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接待朋友,王弗躲在屏风后偷听,她死后,说过的话均得到了验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03:36: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兰梅 于 2022-7-6 03:38 编辑

苏轼接待朋友,王弗躲在屏风后偷听,她死后,说过的话均得到了验证                                                         2022-07-05 09:44                                       

                                       


王弗画像

残月散落的余光照在窗前的梳妆台上,摇曳着红色的蜡烛燃起的火苗。
一位面若桃花、体态轻盈的女子正对着铜镜卸下别在青丝里的发簪。飘逸的长发散落了下来半垂在后背上,宛若山涧里顺势而下的瀑布。
离她不远的地方站着一位风华正茂的男子。即便两人是背对着背,也能感触到男子身上自然流露出来的不凡气质。那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倾慕。
就在这时,两个人不约而同地转过头来。女子的嘴角处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男子的眼神中则荡漾着柔情似水的爱意。
然而,这情意浓浓的温柔来得太短暂了,瞬间化作了难以形容的恐惧。男子的风华不在了,转而换来的是满脸的愁容,鬓角的青丝也突然变得花白……
庭院里的几声鸡鸣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睡梦中的男子也睁开了眼睛。
他觉得眼角有些干涩,头底下的枕头也变得湿乎乎的。脑海里浮过刚才梦中的画面,泪水又从眼角流了下来。


苏轼画像

他有些坐不住了,蹑手蹑脚地从卧室走到书房。
他打开一卷纸,在烛光的映衬下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笔未落定,一滴眼泪已经跌落了下来,晕开了还未来得及风干的墨痕。
那是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的夜里,在密州知州任上的苏轼梦到了自己的结发之妻王弗。
回想那相濡以沫的十年,浮现在脑海的是她的音容相貌,她的知书达礼,她的温柔体贴。回忆她故去的十年,是他的仕途坎坷,是他的宦海沉浮,也是他的抑郁不得志。也许他在想,如果王弗还在或许他的人生也不至于如此的多舛。
然而世上只有“如果”,却没有如果。
王弗比苏轼小三岁,都是四川眉州人。王弗的父亲是当时眉州名士,名叫王方。与苏轼的父亲苏洵是至交好友。


苏轼与王弗铜像

相较起来,在当地王方的名气也许比苏洵还要大一些,毕竟人家是乡贡士。自然而然,苏洵也要高看王方一眼,对他的才学很是佩服。
苏轼十几岁的时候,王方正在中岩书院教书。苏洵便让苏轼去往了中岩书院,做了王方的弟子。
少年苏轼天资聪颖又敏而好学,而且性格随和、性情洒脱,与同学的关系也是非常融洽。他就像自带光环,周围总是围满了钦佩他的人。
加之又是至交好友的儿子,除了师生之谊,还有家世渊源。王方自然对苏轼也别有偏爱。
中岩书院旁有座中岩寺,中岩寺里有一个天然造化出来的鱼池。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不少的鱼儿在池中嬉戏。
特别是春夏之际,再配上周遭的红花绿柳造就了一番别样的景致,倒也成了文人墨客们附庸风雅的地方。


王弗

那天,王方正与庙里的主持在鱼池边谈经论佛。闲谈中,主持人提议让王方给这鱼池起个名字。王方思忖了半天,也没想到什么雅致的好名字。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想借此来考考自己的学生,看看他们有什么真才实学。
就在第二天,王方把学生们都带到了鱼池边,让学生们把取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让他们解释取这名字的含义。正当学生们在苦思冥想之际,王方家里的一个小丫鬟也把一张纸条送到了王方的手里,在他耳边又悄悄地说了两句话。
期间,有为鱼池取名为藏鱼池,有取名观鱼池,还有跃鱼池、天鱼池诸类。或是牵强附会,或是不免于俗。王方和主持都觉得名字不是甚好。
就在这个时候,年纪轻轻的苏轼走了过来,他静静地看着池中聚在一起抬头看着人的鱼儿,不觉嘴角微微一笑:
“这池中的鱼似有灵性,见我们人来不仅没散去,反而争相往前,似乎在迎宾纳客,为我等助兴,我看不如就叫唤鱼池吧。”


影视作品

一个“唤”字,把游在水中的鱼儿形容得恰到好处。就这一个字,以把鱼池跃然纸上,不曾见过,脑海中也浮现出鱼池中的模样。
主持和王方听后朗声大笑,连说了几个“妙哉!妙哉!”
等王方把所有的纸条打开,发现竟有两个都为这鱼池取名“唤鱼池”,这其中一个是苏轼,而另一个便是丫鬟拿来的纸条,那是王弗为鱼池取的名字。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王方算是少有的异类。年轻的时候,就呼吁族中的女子读书。
在他的价值观里,虽然女子不能读书入仕、货卖帝王之家,但读过书的女子却能更好地相夫教子,更有希望培养出报效朝廷的栋梁之材。
有了爱女王之后,他更是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他对王弗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列女传》中的奇女子,还手把手地传授女儿《四书五经》。
王弗识文断字之后,王方更是鼓励女儿要博览群书。无论《史记》、《汉书》,乃至《诸子百家》凡家中所藏王弗皆可涉猎。对于女儿看什么书,王方几乎从不过问。


