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读懂古诗词的几点讲究
2022-03-09 16:14
来源:歌酒度年华 ![]() 原标题:读懂诗歌
一、读懂意思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我们发现读懂诗歌,越来越成为诗歌鉴赏答题的基础与关键。那么,怎样才是“读懂”呢?作为高中生而言,又该如何学习读懂诗歌呢?
“读懂”起码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的读懂,是说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这一层听起来简单,但却是我们之前教与学两方面都忽视的部分。我们用今年高考全国一卷的诗歌鉴赏题为例 例1: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这里我们只挑三句来说明一下读懂的第一层意思。 “麻衣黑肥冲北风”说的是作者的服饰与动作, “麻衣黑肥”就是说黑色麻质的宽袍大袖的衣服。 “冲”就是冒着,迎着的意思。 单舸冲风滞楚州,淮阴南下又无舟。——清·钱谦益《乙丑五月削籍南还》 须信闲人有忙事,早来冲雨觅渔师。——唐·韩偓《即目》 “男儿屈穷心不穷” “屈”和“曲”类似,但“屈”多指内心的委屈,或者人不得志,难以施展自己抱负。第一个“穷”恰恰就是困窘,不得志的意思。这里不是现代汉语中没钱的意思,这也是试题中错误选项的错误点。“心不穷”的“穷”是穷尽,完结,这里是志向消失的意思。 “枯荣不等嗔天公” “枯荣”是指草木枯萎和茂盛,“不等”就是不一样,“嗔”是生气,这里后面跟着名词,所以是埋怨的意思。“天公”是天地万物主宰者的一种人格化的神。 这两联诗句的意思就是 日暮时分,田野中,我拿着酒,穿着麻质的黑色的宽大的衣服,迎风而立,一边举酒痛饮,边放声高歌。
男子汉虽然一时不得志,但心里的壮志不能消失。眼前的草木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一同接受阳光雨露,为什么有的枯萎了,有的却那么茂盛,让我不由的埋怨起老天爷的不公来。
理解到这个程度了,那么就是第一层的读懂了。 解决了字词,语法甚至是一些诗歌特有结构的问题。 第二层的读懂,就是读懂诗歌背后的含义,深层的含义,以至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2: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我们看前两句,可以翻译为: 灞陵桥边,长满了高低错落的杨树柳树。这些杨树和柳树枝叶茂密好像笼罩着一团绿色的烟雾。
这里的景物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历经风霜,衰老的杨柳,经历人们数不清的攀爬折枝,看起来干枯、细弱,像楚国宫女的腰一样。
这样的翻译看起来是通顺的,但是还是有让人费解的地方。 人为什么要去折柳枝呢? 柳枝好折,杨树的枝条就有点困难了吧? 楚国的宫女为什么腰那么细呢? 为什么不说其他的国家的宫女呢? 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 灞陵桥在长安东,是古人离开长安送别时的必经之地。 桥边沿河种满柳树,“柳”与“留”谐音,暗示送别者的不忍相离之情。柳树易生,插枝成荫,祝愿远行的人无论漂泊何方都能落地生根,平平安安。柳丝细长,则象征着送别者和远行人的情意绵绵。 灞桥与柳树都代表着离别
杨与柳的区别就更加有意思了。好在杨树与柳树都是很常见的树种,我们从诗歌中判断就比较容易了。那种树干高大挺拔,树叶宽大肥厚的是杨,而树高较矮,树干较细,枝条柔韧,细长,下垂,叶子细长的是柳。 很多时候,杨柳并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而是单单指柳。 ①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③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 ④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唐·施肩吾《折杨柳》 这里的杨柳或者杨都是柳的意思,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杨柳的枝条都是细长柔软的,下垂的,可以轻松折断的。杨树是断断不能如此的,所有的这些诗句又都和离别相关,就更可以确定是柳无疑了。 实际上我们的传统中杨柳是同义的,单说柳自然是柳;单说杨则有可能是柳也可能是杨,以柳居多;杨柳连用则多指柳。比如,养由基射的是柳叶,流传的成语却是“百步穿杨”;观世音菩萨手中的净瓶,插的明明是一支柳枝,却叫“杨枝玉净瓶”。 当然,杨树也是我国传统的树种,诗经中就有记载。 国风·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①。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②。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①牂(zāng)牂:风吹树叶的响声。 ②肺(pèi)肺:枝叶茂盛的样子。 这里无论是风吹树叶发出哗哗的声音还是叶片宽大,枝叶茂盛,都是典型的杨树的特点,所以这里描写的也是我们熟悉的杨树。 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的经验,判断一下,下面诗句中的“杨”到底是杨树还是柳树。 ①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 汉 · 佚名《驱车上东门》 ②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 唐 · 王昌龄《长歌行》 ③楼外垂杨千万缕 —— 宋 ·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所谓“衰杨古柳”都是“柳”
