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9年苏振华被迫离婚,独自抚养6个孩子,毛泽东:天涯何处无芳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31 14:47: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59年苏振华被迫离婚,独自抚养6个孩子,毛泽东:天涯何处无芳草                                                         2022-03-30 23:10                    
              1959年国庆节晚上,苏振华带着家里几个孩子出门,去天安门城楼上看焰火。伴随一声声响,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美丽的焰火。
不过此时苏振华却没有什么心情欣赏美丽的焰火,而是忙碌着照看几个孩子,生怕出现什么危险。正当他手忙脚乱时,刘少奇和王光美走来,接过一个小男孩,说:“你离了婚,又当爹又当妈,这也太难了。”
苏振华无奈,他也没有办法。
图|毛泽东

后来毛泽东听说苏振华的事情,说:“老苏,既然离婚了,那就再找个合适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事后,苏振华找到合适的伴侣了吗?他又为何会被迫离婚呢?
第一段婚姻 苏振华的第一段婚姻,没有那么美好。婚礼当天,没有任何彩礼,也没有办喜酒,只是燃放了一串鞭炮。两人一同拜了天地,举办一场简单的宴会,闹过洞房后,也算是成了。
而且对于苏振华来说,心里并不是很期待这段婚姻。婚后第二天,他便去了红军队伍报到,参加红军。可这对于刚结婚的新娘子来说,怎么会愿意呢?眼睛哭得像一个桃子一样肿,忍痛煮了几个红薯和鸡蛋,送了一程又一程。

苏振华看着新婚妻子的难过,却并没有打动他的内心。因为他的内心有着一番远大的志向,那是从以前的苦难生活中获得的感悟。
苏振华出生那天,苏家早已断粮多日,小小的苏振华饿得哇哇大哭,眼看着就要断气了,父母也甚是无奈。走投无路之下,祖母搁下面子,迈着年老的身躯去邻居家讨了一把米,熬成米汤,给小振华喂下去,才拯救了他的生命。
后来家里有一顿,没一顿的,将他拉扯长大。等到他稍微长大一点,去了村里地主家做长工,减轻家里的负担。旧社会的长工,很显然不是一个好去处。苏振华每天遭受着压迫,心里充满对生活的苦闷。
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遭受压迫?为什么他的生活会是这样?他对未来的生活看不到一点希望。时间久了,他的性子越来越沉闷,不爱与人说话,过着孤僻的日子,只知道麻木地干活。
难得一次讲话,由于不习惯与人交流,他也变得结结巴巴的,心里很紧张。时间长了,大家都叫他七结子。十岁那年,家里年老的祖母,操劳的父亲相继离世,只剩下母亲和年幼的苏振华艰难度日。
1926年,中国共产党来到平江,将工农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时苏振华的性格好像变得开朗起来,喜欢说话了,说话也不结巴,好像整个人有了希望一般。很快他加入家乡的少先队,当上少先队的队长。
成为队长,他接触到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对未来的人生有了希望。他下定决心,要让穷人翻身做主,要闹革命。一段时间后,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获得胜利,革命火焰越来越旺。
看着旺盛的革命火焰,苏振华找到彭德怀:“我想参加红军。”彭德怀看着这个年幼的孩子,摸着他的头,个头有点矮,过两年再说吧。于是苏振华只好再等两年,但是他没有放弃参加革命。
1929年春,苏振华参加秘密游击队,跟着战友打土豪,分田地,大显威风。半年后,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带着村里三十多名青年想去报名参加红军。

