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家唐诗又新诗!看这个深藏于商丘民间的艺术之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2 10:25: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家唐诗又新诗!看这个深藏于商丘民间的艺术之家                                                      2022-02-11 18:44                    
艺术之家传佳话 苏家唐诗又新诗

□班琳丽

苏雨才(中)和他的孩子们,苏新诗(右一)、苏红诗(右二)、苏唐诗(左一)。
2021年11月初,一个来自台湾《人间福报》的电话打到了新华社,他们迫切想找到一个叫苏唐诗的人,原因是被网上一组名字叫“看见,不一样的故宫”的绝美图片深深震撼到了。
很快,新华社记者一个电话打到苏唐诗手机上。11月27日的《瞭望》新闻周刊对苏唐诗拍摄中国古建的故事做了报道。基于这个由头,11月30日,笔者接到任务,有机会走进一个深藏于民间的艺术之家。
老爷子苏雨才,年逾八旬,近两年靠一部老旧的相机,微距拍摄二百多种、上万张昆虫图片,出版画册《百虫记》。老有所好,老有所成,一位退休老人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对爱好与艺术的执着,尽见于光影之间。
兄弟中的老大苏新诗,22年来痴迷于造字,被北大方正称为“中国独立开发整套中文字库第一人”。
老二苏红诗是兄弟中最聪慧的一个,做人做事专注而热忱。大学毕业后,他经过几番拼搏,已成长为某保险公司的一省掌门。事业上的进步难掩他身上浓厚的艺术气息,琴棋书画都有所涉猎,尤其在文史方面颇有研究。
苏唐诗是老小,被业界称为“拍摄中国古建第一人”。7年时间,往返北京80多次,4万余张照片,3本画册:《看见,不一样的故宫》《还是那座故宫》《看见,有趣的故宫》。其中《看见,不一样的故宫》发行3个月,销售3万册。其英文版权已被善本国际买下,准备全球发行。

苏唐诗在专心创作
苏唐诗
用有思想的镜头,讲好中国古建故事
一个地方有了名人是藏不住的。很早就认识苏唐诗,采访是第一次。
博客盛行的那几年,常会于网页上翻到苏唐诗的博客,看他的摄影作品,也有一些写写摄影心得与拍摄故事的文字。知道他在虞城县公安局工作,是领导眼中的“模范警察”,同事眼中的“神枪手”,报纸上的“政法状元”。
至于拍故宫,拍古建,是这两年有了微信,经常见朋友圈里转他拍摄的大片、获奖的消息,也有各种来自于他的纸媒或微信公众号的报道与推介。
苏唐诗高大、硬朗,谈吐率真,极有思想。熟悉他的人,都说他身上有股“拙劲儿”。他于家乡小城的公园里拍水鸟在冬天的冰面上行走,苦等8个早晨,决不为一个理想的镜头人为地驱赶水鸟。
在五台山拍古寺,香灰落在胳膊上,等发觉疼时,皮肤已被烫伤。
拍故宫太和殿,接近闭馆时间又突遇暴雨,云层在大殿上空堆叠出难得的景观:一半蓝天白云,一半乌云密布。他直到拍完才频频回头离去。那组照片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一再令人称奇。
痴人的情怀、过人的毅力、“钻进去”的执着、超越常人的艺术感受力,正是这股痴迷于艺术追求的“拙劲儿”,成就了苏唐诗成绩斐然的今天。
苏唐诗的镜头,是有思想的镜头。不仅有对光影敏锐的捕捉能力,还有对中华文化深刻而前卫的思想上的领悟力。
2014年,苏唐诗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古建摄影大赛,从几十万人到40人,从40人到第5名,一匹黑马杀出重围,令摄影界刮目相看。“年度十佳古建摄影师”的称誉,更激发他从业余爱好走上专业拍摄中国古建的摄影创作之路。
自此,故宫成了他拍摄的首选之地。拍不一样的故宫,成了他最高的艺术追求。
故宫的不一样在哪里?在他镜头前走过的老人,跑过的孩子,让他突然领悟到,他镜头下不一样的故宫,就是这座古建角色的转变:“六百岁的故宫,无论历史、文化、艺术还是社会层面,她都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她新的生命意义在于它是人民的故宫博物院,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最终选择以路人视角来描绘她。普通老百姓的博物院,就应该拍出她的烟火气,拍出属于咱老百姓的温度。”
