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彭德怀与胡宗南相持20多天,毛泽东出一计,随后三战三捷 2022-01-01 18:22 1947年,胡宗南聚集二十五万大军进攻延安,彭德怀率领两万多名解放军,和敌人展开了连番血战。 无论是毛泽东和彭德怀,原先并没有打算撤出延安,即使撤那也是第二甚至是第三方案。 国内外的诸多军政专家,也认为胡宗南不会强取延安,那属于是自讨苦吃,非撞得鼻青脸肿不可。 然而胡宗南孤注一掷,挥师疯狂进攻延安,中共党中央经过多重考虑,决定撤出延安。 敌我双方相持整整二十多天,胡宗南进退两难,而随着战场局势的改变,我军的战略战术也自然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随着党中央安全转移,彭德怀指挥解放军,在两军相持20多天后,毛泽东想出一计,彭德怀采用后,竟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三战三捷: 1、青化砭战役。 2、羊马河战役。 3、蟠龙战役。 咱们后人,将这三场战役,包含在延安保卫战之中。 而毛泽东的战术,后来被称之为蘑菇战术,大概意思就是: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虽然兵力远远比不上敌人,但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熟悉山川地物。 在拥有群众支持的情况下,不用急于跟敌人展开决战,而牵着敌人的鼻子打消耗战,在迷宫一般的大山里转圈,让其筋疲力尽,粮食断绝。 还有就是,要向群众解释清楚,这是通往胜利的道路,要相信党中央和解放军。 而胡宗南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急于决战,到处寻找彭德怀的主力,久而久之也就乱了方寸。解放军趁着胡军疲惫断粮,反过来展开雷霆一击、二击、三击…… 文章几点墨,此事似乎说来不难,可纸上谈兵终觉浅,三五页史书轻飘,却是革命先辈血泪所换。 由此开始咱们本期的文章,讲述彭德怀采用蘑菇战术,如何取得三战三捷。 这一切,要从1947年2月说起,蒋介石深刻意识到,自己占据了战术上的主动,又处于战略上的被动。 从战术来说,国军的兵力远远高于解放军,可从战略来说,共产党获得了多数穷苦百姓的支持。 解放战争已经打了大半年,蒋介石惊恐的发现,如果照这样打下去,他会逐渐失去战术上的优势,会走向不可避免的失败。 所以蒋介石的目光,望向了红色政权的心脏——延安! 蒋介石亲自到达陕西的西安,亲自制定了一系列战术,想要一举强取延安,实现他十一年前的心愿。 也有史学家开玩笑说,蒋介石如果十一年前去胡宗南那里,别去张学良那里,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而现在,蒋介石真的去了胡宗南那里,历史是否会真犹如史学家的玩笑话,会被国民党改写吗? 相比于十一年前,国军集结了二十三万人的兵力。 虽然数量低于当年,但质量远远超过当年,而且多数都是蒋家嫡系,都迂腐效忠于南京方面,不会再重演西安事变。 敌人从三个方向,朝延安疯狂进逼,然而此时的中共,已经不再是十一年前弱小的中共,星星之火早就已经燎原。 蒋介石大兵压境,采取铁桶包围的战术,非但无法打破陕甘宁的防线,还导致大量兵力被牵制在陕北。 从3月份开始,国军放弃合围战术,采取重点进攻的方式,兵力攥成拳头,去打陕北的解放军。 到此时,蒋介石聚集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二十五万人以上,成建制的有三十四个旅,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由精锐部队组成,是经过多年战争洗礼的老兵。 胡宗南所部,下文简称胡军,二十个旅倾巢而出,担任“闪击延安”的主攻部队。 国军目标很明确,将分散的部队聚集成尖刀,去摧毁中共的首脑机关,打掉解放军的总部,最好在黄河以西解决战斗。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情报方面,胡军的一举一动,都在中共特工的监控之中。 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名叫熊向晖,乃是胡的心腹爱将,然而此人实际上是中共的卧底特工,掌控了胡军绝大多数的机密情报。 也就是说,解放军掌握了胡军的一举一动,做到了知己知彼。这时候胡军所谓的“闪击战”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闪击闪击,顾名思义就是突然袭击,如果失去突然性的话,闪击无从谈起。 熊向晖被誉为龙潭后三杰之首,在胡宗南身边潜伏十三年,他后来执掌我国的最高情报机关“中央调查部”属于是特工领域的传奇人物,不过这也是题外话了。 