可家里的母亲一听,儿子要参加红军,喜忧参半。喜悦的是,儿子有出息了,参加红军是为了穷人打天下,这是好的。担忧的是,参加革命,这一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能不能回来,他还没有成亲呢!
想当年大儿子跟着北伐军走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回来过,也不知道他在外面是生是死,怎么样了?想到这些,母亲联系亲戚,帮忙给儿子介绍一个媳妇,尽快成亲。经过介绍,母亲找到一个姑娘余姣凤,愿意嫁给苏振华。
可苏振华一心想着革命,根本没有成家的念头,不想现在结婚。何况他就要参加红军了,现在结婚,不是耽误人家姑娘吗?可母亲不愿意,坚持要苏振华结婚,圆房之后才让他参加红军。
苏振华自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很孝顺母亲,经不住母亲的请求,于是只好答应成亲,便有了这桩不美好的婚姻。婚后第二天,苏振华便去红军军部,报名参加红军。一来到军部,他就看到彭德怀。
彭德怀打量着他:“参加红军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你能坚持吗?”苏振华志气高昂:“我才不怕呢,以前打土豪,分田地,我背着一把枪走在最前面,那些人看到我就发抖呢!”
彭德怀笑了,将他改名为苏振华(原名苏七生),让他加入红军。从此,苏振华跟着红军南征北战,一路从红军战士,成长为红军团政委。在历次反围剿战斗,高虎垴战斗,著名的红军长征中,都有着他英勇善战的身影,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留在家乡的新婚妻子,却没有那么幸运。
苏振华走后,余姣凤待在家里,勤俭持家,侍奉婆婆,将家里打理得有条有理。第二年春天,她生下一个儿子,抚养儿子长大。时间长了,她很担心丈夫的安全,到处打听他的消息。
有人说他已经在瑞金死了,也有人说他转移到其他地方了,千奇百怪的消息,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她也只能尽力维持着这个家。不久,革命形势变得严峻,反动派经常逼迫她们,想从她们那里得知共产党的消息。
图|苏振华

没办法,余姣凤只好四处东躲西藏,躲避反动派的搜查,没有过过一天安生日子。日子长了,因为四处流浪,生活困难,加上想念丈夫心切,每天做噩梦,最终忧虑成疾,凄惨地离开人世。
第二段婚姻 1936年4月,在组织的安排下,苏振华加入红军大学第一期高级班学习。他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努力学习知识,提高思想觉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振华留任抗大,担任大队长,党校校长等职位,组织管理党校工作。1938年秋,苏振华和胡耀邦正在组织抗大学员学习,后因为全国青年投奔抗大,学校规模不够。经过组织商讨,决定将第一大队迁移至瓦窑堡,苏振华也是其中一员。
从此苏振华的压力更大,一边要与国民党斗智斗勇,一边要组织管理学员的学习和生活。好在有胡耀邦等人一起工作,将第一大队拉上正轨。特别是学员思想上的工作,苏振华彻夜不眠,让学员们转化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提高觉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胡耀邦等人的努力下,第一大队成为抗大先进队,得到总校表扬。时光匆匆,距离他离开家乡,已经八年光阴,他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者。同时,看着苏振华的年龄增长,战友们都很担心他的婚姻问题。
可他们不知道,苏振华的心里早有归属。他第一次遇见她,是在抗大学习期间。第一眼,穿过众多姑娘的身影,他就看到身材苗条,面目清秀,学习认真的她。就在他将目光看向她时,她好像也察觉到了什么,将目光投向了他。
对于苏振华,她是认识的。她知道,苏振华是一名经历过长征的老革命者,上过战场,能力优秀,让人产生钦佩之情。而苏振华经过了解,也得知她叫孟玮。
孟玮是一名河南南阳师范的毕业生,17岁时为了抗日,怀着激情奔赴延安,参与革命。她性格聪明好学,能歌善舞,又活泼好动,很快就让苏振华注意到。而苏振华经验丰富的革命背景,也让孟玮产生倾慕之情。
之后的日子,学习之余,周末之余,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学习心得,交流兴趣爱好,各自的经历等,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近。据孟玮的同学透露:“周末时,孟玮有时很晚才回来,经常带回来一些零食给她们一起分享。”

