地区的扶余语——鸭卢江 鸭卢意为“东扶余的官爵” 当然,黑龙江最有名的音译地名应该是 与门修斯(Mencius )齐名的 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百色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壮族聚居地 作为中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曾聚集生活的地方 留下了众多看似汉语实则属于壮语的地名 百色市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以百色起义和铝土矿闻名于世 其市名就来自壮语bak seak 意为“洗衣河口” ![]()
![]()
百色市悠闲的田园风光 这样类似的地名很多 例如两广壮语地区里常见的地名首字: 那、板、百、南 四个字的释义是:田、村、河口、水 这样的地名在临近广西的 泰国北部也非常常见 例如那利、那坡、板念、板诺、百丹、百乌、南那河等 和现代泰国人的先民从中国境内往南 迁徙的线路非常吻合 香港
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地的香港 不同民族、语言在此相融合 自然会产生了很多音译地名 有趣的是 香港的很多地名是通过粤语直接音译 并且对应的英译使用的仍然是民国时期流行的 威妥玛拼音 ![]()
荧幕上港剧中经常出现的地名 例如香港1号干线的一条道路 被称作“窝打老道” 字面上很难理解是啥意思 如果用粤语去反推 可能就好理解了 ![]()
“窝打老”即是英文滑铁卢(Weterloo)的粤语音译 是为了纪念英国这次胜仗 才被命名为窝打老道 位于香港岛西陲的坚尼地城(Kennedy Town) 是为了纪念英国驻香港第七任总督 爱德华·肯尼迪而命名的 ![]()
坚尼地城的五彩高楼 另一个常在香港电影里出现的名词 荷里活 则是美国著名电影城 好莱坞(Hollywood)的粤语音译 上环荷里活道是香港著名的商业街 是自开埠以来香港第一条商业街 而它的命名却与好莱坞电影没有任何关系 原先是指道路两旁种植的冬青(holly)树 ![]()
![]()
荷里活道的街头涂鸦已经成为知名打卡景点 位于香港新界西贡区的将军澳 原本是用来填埋垃圾的地区(俚语称作Junk O) 也被音译为将军澳 和将军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现在随着普通话成为香港的法定语言 越来越多的地名 开始展示出越来越多普通话的元素 例如 Wilmer Street(威利蔴街) Chatham Road(漆咸道) 对应的汉语发音原本应是粤语音译 而现在地铁报站时 则会用普通话读粤语音译的汉字地名 变成“wei li ma”和“qi xian” 经过两次转换 香港地名的普通话读音 和当初的英语发音 已经相去甚远 ![]()
元素丰富的香港街景 不同地区、时空的语音 在同一个地名上层层堆叠 这正是香港 作为多元文化大都市的魅力所在 地名是我们人类 定义、认识世界极为重要的符号 承载着人们对世界美好的愿望 民国时期 翻译家将海外诸国翻译成法国、德国、美国等名 所选用的词汇都是非常文雅正面的汉字 地名虽短 但意蕴丰富 且用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