再看彭德怀和西北局的习仲勋这边,他们所能指挥的解放军,只有四个旅的正规军,以及三个地方旅,总兵力只有两万多人。 在装备方面,敌我双方差距更大。 而我军的中央军委,提前获悉了胡军的“闪击战”计划,意识到我军会面临巨大压力,如果战场急剧变化,要考虑放弃延安的可能性。 也是在这个时候,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制定了我们后来常说的“蘑菇战术”。 彭德怀后来感慨说:这种仗只有在延安能打。 彭元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蘑菇战术的核心,就是利用“地利人和”中共在延安,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多年来所推行的军民一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形方面,延安毫无疑问的是我军主场,解放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拥有地利人和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国民党的精锐胡军,牵制在陕北战场,这样便可缓解其他解放区的压力。 牵制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按照毛泽东的战术设想,在胡军筋疲力尽粮食断绝的时候,指挥和军心都会失去方寸,到那时候便是我解放军反击的时刻。 按照军事术语来说,我军采用的战术是运动防御,就好比牵着牛鼻子在山里兜圈。 3月13日,胡军十四万人,在空军狂轰滥炸的配合下,妄想着三天占领延安。 而沿途的解放军部队,则采用灵活的战术,进行节节阻击。 三天后,陕甘宁的解放军部队,归彭德怀和习仲勋指挥,前者是军委副主席,后者是西北局书记。 就在我军设下伏击圈,等待胡军贪功冒进的时候,胡宗南这个老狐狸觉察到危险,立刻放慢行军速度,不肯进圈套。 我军一看胡军停滞,立刻增派部队,主动出击袭扰,采用老兵精通夜战的优势,阻滞敌人。 毛泽东下达命令,要在防御当中消耗敌人,在运动战当中聚集优势兵力,将敌人各个歼灭。 其实说白了,就是寻找战机,一旦发现敌人落单的团甚至是旅,我军就会聚集优势兵力,给与雷霆重击。 又过两天,国军大部队部署完成,以胡军为主,马家军为辅,他们最前线的部队,距离延安只剩下二十里。 三天加两天,在这五天的时间里,最重要的不是证明胡宗南吹牛,而是延安的各中央机关,已经成功转移,安全离开了延安。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机关,在这儿危险的时刻,非但没有增加安全保卫,反而还精简机构,留在陕北继续指挥。 而随着王震率部赶到,等于是外线部队抵达战场,配合彭德怀的内线部队。 也就是说,中央机关已经安全转移,接下来要进行的,便是要让敌人缺粮断灶,在大山里疲惫盲追。 根据熊向晖的回忆,胡宗南进了延安之后,看了毛泽东的办公室,随后仰天狂笑。 熊向晖认为,胡宗南这个人,开心的时候狂笑,愤懑的时候也狂笑,胡军被牵制在延安,犹如坐在火炉之上,能做的只有速战速决。 第一战,青化砭! 3月19日,胡军疯狂寻找彭德怀的主力,他们深刻意识到,照这样消耗下去,自己必败无疑。 延安保卫战实际上从2月份就已经开始,到现在双方已经相持了二十多天,彭德怀与胡宗南,展开了巅峰对决。 从国军的系统来说,周恩来曾经评价,胡宗南的军事能力,是超过陈诚的。 由此可见,胡宗南非但不是草包,反而是蒋家嫡系的顶尖将领。不过他碰到的,乃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元帅之一——彭德怀! 到这时便可看出,胡军除了拥有兵力上的优势之外,在情报、民心、地形等等方面,是完全弱于我军的。 我军已经摸透了敌人的心理,派出去一部分兵力去往安塞,让胡军误认为,解放军主力已经奔向北边。 实际上,我军的主力,都藏在东北边的甘谷驿和青化砭。 意思就是,派出一部分人拉着鸡脖子,将其越拉越长之后,主力犹如利刃,再将其拦腰砍断。 总体来说,彭德怀此战打得比较顺利。 胡军在21日,派出五个旅扑向安塞,一路开足马力急行军。他们为了保护主力,所以负责侧翼的,是第31旅的指挥部,带着第92团,前出去往青化砭。 也就是说,旅指挥部带着一个团,脱离了胡军的大部队,贪功冒进进入了青化砭,彭德怀自然会抓住这个机会,打击孤军深入的敌人。 我军六个旅的主力部队,隐蔽在了青化砭的公路两边。 3月25日上午十点,孤军深入的国军92团,一头扎进了我军的伏击圈。 该运动的时候运动,该反击的时候必然是雷霆重拳,西野所采用的战术,将其分割包围歼灭,拦住蛇头、砍断蛇尾、再左右夹击蛇肚皮。 此战大获全胜,是西野转移出延安之后,取得的第一场大捷,除了少数敌人逃出战场之外,大部分都留在了群山当中,我军歼敌的战果接近三千人。 