组织上察觉到这对同志的异常,经过郝治平的介绍,苏振华和孟玮结婚了。婚礼仪式简单热闹,不少学员和领导们都参加了婚礼,表示祝贺。
不过据苏振华的女儿描述,刚开始孟玮没有完全同意,心中有着忧虑。因为她是一名感情丰富的知识分子,内心向往心灵世界的共鸣,而苏振华出身农民,没有那么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她担忧两人身份背景等方面会有差异。
可由于身边同志的积极撮合,加上苏振华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她渐渐接受苏振华的心意,才答应与他走到一起。一开始,在那个动荡的战争年代,两人聚少离多,几乎没有时间相处,因此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撑,过了一段还算幸福的生活。
1942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了。两年后,孟玮再次怀孕,正好遇上部队战略撤退。在行军过程中,孟玮不幸早产,生下一个女儿。由于战争艰苦的环境,孟玮营养不良,使得女儿一出生便十分瘦弱,只有老鼠那么大。
加上后期又没有营养品补充营养,女儿快满一岁,还是十分瘦弱,连脑袋都直不起来。周围的战友看了,都认为她活不了了。还有人看着孟玮抱着一个气息微弱的孩子,劝说孟玮交给老乡。
可孩子是父母的重要寄托,他们又怎么会愿意放弃,坚持用小米糊一口一口地喂养女儿长大,将她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之后几年,他们又陆续生下5个儿女,一起熬过艰难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迎来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苏振华一家人也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陆续又生下两个孩子,还将老家的孩子也接了过来,一大家子居住在贵州。令人没想到的是,战乱和艰难的日子过去,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一方面是两个人性格的差异。孟玮从小倔强,争强好胜,而苏振华出身农民,性格老实忠厚,两人的性格差异渐渐凸显。另一方面是争强好胜的孟玮认为,她生的孩子太多,耽误革命工作,耽误她的进步,不由埋怨苏振华。
还有苏振华的工作太繁忙,经常忙到很晚才回家,孟玮经常独自守着孩子,对苏振华产生意见,认为他们的感情淡了。诸如此类的意见,渐渐埋藏在孟玮的心里,时不时就会爆发。
图|苏振华

1954年,苏振华调到北京工作。一天下午,苏振华刚回到家,孟玮便因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向苏振华提出离婚。她说,她在抗日途中,认识了一个同志,有了感情。现在他还一直在等她,想和他在一起,所以要和他离婚。
苏振华深情地说:“在延安抗大,我们两个就是郝治平介绍的啊!”
孟玮没好气地说:“那时候我太小,才十八九岁,根本不懂事。”
苏振华温柔地说:“我们都一起生活那么多年,有了六个孩子,为了孩子,我们也不应该离婚的。”就这样,在苏振华的坚持和劝说下,没能离婚。
三年后,由于孟玮在战斗中头部受过伤,脑子开始出现幻觉,脾气越来越暴躁,在家动不动发脾气。苏振华体谅孟玮的难处,四处忍让,更加细心呵护她。他心中对孟玮,还有深厚的感情,真心地爱着妻子,想挽回这段婚姻。
有段时间,孟玮在城西工作,苏振华担心她的安全,便派司机去接她。可孟玮不愿意搞特殊,坚持拒绝司机接送,倔强地乘坐公交回家。每当这时,苏振华会抱着几个孩子,全家站在车站一起等她,尽力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然而倔强的孟玮不为所动。
秋季的一天,孟玮突然不告而别,住进机关宿舍。周围的同志多方劝说孟玮,坚持这段婚姻,但都没有什么效果,依旧没能改变孟玮的想法。家里的孩子们不愿意母亲离开,跪求孟玮不要离开,可她依旧不为所动。
不久,孟玮亲自写了一份离婚报告,给苏振华签字。苏振华不想离婚,还想挽回这段婚姻,拖延了很久都没有签字。1959年2月,苏振华从苏联回来,在离婚报告上签了字,被迫结束了这段婚姻。
孟玮离开后,苏振华独自拉扯家里六个孩子长大。每天白天他忙完繁忙的工作,回到家还要给孩子们做饭,洗澡,将孩子们全部安顿好,才能收拾睡觉。

这年国庆节,尽管工作和生活忙碌,苏振华还是带着孩子上了天安门城楼看焰火。他怀里抱着孩子,左右两边各跟着一个孩子,后面还有两个孩子拉着他的衣角,拖家带口看焰火。
刘少奇和王光美上前走来,看到苏振华独自抚养几个孩子,叹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后来毛泽东得知苏振华的情况,劝说让他再找个合适的妻子。
第三段婚姻 或许真的是上天眷顾,苏振华很快遇到让他心动的姑娘。
那是在一个秋天,苏振华在风光无限的大连,参加海军党委扩大会议。到了晚上,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表演节目,引来众人观看,苏振华也在观众席上观看着。
看着看着,突然一名年轻婀娜多姿的姑娘进入苏振华的眼帘。她身上气质纯净,文静秀丽,乌黑的眼睛,声音婉转流畅,听起来格外亲切。这一眼,苏振华便入了神。打听过后,他得知她叫陆迪伦
陆迪伦是一位湖南人,上学期间品学兼优。母亲是周缦子,曾经在大革命期间当过周恩来的交通员。一次舞会上,周恩来看到陆迪伦的面孔,认出她的身份,鼓励她好好学习。
周恩来的鼓励对陆迪伦影响很大,让她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政治,钻研事业,成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演员。
不久,肖劲光找到陆迪伦,向她介绍苏振华的家庭情况,让两人接触相处。在接触中,陆迪伦发现苏振华虽然年龄大,但是身上有其他人没有的长处。他虽然出身农民,但是很好学上进,积极学习。
同时,她很同情苏振华的情感遭遇,内心产生怜惜之情,不排斥和他在一起。眼看着两人即将走到一起,却受到多方力量的阻扰。
首先是两人年龄上的差异。陆迪伦是一位25岁的姑娘,风华正茂,前途无限。而苏振华已经47岁了,还带着六个年幼的孩子。陆迪伦的家里人都反对这桩亲事,不希望陆迪伦与一个年龄相差那么大的人在一起。
图|陆迪伦和苏振华