苏唐诗做到了,“镜头记录的,正是这样一种故宫之美”。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看见,不一样的故宫》序中说,他被苏唐诗有关故宫的照片所打动:“我看到了已然落下神坛、走入人间的太和殿广场,格局恢弘依旧,多了些和蔼可亲。我看到了曾经深不可测的皇宫庭院,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妈妈面前撒欢奔跑。我看到了曾经象征森严等级的硕大门钉上,覆盖着的布满沧桑的劳动者的手。我还看到了故宫刚刚开放不久的慈宁宫、寿康宫,其中的春夏秋冬,居然如此魅力无限。”
这也是台湾《人间福报》萌发采访苏唐诗的动意:以路人的视角,拍出了带有新的生命意义的故宫——烟火漫卷的故宫,人民的故宫,有趣的故宫。
“用普通的摄影器材,踩着普通观众的脚印,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示出这样一座属于人民的故宫博物院。”这些年,苏唐诗不仅拍故宫,也拍中国古建,始终遵从同一种视角,同一种思想。
从开封山陕甘会馆、应县木塔,到天津独乐寺、苏州园林……多年下来,苏唐诗探访拍摄了全国各地200多处古建筑。
拍山西五台山古寺,让苏唐诗看到了质朴、宁静的寺院,扑面而来的厚重的人文气息,将人带入中国古建筑“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拍北京颐和园,夕阳西下,颐和园十七孔桥两侧桥栏的望柱上,神态各异的石狮子和远处的古塔遥相呼应,画面简洁、生动,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东方建筑音乐般的节奏与神韵。
拍河北张家口阳原县开阳堡,一首凝固在北方大地上的边塞诗,拥有着慑人心魄的沧桑与悠远。
“榫与卯的挽手,斗与拱的相携,中国古建上这些细节之美,常常让我瞬间惊呆在原地。历经千百年风雨依旧庄严屹立,凝固的古典音乐般尽显中华传统审美风范,不能不令人惊叹,令人折服。”苏唐诗说。
中国建筑摄影权威林铭述称赞苏唐诗:“来自最最不专业地方的一位摄影师,却拍出了中国最最专业的古建筑作品!”
立足民间,讲好中国古建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人民文化自信。十年一剑,近十年拍摄中国古建的经历,让今天的苏唐诗再次转换角色,决定把人民作为自己创作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做人民的摄影师,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灯者,以匠心致敬匠心,唤醒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古建筑,热爱保护中国古建筑,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诚如单霁翔院长所说,故宫之所以称为故宫,是因为它属于历史,属于人民,属于新中国,属于新时代。我们让人民丰衣足食,再让紫禁城走入人间。在人民的心目中,故宫之大美才能恣意绽放。中国古建亦是如此。作为我国的民族瑰宝,她们是一本本读不完、拍不尽的大百科全书。我刚接触中国古建摄影,目的是拍出好片子,拿奖,证明自己的价值。今后的梦想和追求,我要放在传承与弘扬。”苏唐诗说。
为此,苏唐诗边拍摄边总结边教学,先后在北京、河北、河南、安徽、西藏、福建、哈尔滨等地讲座60多场,受教的摄影爱好者3000多人。他的技术技巧文章《7招拍好中国古建筑》《拍一座古建用多种视角》《摄影也需要临帖》《移轴拍摄古建筑》等多篇技术技巧文章发表在《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等刊物上。
2020年9月15日,值故宫600周年生日之际,苏唐诗“看见,不一样的故宫”摄影展在虞城县郭土楼村文化广场开展。展出作品40幅,编排分春、夏、秋、冬4个篇章,用图片为乡亲们讲述着人民的故宫的故事。
