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野挺进大别山伤亡过半?不了解兵力和番号的变化,切莫跟着起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8 19:39: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野挺进大别山伤亡过半?不了解兵力和番号的变化,切莫跟着起哄                                                         2022-02-18 14:11                    
                                        1948年2月24日是那一年的元宵节,当天深夜,邓小平率领坚持在大别山的“
前指
”到达安徽阜阳的韦寨镇,与之前跳到外线指挥作战的刘伯承“
后指
”胜利会师,这也标志着“刘邓大军”奉命正式转出大别山,开始参与逐鹿中原。
因为早在2月7日,军委就已经电示刘邓首长:野战军主力应转出大别山,进至淮河、陇海路、伏牛山之间,统一指挥“
晋冀鲁豫野战军
”和华东野战军“
陈唐兵团
”,遂行中原作战。

(刘司令员)
刘邓所部在大别山的作战是非常艰苦的,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之下,以及由于桂系对大别山多年的经营和封建统治,我军方方面面都面临巨大困难,部队减员也非常严重。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后,根据各部认真统计,野司随即向军委汇报了当时各纵队的准确兵力数字:
第1纵队
:15363人。
第2纵队
:11627人。
第3纵队
:15484人。
第6纵队
:14280人。
在不计入野司直属队人员数量的情况下,四个主力纵队的兵力总和仅余56654人,加上野司直属队的2000余人和留在大别山的部分干部,刘邓部队的即时人数应该在65000人左右,堪称损失严重,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于是在许多自媒体文章上,纷纷给出了“
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期间伤亡过半
”的结论,这是典型的外行论调和耸人听闻的谣言,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刘邓部队作战序列和番号的变化,然后轻易地跟着地摊文瞎起哄,那就是人云亦云了,在治史态度上极不可取。

一、八路军129师发展起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
1937年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时,以红四方面军为基干编成的第129师,全师总兵力为13000余人,不过在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时,该师留下了第385旅旅部和一个团纳入了“留守兵团”指挥之下。因此开赴山西战场的仅为师部、第386旅旅部、四个作战团(含一个师属教导团)9000余人,也正是这不足万人的老八路,在太行山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第129师主力在刘师长、邓政委的领导下,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边界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猛烈扩大抗日武装,不断打击日伪,战绩婓然。至日本宣布投降时,所辖根据地面积已达18万平方公里,拥有105座县城和2400多万人口,成为八路军四大战略区之一。
1945年8月20日,延安电令正式成立晋冀鲁豫军区(辖四个二级军区),主要军事首长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滕代远和王宏坤任副司令员、李达任参谋长。

(129师首长)
此时全军区的正规军数量约在29万人左右,不过并没有野战军和地方部队的严格区别,在组建晋冀鲁豫军区的同时,延安还要求各战略区抽出相当力量组成野战兵团,以适应新的形势,实现成我军从游击战到到运动战的转变。所以9月初以太岳军区主力、太行军区主力和冀南军区主力,分别组成了同名的野战纵队,兵力共30000余人。
这也就是“
晋冀鲁豫野战军
”的雏型,要说阎老西“很够意思”呢,在不久以后的上党战役中,阎军损失大批人员、武器、装备和弹药,也极大地武装了我野战军各部。不久晋冀鲁豫军区正式组建四个番号野战纵队:
第1纵队,司令员杨得志;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
期间部队序列有所调整,在上党战役和平汉路战役胜利结束后,晋冀鲁豫军区的野战部队增编到六个纵队(未设5纵,增加了王宏坤的第6纵队和杨勇的第7纵队),此时军区全部兵力为31万人,其中野战部队发展到10万余人。

(129师师首长)
特别注意一下,杨得志第1纵队主力不久在前往东北的路上,奉命留在了晋察冀(刘邓还向东北派去了20多个架子团),随后由杨勇的第7纵队和原1纵部分部队合并组成新的第1纵队。因此在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晋冀鲁豫军区野战部队略有减少,实有五个纵队共计8万余人。
时隔一个月后,延安批准成立单独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所以,真正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番号是1946年7月14日出现的。“野司”剥离了其他非军事机关,成为纯粹的军事指挥机构,以刘伯承兼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兼政委、李达兼参谋长,这个“兼”字的意思,是刘邓李三位首长仍然还是晋冀鲁豫军区的主要领导。