“楚宫腰”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本来是说楚灵王喜欢腰细的人,结果都城中竟然有很多人为了使腰变细而饿死。 《后汉书》中有“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样的话,所以后代就用楚宫腰来形容腰细。 而柳永词里运用这个典故,前面再加上“憔悴”二字,来形容柳树,就更有一种为了心上人的离别,而心甘情愿的受到相思的折磨,而变得憔悴了的意味。 所以作者才会把这种感受投射到送别处的柳树上。 那好,到此,我们才算是把这首词的第二层读懂了。这里不仅仅是描写的一个地点,一种树,一个现象,更是表现了一种文化心理与行为。我们只有了解了背后蕴含的所有文化意味与诗人心理思想感情,才能准确地读懂诗歌。 回到今年的高考题上,李贺诗中“麻衣黑肥冲北风”一句,联系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穿衣习惯与社会风尚,这样的一种打扮,应该是显示了一种潇洒(起码是表面的潇洒),狂傲不羁的态度。 总结
对于“读懂”诗歌,无论是第一层,还是第二层都不是简单几个方法,技巧,突击一下就可以掌握的;当然,也不是什么高深的不得了的学问。只要我们肯用心,肯用功,这些还是能很好掌握的。 二、读懂修饰 ![]() 修 饰 我们读到的诗歌,都是两个字(词)一拍。这一个节拍中的两个字,关系很复杂。最常见的是修饰 我们随便找几首诗,看一看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宋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宋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 唐 · 朱庆馀《宫词 / 宫中词》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麾戎虏坐琼筵
—— 唐 ·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 宋 ·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 宋 · 柳永《甘草子·秋暮》
想得玉郎乘画舸,几回明月坠云间
——唐 · 元稹 《送王十一郎游剡中》
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
——唐 · 牛峤 《菩萨蛮》
一自檀郎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绿
——唐 · 温庭筠《苏小小歌》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南唐 · 李煜《一斛珠》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
这里的兰、琼、玉、香、粉、檀从词义上看,都是好词,都是美好或者珍贵的事物。用这些美好的事物来表现人的美好,表现人具有的美好品德,我们很早就这样用了,比如大家熟悉的《离骚》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但这种写法发展到后来,往往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艺术手法。因此我们在理解诗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 不能坐实。不能从材质,外观,触觉等等真实的感觉去理解。 比如兰舟 很多注释都说是兰木做的船,实际上兰木是不能做船的,用兰来修饰,只是取其美好的意思。是指乘船的人是美好的。 比如杜甫“香雾云鬟湿”这一句,妻子在逃难之中,自己又不在身边,是不可能去打扮修饰的,作者说的“香雾”,就不能理解成妻子身上的胭脂,香水的气味使得周围的雾也带上了香气,作者这里只是强调妻子的美好,表现自己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翻译的时候,就说“妻子站立的时间太久了,周围的雾气把妻子的发髻都打湿了” 例如“玉”“粉”这样的词既可以用来修饰女性,也可以用来修饰男性,当然,这里有表达外貌美丽、漂亮的意思,但这不是主要的,甚至也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但是它一定是符合主观实际的,就是作者觉得这个人很美好,自己非常喜欢,只有用“玉”“粉”这样的词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当然除了“好词”还有“坏词”,我们同样不能把它坐实,只要知道是形容不好就可以了。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宋 · 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这里“土床”并不是说床就是土做的,而是形容床的简陋。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宋 · 王安石《示长安君》 “草草”就是指简单粗劣的。 这些修饰词和一般我们文章中看到的修饰词有什么不同呢?
概括地说,文章中的修饰词比较实在,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即便是有修辞,比如比喻、夸张、拟人、拟物、借代等等,也是老老实实按照修辞格的常见要求来的,而诗歌中的修饰就比较“虚”,比较“活”,很多时候,要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相联系,才能准确理解。
大家有什么好的例子也可留言,我们一起讨论,更好读懂诗歌。
![]() 三、读懂对仗 对仗:又叫对偶。
特点:要求词类一致,就是实对实,虚对虚;再进一步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再细一点,还要颜色对颜色,数目对数目;虚词比较灵活,往往兼类,只要是虚词一般就可以了。另外还有用韵与平仄的要求,这里就不涉及了。
我们都知道诗歌要对仗。当然,那些古风,乐府不讲究对仗,但是,只是不严格要求有,并没有说一定不能有,很多古体诗中都有对仗。这也好理解,整与散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了整,也就谈不上散,所以我们读古风,乐府,往往有非常整齐的对仗的句子。 近体诗就不用说了,某些位置的对仗是必须的,也就更常见。 对是相对,更是相合