说起这场展览的初衷,苏唐诗坦言:“郭土楼村是一个刚刚脱贫的乡村。我深知很少走出家门的父老乡亲的所思所想,看看紫禁城一直以来是他们的愿望。如今,让他们在自己家门口‘看见’故宫,让原本高高在上的紫禁城步入民间,与人民同在,我深感自豪和幸福。”
这正是一个心怀人民的摄影家应有的情怀,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作为自己神圣的天职和光荣使命。
竹杖芒鞋,吟啸徐行。我们有理由相信,苏唐诗拍摄中国古建和宣讲古建故事的明天会更好,更值得拭目以待。

苏新诗在做平面设计
苏新诗
痴迷于造字,讲好中国文字故事
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字文明是诸多文明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发明创造,它让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可考可辨。
文字从甲骨走到竹简上,从竹简走到锦上帛上,又从锦上帛上走到纸上石上。艺术地走在纸上的,成为书法,走在石上的,成为摩崖石刻。
如今互联网时代,电脑成为人们的必需,新的需求产生了,就是需要文字走进电脑,成为字库。
让文字进入电脑,就是让文字由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这样的进入需要一场革命。英国与日本早早举公司加团队之力,开始了这场革命。英国有英文字库50多种。日本单单汉字字库就多达20余种。中国人若使用,需要斥巨资向他们购买。
2000年,在河南虞城,一个小县城里,一个人,一台电脑,5年时间,2万多个业余的日日夜夜,举一己之力,完成中国电脑柳体字库的开发和入库,被中国字库行业老大——北大方正称为“中国独立开发整套中文字库第一人”。
他就是苏新诗。
2010年笔者采访过苏新诗,那是以他书法家的角色,报道他的书法生涯。那时他已专注于造字。只是关乎到种种技术问题与术语,觉得他的造字故事实在好说不好讲。这次因为宣传部与报社的任务,加上北大方正要他的推广资料,决定将他的造字故事讲出来。
苏新诗原是一名退伍军人,自幼喜爱书法、绘画、摄影,在部队时就多次拿过全军书法大赛大奖。他做事低调、内敛,追求极致之美。他一身才艺,出色的绘画、书法、摄影、设计功底,尤其是过人的电脑技术运用,自然还有他过硬的军人的毅力,这一切垫起了他中国字库“第一人”的地位。
说起开发个人字库的原因,苏新诗说:“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电脑上的字库远不够用。”
苏新诗当时还在虞城县上班,因为喜欢设计,业余时间开了自己的工作室。1998年秋的一天,有朋友找他设计广告。广告设计好后,他盯着页面上的字体,总感觉不顺眼,太呆板。而这种感觉已经不是第一次干扰了他的设计灵感,甚至是信心。
电脑上中文字库仅有四种字体可用。他翻阅资料发现,英文字库多达50余种,日本光中文字库多达20余种,用就要购买。而当时一个更为严峻的事实是,开发字库的市场行情十分糟糕。一个通用字库正常的价格是70万元。因为盗版,投放市场不久就被瓜分到血本无归。导致书法家和字体设计师们都不愿意在这上面消耗时间和精力。就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也不愿意做这种赔本生意。
就是这个残酷的现实,让苏新诗突然迸发了自己开发一套字库的大胆想法。2000年元旦刚过,他就批发了宣纸,购买了扫描仪,以及一台安装了WIN98操作系统的电脑,开始了他困难重重的造字革命。
苏新诗选择开发柳体字库,原因是书法上他喜欢、擅长的字体,就是柳体楷书。
造字,讲究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
第一步,写字。苏新诗柳体字库分为两套:苏新诗柳楷简、苏新诗柳楷繁。字库采用国标GB2312(含682个符号、6763个汉字)和GB12345(含682个符号、6866个汉字)汉字编码制作,总字数一万五千多字。
说是写字,听着简单,真写起来非常费工夫。这么多字,每一个字的偏旁部首都不能借用,一笔一划,都要于宣纸上一一写出来。苏新诗做事一向严谨,他对待写字的态度是,“每个字都必须是自己的最高水平”,不管写多少遍,到100遍满意,就写100遍。