(野战军司令部)
二、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辉煌时分。
从1946年6月开始,晋冀鲁豫野战军各部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分头迎战刘峙、胡宗南和阎锡山等部敌军,连续取得出击陇海线、定陶、巨野等战役的胜利,予敌以沉重打击。从1947年春开始,再连续取得豫北和冀南反攻战役的重大胜利,什么赵锡田的整3师、什么第2快速纵队、什么土匪孙殿英,都是这一时期被消灭的。
千万不要低估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实力和战力,129师老八路作战能力超强,刘帅的指挥艺术更是出神入化,各路敌人无不闻风丧胆,当时南京遂有传闻:
“一诚不如一承,五刘不如一刘
”,足见刘帅之威名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强大。
说明一下,一诚当然指的是参谋总长陈诚,而“五刘”指的是蒋军在中原战场的几员重将:刘峙、刘茂恩、刘广信、刘汝明和刘汝珍,他们在刘司令员面前,通通都是浮云。

(刘司令员做战役总结)
至冀南反击战役取得大胜的1947年5月间,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实力和战绩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部队规模得以迅速扩大。在野战军转入休整以后,新建了五个纵队并扩建了起义的第38军,重新增设和调整后的战斗序列如下:
第1纵队
:司令员杨勇;
第2纵队
:司令员陈再道;
第3纵队
,司令员陈锡联;
第4纵队
,司令员陈赓;
第6纵队
:司令员王近山;
第8纵队
:司令员王新亭;
第9纵队
:司令员秦基伟;
第10纵队
:司令员王宏坤;
第11纵队
:司令员王秉璋;
第12纵队
:司令员赵基梅(中原突围部队),另附孔从洲起义部队第38军,以及新建的炮兵和工兵部队。
因此在这个时间点上,晋冀鲁豫野战军堪称是兵强马壮的,野司除直辖的炮兵和工兵部队外,同时指挥十个野战纵队(欠5纵、7纵)共27万人,另有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地方武装15万余人,总兵力达到42万余人。就这样的实力,完全不输于同一时期的华东和东北我军,盲目地认为刘邓所属部队实力不济,那是对战史了解不够所致。

也正是在野战军进行休整期间,刘邓首长接受了一项绝密而重要的任务:
率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入国统区,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经过酝酿和通盘考虑,刘邓首长最终确定的南下部队,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批五个纵队中的四个。
这四个当然也都是王牌纵队,除陈赓的第4纵队继续留在晋南打击阎锡山、胡宗南两敌之外,刘邓决心集中杨勇第1纵队、陈再道第2纵队、陈锡联第3纵队、王近山第6纵队,加两个二级军区独立旅共约13万人,组成
“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
”。

(转战大别山)
现在能够真正了解了吧?执行跃进大别山重大任务的,并非晋冀鲁豫野战军全部,而只是其中的四个主力纵队,其他六个纵队仍然留在广大的中原地区继续作战。“
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
”这个番号实在有些太长,所以经常简称为“
刘邓大军
”,方便与陈粟、陈谢两路大军并称。
一定要注意,“
刘邓大军
”这个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
广义
的是指刘邓首长曾经指挥过的所有部队,包括晋冀鲁豫军区(含野战军)、中原军区(含野战军)、西南军区(含第二野战军)等等,而
狭义
的则专指1947年挺进大别山的“
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
”。

三、逐鹿中原的部队番号详解。
在我军逐鹿中原的作战中,经常提到的三路大军分别是: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谢大军,这三支部队其实已经打破了原有的野战军建制,是不能简单地以中野、华野等番号来区分的。
严格来说:刘邓大军指晋冀鲁豫野战军之南征野战军、陈粟大军是指华野执行西出中原任务的西兵团、陈谢大军则指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9纵队和起义部队第38军组成的“陈谢兵团”。
也就是说,原晋冀鲁豫野战军当时已经分为两个战略集团,其中陈谢兵团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已经升为“准战略集团”的级别,其他纵队仍归刘邓首长指挥。解放战争期间,按规定各野战军由军委统一指挥调度,因此打破建制使用部队,是符合原则并且常有的事情。

(陈赓)
这里单说狭义上的刘邓大军,在1947年7月结束鲁西南战役,准备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野司曾经向军委上报了
南征野战军
的准确兵力:
野司直属队
:6370人。
第1纵队
:32357人。
第2纵队
:31000人。
第3纵队
:26468人。
第6纵队
:26322人。
不计入两个独立旅的话,南征野战军实有官兵122517人,并且各纵兵力均在26000人到32000人之间,绝不输于华东和东北的我军各纵实力。大别山确实打得挺苦,因为调动了各个战场多达33个整编旅(师)的敌人前来,在白崇禧的统一指挥下疯狂“围剿”我四个纵队,敌我兵力比达到了2.5:1以上,加之新区缺乏群众基础,因此战损颇大。