影视剧情节

王方拿着丫鬟送来的纸条,再看看苏轼写下来的鱼池的名字,一时间竟然有些惊讶。他没想到女儿能和苏轼一样,有如此精妙的名字。
就在那一瞬间,一个念头浮动在了王方的脑海中。女儿王弗已是虚岁十六,虽然说不上沉鱼落雁之姿,但也相貌俊俏。虽然没有蔡琰、谢道韫之才,但也知书达理。
而此时的苏轼也虚岁十九,虽然还没有功名,但凭借他卓绝众人的才华,自然是前途无量。登科入仕,只不过是早晚而已的事。
他与苏洵本就是意趣相投的至交好友。两个郎才女貌的孩子又如此的心灵契合。若是能结成秦晋之好,岂不是美事一桩。
就在这唤鱼池旁,王方便暗自打定了要把女儿许配给苏轼的主意。就在那一年,在吹吹打打的鼓乐声中,苏轼把王弗迎娶进了家门。
洞房花烛夜里,苏轼挑下了王弗头上的红盖头。一张柳眉杏眼的精致脸庞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那略带三分羞涩的笑容一下子笑到了苏轼的心里,搅动起了难以平复的春水。而王弗看到眼前这风度翩翩的青年苏轼,也是涌起了一阵波澜……


三苏祠

初晨,鸟儿在枝头啼鸣。苏轼总是牵着王弗的手先到父母的房中问安。苏洵不厌其烦地问着苏轼、苏辙两兄弟的课业,王弗则陪着婆婆程氏话一日的家常,亦或是陪着婆婆和弟媳纺线织布。
夜到深处,苏轼在烛光下苦读。王弗静悄悄地为他端来茶水,为他磨好砚台里的的浓墨,站在苏轼的身后,望着丈夫握着的书卷不再言语。
那天,苏轼在《汉书》里寻到一篇佳作,他便有心将它背诵下来,记到脑海当中。可诵读了几遍,总是在关键的几句言词处卡壳。
他把书翻扣在书案上,眼看就要通篇背下来了,结果又卡住了。这时,站在身后的王弗为他背下来了后面关键的一句。
苏轼转过头来,满脸惊愕地看着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他有些迟疑,妻子是如何知道下一句是什么的。苏轼知道妻子是识文断字的,却从未料到她还有这样的本事。


程氏雕像

他的嘴角抽动了几下,似乎是想要和妻子说些什么。然而,王弗却微微一笑,转头去陪婆婆去了。
这样的事接连发生了好几次,苏轼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他问王弗是怎么知道下一句是什么的。难不成,他读的那些书,妻子都曾读过,
这时,王弗才轻声细语地直言相告。她告诉苏轼自己也喜欢读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总是默默的站在身后,看到绝妙的篇章,便暗暗的记在了心里。
这时候的苏轼才恍然大悟。他娶的这位妻子不仅仅是知书达理、孝顺父母,她还是一位才女。若不是女儿身,恐怕其才华也不在苏轼之下。
那是在他们成婚一年多一点的一天,苏洵突然把苏轼和苏辙叫到了自己的跟前。他说,他想带着他们兄弟两人进京赶考。
苏辙比苏轼小两岁,自然以自己尚且年轻,读书不多怕辱没了父亲的名声而推辞。苏轼见弟弟这么说,也以此为借口了。


苏轼雕像

苏洵对两个儿子是了解的。他知道,这是两个儿子找的托词而已。毕竟刚刚成婚不久,还处在夫妻恩爱、如胶似漆的甜蜜之时。进京赶考,少说一两年,多则四五年。他们又如何舍得这青春男女的温柔乡。
苏洵没有勉强两个儿子,便让他们先去读书了,细细考虑之后再定。
苏洵回到屋中,唉声叹气的将这件事讲给了夫人程氏。程氏笑了笑说,“这事我自有主张,你且放宽心吧。”
程氏把王弗和二儿媳叫到了自己的房中,把苏洵想带苏轼兄弟进京赶考的事,告诉了儿媳们。
当残月挂在枝头,苏轼准备回房的时候,却发现房门被反锁了,他被挡在了新婚燕尔的房外。他心有不解拍打着房门,他问王弗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不让自己进屋休息。
停顿了片刻,里面才传出王弗那轻柔而多情的声音:
“我嫁夫君是倾慕夫君之才华,料定夫君是胸怀大志之人。如今却因新婚燕尔,却因汝妇而忤逆父亲,不肯进京赶考。这是陷妾身于不仁、不孝,更是断送夫君大好前程之举。夫君还是随父亲进京赶考去吧。等到金榜题名之时,你我夫妻再相聚也不迟”。