全部一万五千多个柳体字终于完成,而这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艰巨、更漫长的路要走。
造字务必需要一款软件,当时中国还没有。网上倒有一款国外专业造字软件Fontographer,报价5万多元,那时的苏新诗还没有这个购买能力。苏新诗继续在网上搜。费尽周折,他终于在网上搜到一款免费的造字软件“softy”。免费的代价就是软件太小、功能太少,而且界面上全是英文。
更为艰巨的挑战到来了。苏新诗上学时从没有接触过英文,他先要从认全26个英文字母开始,对这款叫“softy”的软件进行升级改造。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闷着头干。苏新诗边学英文,边对照相关资料,对“softy”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仅用3个星期,这款“softy”便被苏新诗全面“中国化”了,所有的英文功能标识全都置换成了中文菜单,原有的软件logo也被添加上中国国旗最醒目标识:五颗金色的五角星。软件的各项功能不仅有了明显提升,而且从此有了一个苏新诗命名的中国名字:“造字傻瓜”。
尽管“softy”被苏新诗置换成了“中国心”,但在当时,它的造字功能还是相当有限。比如,没有扫描字稿这一基本功能。这就意味着,苏新诗先要借助另外的扫描仪,把写好的字逐个扫描后输入电脑,然后通过这款“傻瓜软件”,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动描画。最初一天时间只能造出3个字。后来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一天可以造出10多个字。
2005年临近春节的一天,一整套“苏新诗柳体字库”终于完成了。当看到自己开发的字从打印机里一一滑出来,苏新诗并没有泪流满面。
“想成功,就要付出。我付出了,我尽力了,有了应有的回报,再正常不过了。”苏新诗异常平静地说。而他忘了,为不耽误正常工作,他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每天差不多要在电脑前枯坐10个小时。他忘了,多少个夜深人静,为提神,他生嚼八角,这种比药还要难以下咽的味道,常令他陷入崩溃。他忘了,为造字,他原本正常的视力变成了远视400度……
造字库的目的是为了推广应用。苏新诗把用“苏新诗柳体字库”打印成的文件制成图片,传到自己的网络空间,发到书法论坛上,很快引起全国网友关注。中国著名书法家刘正成专门给苏新诗发来电子邮件,称他以个人之力开发出如此高质量的书法字库,令人惊叹,称赞他开发的字库不同于世面上的机械字库,而是充满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实在难得。
为了更快地推广字库,苏新诗主动和北大方正取得联系。方正公司起初根本不信,不予理睬。作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三家字库行业的老大,他们深知,造出一款字库,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还不见得令人满意。
苏新诗只好把打印出来的字体寄过去。这下,方正公司大为震惊,即刻专门派人与苏新诗接洽。2006年年初,方正公司与苏新诗签下收购合同。
2000年至今,22年来,苏新诗开发字库的脚步一刻也没停止过。继苏新诗柳体之后,他还造出了苏新诗艺标简、苏新诗卵石体、苏新诗古印宋、苏新诗鼠标行书简、苏新诗综艺体、苏新诗琥珀体、苏新诗毛糙体等十几种字体字库,广受人们喜爱和使用。2014年,方正公司再次与苏新诗签约合作。
说起苏新诗字库的影响,可以不夸张地说,现在商场、大街,甚至电梯内,都有苏新诗创作的字体被使用。网络和各种杂志、图书,使用苏新诗字体的更是铺天盖地,无法统计。360浏览器启动界面使用了他的字体,聊天神具“陌陌”的启动画面上也是,还有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片头和字幕。2015年冯小刚的电影《老炮儿》,中文字幕使用的就是苏新诗的古印宋,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的字幕也曾使用过苏新诗的字体。