(电影大转折剧照)
但是也别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在围剿大别山的作战中,敌人也是损失惨重,仅高山铺一战刘邓大军就干掉敌整编第40师17000余人,从进入大别山的7月到转出大别山的2月,八个月的时间里我南征野战军累计歼敌11万人。有歼敌当然就有自身损失,战至1947年11月29日,也就是在大别山落脚四个月以后,野司再次上报了各纵兵力:
野司直属队
:3000余人。
第1纵队
:23000余人。
第2纵队
:19000余人。
第3纵队
:24000余人。
第6纵队
:22000余人。
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此时合计总兵力为91000人,战斗减员达到了31517人,损失比例实际为25.7%(南征前总兵力为122517人),也就是四分之一左右,这是铁一般的历史事实。

四、晋冀鲁豫野战军更名为“中原野战军”。
许多历史爱好者将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解读为“没有站住脚”,其实更是错上加错,至1948年2月间,转出的只是刘邓大军的四个主力纵队,那是中原战场打大仗的迫切需要,而我军也从未放弃过大别山地区。在大别山以及周边地区,刘邓已经组建了江汉军区、桐柏军区等地方武装,还从野战军抽出数千名干部战士予以加强。
1948年2月22日,在刘邓首长彻底告别大别山之时,邓政委还以中原局的名义,起草了《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在野战军主力转出后,各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要“以更广泛更积极地游击战争,独立自主地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
换句话说,尽管南征野战军主力转出以后,大别山区暂时呈现敌强我弱的局面,但是我军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大别山!

(陈赓夫妇)
至于南征野战军的最终损失情况,开篇已经提到,此时四个纵队尚余56654人、野司直属队损失不大仍有2000余人,合计在59000人左右,如果再加上留下来的干部和基干武装,总数应不低于65000人。所以坚持大别山八个月的减员比例应为47%左右,另外还有就地留下来的一些伤病员,怎么就有“伤亡过半”一说呢?
并且南征野战军以自身的巨大牺牲,换来了陈粟大军、陈谢大军在中原战场的大量歼敌,因为老蒋在中原就那么多机动兵力,比如胡琏整编第18军等精锐,不断抽兵进攻大别山,则意味着其他战场兵力被摊薄,于是给陈粟、陈谢大军创造了许多战机,连洛阳都给打下来了。
所以南征野战军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却促成我军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折,其意义不可估量。

(王近山夫妇)
在挺进大别山和逐鹿中原的作战中,
晋冀鲁豫野战军
南征野战军和陈谢兵团在1947年下半年的作战中,先后创建了鄂豫、皖西、江汉、桐柏、鄂豫陕等二级军区,以及各军区所属的共31个军分区。到渡江战役前夕,这些二级军区和军分区的地方武装,总兵力也突破了30万人,所以刘邓首长麾下的人马,可不是就那么几个野战纵队。
1948年5月,根据军委的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番号撤销且部队重组,其中陈谢兵团的主力两个纵队归建,与刘邓南征野战军重新合编,改称为
中原野战军
;不过陈谢兵团所属第38军的两个师,则分归豫陕鄂军区和陕南军区,如此经过调整重组的
中原野战军共辖有七个野战纵队:

(李达参谋长)
第1纵队
: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辖第1、第2、第20旅。
第2纵队:
陈再道任司令员,
王维纲
任政委,辖第4、第6旅。
第3纵队:
陈锡联
任司令员,彭涛任政委,辖第7、第8、第9旅。
第4纵队
: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辖第10、第11、第13、第22旅。
第6纵队:
王近山任司令员,
杜义德
任政委,辖第16、第17、第18旅。
第9纵队:
秦基伟任司令员,黄镇任政委,辖第26、第27旅。
第11纵队:
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芝任政委,辖第31、第32、第33旅。
原来有十个纵队,那么少的三个纵队去哪了呢?期间鉴于刘邓首长既然已在中原局主持作战和工作,为了加强华北地区的统一领导,晋冀鲁豫军区留下来的机关和部队,与晋察冀军区进行合并组建了
“华北军区
”。因此原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
就近
转隶华北军区野战部队,成为未来徐向前第一兵团的主力。