很多人对这个“对”理解有些狭隘、偏颇。认为“对”就是相反,其实“对”还有相合的一面。 我们说对仗又叫对偶。“偶”就有相合的意思。 举例说, 天与地,早与晚,黑与白这当然是“对”;万与一,烟与云,朱与碧这些也是“对”。 孙行者
现在都在流传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陈寅恪在一次入学考试中出的试题,要求对对子,上句是“孙行者”,陈先生拟好的答案是“胡适之”,据说还有答“祖冲之”“王引之”的,也很好。其他的答案,五花八门,但都“对”不上。 我们分析一下,那些好的下句,好在哪里? 1.“胡”为什么能与“孙”相对? 有人说它们都是姓氏,这样范围就太大了,相反没有了,相合也谈不上了。 因为“相合”就是要有联系,联系越紧密就越好。 “胡孙”实际是“猢狲”,两者通用,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子,这里“胡孙”当然算是紧密的联系了,也就是相合了。 “行”与“适”都是动词,都跟行走有关,也可以说是相合, “者”“之”都有虚词的义项,这里不说了。 2.“祖孙”这当然是相反了,有长幼、辈分的相对,但“冲”和“行”还是相合; 3. 再看“王”“孙”为什么能相对,因为有“王孙”这样一个专有名词,指王爵的子孙,贵族的子弟。所以这也是相合。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引”与“行”相对的意思更明显,“行”是离开,“引”有牵拉,靠近自己的意思,方向上正好相对。 所以我们说,对偶、对仗不仅仅是相反的意思,还有相合的一面,甚至相合的情况要更多更普遍。 以上我们是通过“作”这个角度来给大家说了说对仗的问题,当然,大家更关心的还是“读”这个角度,这也是我们讲解的重点。从难度上说,“读”时遇到的难度当然要大于“作”的,因为现在这个阶段,如果要求“作”,那一般也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读”的作品却是各种各样的,有些作品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是在这里,我还是建议大家,有机会,一点要逼着自己“作一作”诗,这样就能把一些诗歌的知识、技巧理解得更深刻,更生动。 看对仗,察诗意
我们下面就举几个例子,看看我们是如何通过对仗来读懂诗歌的 例1【2018年高考江苏卷】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分析】第三联,“满郭青”和“连城白”如果不是对仗着来看,都有点费解。我们掌握了对仗这个工具,一些难解的句子,难解的词也就都有了答案。 当然,除了对仗,最基本的还是把句子连起来看。 “雨后”与“晓来”,说的都是时间。“晓来”的“来”,是个助词,表示时间的持续。晓来就是早晨到现在。例如,“夜来风雨声”,“夜来”就是一晚上的意思。 “山光”与“江气”都是名词,说的是景物。“江气”就是江面上的雾气。“山光”是山中的风光、景色, “连城白”,意思是连带着整座城都笼罩雾气当中而变白了。“连”是个动词,“白”这里有变白的意思,也是个动词。 “满郭青”,“满”是充满,“郭”是城郭,其实就是城的意思。“青”,对照上句,也应该是“变得青翠”的意思。 第六句可以译为“雨后的山里的风光清新,城里充满了绿色。” 这个译文粗略的了解一下意思还是没有问题的,但还是不能准确表达出诗人描绘的那种:雨后如洗,草木都因此而变得更加翠绿了,所以整个城也好像一下子变的处处青翠的那种情景。 可见,对仗不仅可以帮我们读懂字面的意思,还可以理解诗歌深层的含义。
例2【2017年高考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分析】第五句是静处[chù],还是静处[chǔ]呢? 一个是安静的地方或者时刻。“处”是名词,地方、处所;一个是安静地独自闲居。“处”是动词,闲居,隐居的意思。 处[chù]
处[chù]作地点大家都知道,其实还有时候的意思。 例如, 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这里的“处”都是时候的意思。 处[chǔ]
处[chǔ]还有休息,隐居的意思。 例如,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陈师道《田家》 “处”就有休息的意思。 由此还引申了一个“处士”的词,表示有德行、才华,而隐居不仕的人。后来也泛指没做官的人了。 自读西湖处士诗,寻芳长恨见花迟。——宋 · 释绍嵩《次韵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 书清节衣冠後,处士风流水石间。——宋 · 苏轼《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其一》 这一联上句是“清游”,就是“清闲地游览”,“游”是动词,所以下句“静处”的“处”就一定是个动词, 应该是静处[chǔ],“清静的隐居”的意思。 “始觉心无累”是说“才觉得心里没有牵挂”,累[lěi],有连累的意思,这里是牵绊,牵挂的意思。既然说“无累”,可见在这里“累”是个名词,那么“有机”的“机”也就是名词了。机有事物、机械的关键、枢纽的意思。 例如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南朝宋 · 范晔《后汉书 · 张衡传》 由此又引申出“机心”一词,即机巧功利之心的意思。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唐 · 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休结纲,莫垂钩。机心一露使鱼愁。——宋 · 戴复古《鹧鸪天(题赵次山鱼乐堂)》 因为典故与一位汉阴的老者有关,所以也叫“汉阴机” 鹿门自此往,永息汉阴机。——唐 · 杜甫《登舟将适汉阳》 这里的“机”就是“机心”的意思,这一句是说“清静的隐居之后,谁还知道世上那种机巧功利之心呢?” 通过对仗,我们可以由浅到深的,在多个层次上读懂诗歌的内容。可以说,是读懂诗歌的一个重要工具。篇幅所限,我们举的例子不多,大家可以自己找一找,试着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不同以往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