苏洵

一瞬间,泪水从苏轼的眼眶里流了出来,他的手停在了门框上,再也不忍心敲打了。
“娶妻如此,夫复何求呢?”
一年多以后的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春闱大比,苏轼兄弟同登金榜。欧阳修读苏轼文章发出“老夫当避此人一头地”的感慨,宋仁宗兴奋不已,对皇后言“为后世子孙选了两位太平宰相。”
一时间,苏轼兄弟名动京城,仿佛等待着他们的是一条平坦而光辉的仕途之路。
然而此时,从老家传来了噩耗,程氏老夫人病殁。苏轼兄弟不得不跟着父亲回到眉山老家,为母守丧。
程氏病重期间,王弗守在她的身边,一连数日衣不解带,为婆婆煎药伺候。
苏轼再次见到妻子,看到的不再是少女的那般精神焕发,而是王弗日渐消瘦的身躯和满脸的倦容。略带枯黄的脸诉说着她这段日子的焦虑和不安。
苏洵不免感慨,他们这一家欠王弗太多太多。古往今来,如此孝敬公婆、通晓大义的儿媳能有几人?


苏辙

三年服丧期满,苏轼以大理寺评事任签书凤翔判官。苏辙则以父亲年迈为由留在了京城。
临行之际,苏洵一再的嘱托王弗要看好苏轼:
“轼儿年少成名,不知有多少眼睛盯着他。初入仕途,不知官场之凶险,你要事事帮他长个心眼。他的秉性你也知道,为人洒脱、喜好交友。心地纯善,却又没有识人之明,不知人心之善恶,你要多多提醒他。”
王弗点点头,安慰着苏洵说;“父亲安心就好,不必太多挂念。儿媳谨遵父亲嘱托事事留心,时时提醒着他。”
就这样,苏轼带着王弗和长子苏迈踏上了属于自己的仕途。澎湃的内心激励着他要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然而,初入官场苏轼就遇到与自己性格迥异的上司陈希亮。陈希亮也是进士出身,混迹官场30余年,才从知县升任知府,深谙官场之道。


苏洵画像

此人对下属颇为严厉,而且事事循规蹈矩,常常搬出大宋律例来处置公务,不越雷池一步。这恰恰与苏轼性格洒脱,追求灵活变通、随机应变的风格相违背。那时边塞征兵采用的是刺勇的制度,苏轼偏偏要改刺为募,主张募勇。安置战乱中的流民,按制度要请示朝廷之后才能放粮,苏轼偏偏先放粮再请示。
如此一来,两个人闹的是势如水火。
因为苏轼名气太大,又深得人心。凤翔府里的下属都称苏轼为“苏贤良”。那天,一个下属当着陈希亮的面称呼苏轼“贤良”。结果陈希亮当堂动怒,打了那个下属一顿板子。他怒气冲冲的说道:“一个小小的判官,哪里能称的上贤良。”
苏轼为此愤懑不已,回到家中是大发牢骚,对王弗抱怨陈希亮这个人不近情面、不讲人情,太过古板。
王弗为苏轼送上一杯茶,笑着对他说:“你怎么就不能反过来想一想,陈公是在保护你呢?“你年纪虽轻,但名声太大。朝廷里有多少人盯着你呢?你初入官场就冠上‘贤良’的名声,得有多少人忌恨于你。官家爱护你,对你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倘若让人抓住把柄,岂不是害了自己。”


苏辙像

“正如展翅高飞的鸟儿,飞的越高,摔的也就越疼。如此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陈公若真是对你有意见,又怎么会同意自己的儿子与你交好?”
听完王弗的一席话,苏轼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误解了陈希亮的好意。
陈希亮的儿子名叫陈慥字季常,与苏轼交情甚笃,常常是结伴而游。多年以后,苏轼被贬黄州,陈季常与他毗邻而居。
苏轼为他写下“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的戏虐之诗,留下“河东狮吼”的佳话。
那时,凤翔府的法曹叫张璪。他与苏轼是同年进士,如同当今的同学。苏轼自然与他更亲近一些,两人交往甚密。
张璪向来倾慕苏轼的才华,又知道他是朝廷的重点培养对象。苏轼刚到凤翔时,张璪与他相交还是出于真心。然而时间长了,张璪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