(王秉璋司令员)
在南征野战军于大别山坚持期间,第10纵队(19000余人)曾奉命携带物资、粮食前往增援,随后向西进入平汉路以西的桐柏山区,组成隶属于中原军区的“
桐柏军区
”,纵队王宏坤改任军区司令员;第12纵队(12000人)也曾南下大别山,然后转移到大洪山一带,建立了
“江汉军区
”,纵队司令员张才千改任军区司令员。
因此需要理清:先后南下大别山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部队,共有六个纵队,其中后到的两个纵队改制为中原军区所属的二级军区,没有纳入到中原野战军战斗序列,而中原野战军的主体,也并非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全部,当然看起来兵力略少。

五、中野参加淮海战役的总兵力。
刚刚转出大别山的南征野战军主力,也就是1纵、2纵、3纵和6纵确实比较虚弱,一方面是减员严重来不及补充,另一方面是南下跃进时重武器基本丢光。所以在1948年豫东战役期间,中野1纵、2纵和3纵联手,也未能最终挡住胡琏整编第18军的突破。没办法,这三个纵队当时拢共才40000余人,且严重缺乏火炮,而胡琏的两个整编师有50000多人,且装备精良。
从中原野战军正式成立到淮海战役打响,期间不过半年时间,因此中野四个主力纵队的兵力虽然有所恢复,但是涨幅真心不大,而第11纵队自豫东战役开始,又就近划归粟裕的华野西兵团指挥。
所以淮海战役期间,中野的主力必然是陈赓的第4纵队和秦基伟的第9纵队,也就是原来“陈谢兵团”的核心部队,建制完整齐装满员。

淮海战前中野总兵力为140913人(配合作战的独立旅不计),七个纵队的兵力如下:
第1纵队
:司令员杨勇,17915人。
第2纵队
:司令员陈再道,15521人。
第3纵队
:司令员陈锡联,17724人。
第4纵队
:司令员陈赓,31695人。
第6纵队
:司令员王近山,21644人。
第9纵队
:司令员秦基伟,20755人
第11纵队
:司令员王秉璋,15659人。

了解了前述历史,就当知道,挺进和坚持大别山的还不能称为“中原野战军”,而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十个纵队中的六个)。这支部队损失确实很大,如果仅就第一批四个纵队而言,减员比例达到了47%,如果就全部六个纵队而言,减员比例其实也就在30%左右,不要毫无根据盲目地夸大这个数值。
但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却在此间拖住了20多万敌军精锐机动力量,第一次将解放战争引入到蒋管区,不仅创造了大量歼敌的战机,也极大减轻了我各解放区的人口和经济压力,是解放战争实现战略转折的关键一笔,也是伟人的神来之笔,其战略意义是不能简单地用数万人的损失来衡量的。
中野正式成立的时间1948年5月,从此以后,蒋军再无任何战场优势可言了,这个结果足以证明了一切!

六、中原野战军再更名为“第二野战军”。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的1949年初,根据西柏坡统一全军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再次更名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所以“中原野战军”这个番号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在9到10个月的样子。
整编后的第二野战军下辖三个兵团共九个军,兵力增加到28万余人,其战斗序列如下:野战军以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
下辖第10军(由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任军长、王维纲任政委)、第11军 (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委)、第12军(由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委)。
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
下辖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委)、第14军(李成芳任军长、雷荣天任政委)、第15军(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委)。
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
下辖第16军(尹先柄任军长、王辉球任政委)、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委)、第18军(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委)。

(杨勇上将)
同时成立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由野司参谋长李达兼任司令员,中原野战军此间能够从七个纵队14万余人,发展到两倍之数的28万余人,其中包括若干二级军区的独立旅升格、中原军区的补充、起义部队(比如廖运周110师)的改编、淮海战役的大批“解放战士”、以及华北军区的新兵补充等等,
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后来的第二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转战于晋冀鲁豫、中原、华东、西南各地区,以伤亡21万余人的代价,消灭敌正规军和土匪共计221万余人,缴枪近115万支,整体上的对比战损比是非常可观的。而转战大别山,只是刘邓大军最艰苦的一段特殊时期,军事历史爱好者绝不能以偏概全,诋毁这支英雄的部队。
1950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第二野战军和所属兵团的番号取消,所属部队归西南军区建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6 04:41 , Processed in 0.00987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