社会上对两人的婚姻,也有着诸多议论。有人说苏振华喜新厌旧,抛弃妻子,也有人说,陆迪伦和苏振华在一起,是贪图苏振华的财产和权势等等。
其次苏振华的子女们反对意向更加明显。孩子们都觉得,母亲还在人世,父母还有希望能重新在一起,不想让一个陌生的女人进入这个家庭。一旦让她进入这个家庭,那么父母就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所以坚决表示反对。
然而不管外界的争议再多,苏振华和陆迪伦还是举行婚礼。
但是热闹的婚礼过后,苏振华和陆迪伦面对几个孩子的不理解,家庭氛围变得僵硬。面对如此僵硬的局面,陆迪伦没有说什么,用爱包容着几个孩子。
1960年,中国经济困难。虽然苏振华身居高位,但是也过着清苦的生活。按照组织规定,苏振华每个月能分到两斤大米,地瓜和菜叶。不过每天他都将米饭喂给家里年幼的弟弟,其他孩子和工作人员便吃地瓜和菜叶。
当时每个月苏振华都有三百多元的工资,看起来不少,但是家里孩子很多,加上要接济家乡的亲戚,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捉襟见肘。陆迪伦身为妻子,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她想方设法勤俭持家,用省下的钱给孩子们生活。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都会尽力满足孩子们的要求。
每次苏振华的妈妈来北京,她也会给婆婆端茶倒水,给予老人足够的尊敬和照顾。时间长了,几个孩子也渐渐看出陆迪伦的好,家庭气氛变得缓和很多。
几年后,陆迪伦先后生下两个孩子。她没有因为亲生孩子的降生,就冷落其他孩子。反而那两个孩子从小长大,一直都用其他孩子用过的衣服,吃的,用的都一样。渐渐地,几个孩子关系越来越好,家庭氛围也越发和谐。
艰难时期,陆迪伦担心苏振华的身体,替代丈夫挑粪下田。每次挑起重担,她柔弱的身躯都走得摇摇晃晃,但是她硬挺着,坚决要减轻丈夫的重担,保护丈夫的身体。
这一挑便是三年,她任劳任怨,陪伴苏振华,渡过艰难。1972年2月,一天清晨,陆迪伦和苏振华一家人,终于回到北京,住进一所小房子里。不久,苏振华回到工作岗位。
可刚工作不久,苏振华便因心脏突然破裂倒在工作岗位上,骤然离世。他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也没有留下任何一句话。事后,她将苏振华的遗产,全部公开分给几个孩子,自己只留下苏振华的遗物。

苏振华走后,一家人体会到亲情的珍贵,更加珍惜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每次陆迪伦生病住院,几个孩子都会拖家带口来看她。看着孩子们快乐的笑脸,陆迪伦的脸上也绽放笑容。历经生活的磨难,她显然也更珍惜家庭的团聚。
2008年,陆迪伦被诊出癌症。几个孩子想尽办法,求医问药,买各种药品,希望能增强她的体质,可都没有太大的成效。
她经常对着工作人员说:“苏振华和孟玮没有享受到的福气,我都代替他们享受到了,几个孩子都很好。”
2012年2月22日,陆迪伦因病去世,苏家所有的孩子都回来给她送行,几个孩子都没提过财产的事情。时光逝去,这位胸怀广阔的女子和一位开国将军书写一段特殊的爱情和婚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7:43 , Processed in 0.00821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