影视剧情节

两人虽是同学,但张璪出仕更早一些。混迹官场四五年了,才升任凤翔府法曹。可这苏轼一入仕,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苏轼所行之举,常有逾越法度之事。朝廷非但没有处罚于他,还屡次褒奖。张璪处处小心谨慎,却不被上司看在眼里。
如此一来,一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和忌恨就萦绕在了张璪的心头,他开始恨苏轼,恨苏轼比自己有才华,恨苏轼比自己职务高,更恨苏轼人人都称赞的名声。虽然表面与苏轼交好,却开始貌合神离。
张璪每次来到苏轼家里,苏轼总是好好招待,对他吐漏心声。张璪事事应承,屡屡称赞苏轼说的对。两人稍微有些意见不一致,张璪也总是违心的顺应苏轼。
这一切,都被躲在屏风后面的王弗听在了耳中,看在了眼里。
当张璪离开,王弗劝苏轼,让他少与张璪来往,更不能什么话都告诉他。她说张璪这个人处处虚与委蛇、首鼠两端,不是一个可以真心交往的君子。与他相交,早晚是要吃苦头的。
那时的苏轼还为张璪辩解,说两人是相交多年的同学,他不是那样的人。


张璪

然而,当“乌台诗案”发生的时候,第一个对苏轼落井下石的同学就是张璪,在杀与不杀的抉择中,他果断的站在了“杀”的一方,谄媚变法中的红人吕惠卿,以此来获得政治资源。
当时苏轼的另一个同学章惇,正任职商州令。章惇对苏轼也是颇有好感,两人交情不错。章惇有时间就去找苏轼,或是游山玩水,或是谈论诗词歌赋。
有一次,他们一去去爬山,走到当地一处名叫“仙游潭”的胜地。那仙游潭所在之处恰巧悬崖两岸,来往全靠架在上面的一处独木桥,两侧是深不见底的竖直悬崖。
苏轼见到这地方太过于凶险,便却章惇不去也罢。章惇大笑一声,说虽知苏轼才华横溢,却不知如此胆小,不是大丈夫所谓。
章惇独自一人迈步上桥,面无惧色,毫不在乎的走到对面,还在峭壁上写下,“苏轼与章惇到此一游。”


章惇

章惇听说山中有老虎,就邀苏轼一起去观看。苏轼本不想去,但执拗不过。结果两人真在路上碰到了老虎。苏轼策马却章惇赶紧回去。章惇竟然骑马向前,大骂老虎挡道。
章惇谈笑风声,苏轼却被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苏轼回到家中把这事告诉了王弗,他对章惇大家称赞,说他胆气过人,早晚必成执宰。王弗听后却面有忧色。她说;“此人进取太锐,恐近人快,远人也快。不是什么好事。”
苏轼说对了章惇的前程,王弗则看透了苏轼与他的交情。
乌台诗案之时,章惇为救苏轼不惜与王硅等人在朝堂上大吵了一架,为苏轼四处奔波。后来,章惇得当了王安石的赏识,屡屡被提拔进入了权力的核心。而苏轼却渐行渐远。
宋神宗死后,章惇任枢密院事,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不久新旧党争愈演愈烈,章惇对他的老同学痛下杀手,致使苏轼一贬再贬,直至被“流放”海南岛。


陆毅版苏东坡

1064年,凤翔府任满。苏轼得以回到京城,担任判登闻鼓院。他离朝廷越来越近了,眼见着就要进入权力的中心。然而,为他日夜操劳的妻子王弗,却一病不起。
就在他们婚后的第十一年,虚岁二十七岁的王弗病故了。
苏洵流着眼泪说,“汝妻来我家十一载,侍奉父母至孝,对你也是精心照料,持家有度,知书达理。就把她安葬在你母亲身旁吧”。
于是,王弗被安葬了离程氏老夫人八步远的地方。
一年之后,苏洵也病逝。苏轼再一次回乡服孝。
1069年,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再次还朝。然而眼前的世界,已经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清平世界。到处是民生凋敝、官场混乱。变法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行中。
眼见着王安石识人不明、任用小人,又急切的推行新法。苏轼被站在了保守派的一面,与王安石冲突不断。王安石让御史多次在神宗面前败坏苏轼的名声,苏轼不得不自请出朝,远离中枢。


王弗墓

1075年,是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的第二年。此时他离京四年,看到的是新法实施不当,对底层百姓带来的种种负担,心中苦闷不已,却又无处诉说。
那天夜里,他在梦中见到了已经亡故十年的王弗,内心是感慨万分。想到若是王弗还在,断然是会为他排忧解难,时刻提点着他的行为过失。也不至于让自己脱离朝廷,抱负难以施展。
也许,王弗若是活着,苏轼的仕途不至于如此的坎坷,始终无法进入权力中枢。然而这一切都是想象。
也许王弗活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名留青史的大宋名臣,但却也看不到苏轼的华丽篇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20:40 , Processed in 0.00946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