因为造字和过硬的书法功底,2013年,新华出版社与苏新诗签订了柳体字书写合同,为全国中小学生书写柳体字帖。
最后聊到目前中国开发字库的现状,苏新诗难掩忧虑。他说:“现在开发字库的人越来越多,字库也越来越多,导致粗制滥造、缺乏艺术美感的字库充斥网络。如果开发字库的人急功近利、远离艺术,把中国的字库业带向歧途,这样的字库不如没有。”
苏新诗喜欢苏东坡,爱吟苏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诗句。虞城县境内有仓颉墓。传说仓颉为古代造字第一人。今有苏新诗,期待他在自己的艺术之旅上永葆少年之志,为中国字库造字不止。

年逾八旬的苏雨才常年坚持临帖
苏家三代人
立足民间,讲好家庭和谐故事
笔者信仰作家梁鸿,从她的《中国在梁庄》开始,中国的确在每一个村庄展现着她当下的某一个角落,某一种现状。
2021年12月11日,笔者随苏唐诗去了他的老家,目的是感受一下这个艺术之家的艺术氛围。
在虞城县一个叫苏庄的村庄的腹地,一处宽敞的大院建在一个高台上,四周全是两层或三层楼房,唯有它仅一层,钢架结构,正房与配房一律红瓦黄墙,院子里种着花草,建有回廊和鱼池,鱼池里装有地灯和水车,一棵七十多年的老槐树多次历劫,于两年前涅槃重生。
别致的景观、温馨的色彩、浓郁的艺术风格,让这个原本普通的院落呈现出浓缩的园林之美。
听苏老爷子说,苏家兄弟把老宅推倒重建,前面建下这处院落,后面空出的地种菜、建花圃。节假日里,兄弟们带着家人来这里团聚,老少几十口人,谈天,谈艺术,谈3D研究,在家庭影院里看电影,举办家庭摄影展,或者各自在投影上展示自己的创作,欢天喜地,共享天伦之乐。
在虞城县苏庄,一个家族三代人的艺术梦想与幸福生活正在上演,它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家和万事兴”的和谐图景。兄弟们亲如手足,妯娌们亲如姊妹,小辈们孝顺努力,被乡亲们称颂为可敬可学的榜样之家。
老爷子苏雨才,为人慈祥和善,在艺木领域更是无所不能。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既能拿起毛笔用蝇头小楷写上一篇诗词,又会拉起二胡奏上一首有板有眼的曲子,还会用生活中的各种边角料创造很多精致的小东西。老人对艺术尤其热爱,而且做什么都要求精益求精。
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他也能与时俱进,紧跟潮流,玩起摄影。为拍照不手抖,老人戒烟戒酒。为拍出完美的昆虫照片,老人整日伏身于草丛里,摔倒、磕碰,受蚊虫叮咬。两年时间里,老人全身心融入自然,用特殊的语言,站在独特的视角,利用光与影的魅力,展现出昆虫捕食、竞争、互助、交配繁殖等复杂僵硬的生物关系,以及昆虫生活渺小而又精彩的微观世界。
中国建筑摄影权威林铭述称赞他“花鸟鱼虫小世界,七彩镜中大不同”。摄影家刘小林称赞他“胸中七彩世界,身外夕阳正红”。
《百虫记》代序与后记均由苏家第三代几个孩子共同完成的。他们在后记里说:“这本承载着我们苏家家族精神的书,对我们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厚重。爷爷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教导着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爷爷镌刻在这本书封面的家族精神;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这是爷爷在这本书扉页上传达给我们的话语;做事就要做到极致,这是每幅精彩绝伦的照片上浮动的话语。”
艺术传家,修身立德。苏家子孙秉承苏老爷子爱好与人品的影响,在艺术之路上不辍追求。他们的第三代子孙也已找到了各自的艺术的金钥匙,开启了自己的创意人生。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时光易老,精神珍贵。祝福这个民间的艺术之家,艺术之树常青,艺术之旅永远星光璀璨。
来源:商丘日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6 05:47 , Processed in 0.0083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