之前,我军一直向群众解释“蘑菇战术”这是通往胜利的有效手段,而通过青化砭之战,证明了毛泽东的战术预期。 胜利的原因很复杂,如果挑重要的说,那就是胡宗南很着急,彭德怀很冷静;蒋介石很焦躁,毛泽东运筹帷幄。 第二战:羊马河。 胡宗南经历过青化砭的惨败,开始更加急切的,寻找彭德怀主力,想要尽快展开大决战。 在乱了方寸的情况下,胡军开始兵分多路,在大山里展开拉网式搜索。 对于我军来说,巴不得胡宗南分兵,这样便形成了,对我军有利的局势。 国军指挥官麦宗禹,率领整编的135旅去往羊马河地区,约有四千七百多人。 而我军的主力,在蟠龙和青化砭的西北地区修整,派出能打善跑的部队,负责吸引敌人的主力,让胡军继续疲于奔命。 进入4月,胡宗南接连扑空,一直没有找到解放军主力,眼看着粮食就要吃光了,所以他变得更加着急。 4月6日,胡宗南突然得到消息,得知彭德怀的主力,出现在蟠龙地区,于是立刻派出大军,朝着蟠龙扑去。 彭德怀得知敌人大部队来犯,于是派出一个旅的解放军,沿途故意制造大动静,一路往蟠龙西北方向进军,假装是我军的主力部队。 胡军大集团,疯狂扑向蟠龙西北。既然大集团出动,防务也就必然空虚,所以135旅则孤军南下,补充到羊马河地区。 彭德怀立刻指挥四个旅的解放军,一路杀向羊马河,提前设下了大面积的伏击圈,在4月14日的上午10点,跟敌135旅展开激战。 这属于是有心算无心,对于敌人来说,属于是突然碰到了解放军,根本就没有来得及防备,被彭德怀打了个措手不及。 我军再次采用掐头去尾打中间的战术,将敌人的整编旅分割包围,一直打到下午四点,全歼了胡军135旅。 激战的时间,持续了五个多小时,西野在此战大获全胜,战果接近五千人。 135旅的旅长麦宗禹,在羊马河被我军俘虏,接受共产主义的改造。 根据麦宗禹的本人回忆,他说: 我们在西山最后的阵地丢失,我无奈之下只能撤退到沟里,然而没想到沟里,有解放军的大部队。 我迎面,碰到一名解放军的战士,我成为了对方的俘虏,他带着我去了路边。 没过多久,王震和王恩茂,就来到了我的面前,犹如是朋友相见一般,我们相互通报了姓名。 晚上吃饭的时候,是在一间普普通通的民房里,夜里与二王睡在一个土炕上。 王震的入睡速度很快,呼噜犹如打雷,我却根本睡不着,因为就在几个小时之前,我们还打得是炮火连天,现在却亲如兄弟一般,睡在一张床上,我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胸怀…… 以上便是麦宗禹的回忆片段,而此战的最大意义,并不是俘虏了麦宗禹,而是完全扭转了局势。 此战之前,胡军一直进攻,我军则运动防御;可此战之后,胡军开始被动防守,我军逐渐转入了进攻。 这是我军在解放战争开始之后,首次歼灭敌人的整编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也就不难解释,王震为何如此重视麦宗禹,夜里睡一条土炕。 第三战:蟠龙镇! 蒋介石接连两次惨败,又接到了前线的消息,得知西野的主力,在瓦窑堡附近。 南京并不理会胡宗南的苦楚,而是立刻制定战术,两路夹击彭德怀主力。 4月26日,胡军集团的主力,开始急行军奔赴绥德,仅仅留下一个旅的正规军,而且不是整建制,外加三个保安总队,留守在蟠龙。 彭和习,他们二人抓住了这个机会,认为蟠龙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如果突然重击蟠龙,胡军集团根本就没有时间回来增援。 西野的指挥部,立刻派遣部分兵力,伪装成西野的主力部队,吸引胡宗南部队快速北上。 又组建了南进支队,去威胁胡军集团的侧后方。 我军集结四个旅的主力部队,一路杀向蟠龙,在4月底到达预定地点,做好了雷霆一击的作战。 进入5月,胡军的大部队,开始强攻绥德。 5月2日,随着夕阳西下,我军主力突然发起了对蟠龙镇的猛攻。 而留守在这个基地的国军,想要凭借他们所修筑的攻势,挡住西野的主力,然后等待胡军转身增援。 两天之后,我军打下了蟠龙镇的东阵地,由此打开了突破口,彭德怀立刻下令,发动了蟠龙战役的总攻。 一直打到深夜12点,整个打下了蟠龙镇,杀敌六千七百多人,单单是面粉就缴获了一万两千包,其他的各类物资补给,不计其数。 此战是大胆的,指挥员更是惊才艳艳的,运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打了一场精彩的运动战。 敌人去绥德,我军就打蟠龙,倘若此战不顺利的话,主力极有可能落入胡军的反包围当中。 彭德怀为胡宗南上了一课,展现了什么才是速战速决,而且拿下蟠龙镇的基地之后,又获得了大量的粮食补给,解决了我军的部分后勤问题。 再有就是,蒋介石和胡宗南,已经在陕北昏了头,主将晕头转向的时候,又何来胜利之说? 彭德怀在毛泽东制定的计策下,根据战场的变化,采取新的战略战术,在延安保卫战当中,蘑菇战术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