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恨水:他是张爱玲的偶像,是妇孺皆知的作家,如今为何这般寂寞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25 05:33: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张恨水:他是张爱玲的偶像,是妇孺皆知的作家,如今为何这般寂寞                                                         2022-07-24 08:25                                       
                                       

张恨水:帘外春梦幻,落花吹作泥

新中国以后出生的那一代人,在正接受知识之时,是很少有知道张恨水这个名字的,因为按照时代的时髦语言,他的作品是属于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中”的文字,所有作品都无缘看见,当然就无从得知,当认识他的时候,已是到了后来他的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热播之时了。

我知道他算是比较早了,一直记得是在当知青时,看小说《艳阳天》时看到其中有一个情节,说的是一个懒惰、思想又落后的青年,躺在床上看一本叫作《啼笑姻缘》的书,作者叫张恨水。

情窦初开之时,看见这样的书名当然觉得很是诱人,加上很少有人以“恨”字入名,所以印象极深,也让我将这个名字死死地记于脑海之中。

后来才知道,他这名字是缘自于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中的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意思是要随时提醒自己:似水流年,韶华易逝,珍惜光阴。

名字稀奇,作品也稀奇,于是,便极尽可能找相关介绍的文字,结果当然是所获甚微,但却也并不是一无所获。

在那个除了报刊杂志上的批判文章外,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难觅踪影之时,我的很多知识是通过看《毛选》下边注释的小字获得的,当然,还包括鲁迅的著作,从中知道了同张恨水相关的一些知识,如“蝴蝶鸳鸯派”一类。

作为被老舍先生称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张恨水先生现在的知名度完全可以用“冰点”二字来形容,即使是那么多在看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的电视剧前哭得个稀里哗啦之人,也难得关注过他的名字,也许他的名声连个三流演员还不如,好悲哀。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市人,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自16岁发表作品《南国相思谱》后,29岁时凭《春明外史》一举成名,一生共创作小说120余部,加上诗词文章等其他作品,共计三千余万字,是真正意义上的“著作等身”之人;其文字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有着很大的影响力,1967年逝世于北京,年72岁。

他的身份按说是个“新闻人”,因为他一生都是从事的是新闻工作,所以有一部名为《中国报人小说丛书》,便是缘自于此,张恨水自24岁起,便在全国各地的多家有影响的报刊担任编辑、记者或主编,从这个角度来看,写小说只是他的副业。

但他在这副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是让人惊叹的,他的名字当时对市民来说,可谓如雷贯耳、家喻户晓,你如果不知道他的大名,简直就如同不是这个世界之人,会引来一片怪异的目光。

他快意恩仇的章回小说,多在报刊上连载,也是当时市民每天必看,街头巷尾热议的主话题,而每天在他家门口等候拿稿报社小厮们排成长龙。

张恨水有一项绝活,可以同时写多篇小说,最多时是7篇小说齐头并进,每天供多家报刊连载,而且结构严谨,无任何重复及违和感,加上他于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文稿中常常穿插有大量的这些精华,所以,极受欢迎。

他写作时从来不打草稿,如同早已成竹在胸一般,写出后极少涂改,往往是一挥而就后便交给门口等着的取稿之人,而那时每天人们的主要话题,都是在议论他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进程,不如此仿佛就不是这个世界中人一般。

这情景就如同当年我们一边看美国打萨达姆,一边关心电视剧《渴望》的进程一样,所以剧作家吴祖光说:“张恨水的奇才奇能,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

如此的创作自然是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他的稿酬可以说是当时最高贵的,当时鲁迅等这些顶级人物的文字,以每千字5个大洋来看,而他的稿酬则是远倍之。

当然,以鲁迅的眼光是瞧不起他这样文字的,但却每天必须去买有他小说连载的报纸,因为,鲁迅的母亲是张恨水的超级粉丝,每天是必看的,而买登有他连载的报纸也很辛苦,因为必须要排很长的队,等候很长的时间。

张恨水的创作大致以抗战为界,明显他为两个时段,前者为言情的章回之作,后者是以抵御外侮为主旨的抗日小说,所以,从这点来看,他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文士,而并不是一位只知写些花前月下来博眼球的文人。

他一直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这个派别如同五代后的《花间词》一般,用我们四川话来说,就是“天生一副挨打相”,一看就不是一个好词,这是清末民初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小资情调和风格著称,是低级文化或媚俗的代名词。

“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它的主体是才子佳人小说,其实还包括武侠、神怪、历史、宫闱、公案等各种类型,长期处于被批斗的行列。

按今天的眼光来看,金庸先生亦应位列其中,但似乎没人有此评价,也许是很多人不知这个名词,更不知所指为何了,遂使得金大侠得以逃过一劫。

与建国前的风靡相比,张恨水在新时代几近封笔之态,他的作品被打入冷宫,在很长时间中是处于禁书之列,其实,如果你了解张恨水所处的时代,看到他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写出那么多反映日寇残暴,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以及要求请缨杀敌的著名诗篇,便会感受到,用“鸳鸯蝴蝶派”来概括其作品是很偏颇的。

他的文章自然不是为唤起民众对抗旧时代的号角,更不是要传播新思想、新道德观的犀文,他只一位将周围熟悉人群中的故事,以自己清新的笔触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家,如果你细读他的作品就会感到,那一个个故事,如一幅时代的画卷,将各阶层的风土人情徐徐地在你面前铺展开来。

他同鸳鸯蝴蝶派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没有粉饰太平,以低俗的语言和大团圆的结局去媚众,他的人物故事虽有爱情,却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将人物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来展现社会的无情和黑暗,通过人生无常和无奈,提示那个社会中的现实真情,这才是他文字的精髓,亦是他区别鸳鸯蝴蝶派的根本。

古人有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句话移植到张恨水身上亦是很合适的,“有井水的地方,就有张恨水的小说。”他在当时普通民众心中的地位,远超现代之人的想象,如金庸,如琼瑶,同他相比就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对话,完全不是一个层级上的比较,可以说是没有可比性。

《啼笑姻缘》、《金粉世家》、《夜深沉》……一部部经典名作,占据着那个文学舞台的中心,尤其是《金粉世家》,被誉为“现代版红楼梦”,而《啼笑因缘》就至少印了26版,更是14次被搬上了银幕,后人正是从这一幅幅民国生活的长卷中,了解了一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

日寇入侵,河山涂炭,他以笔做弓,发表了大量唤醒国民、鼓吹抗战的文章,所作之《热血之花》,是中国第一部抗日小说;《大江东去》,是中国第一部以日寇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作品;《虎贲万岁》,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即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这些都具有时代赋予一个有良心作家的民族情感,饱含着张恨水爱国的拳拳之心。

而他的新编历史小说《水浒新传》,更是借被金圣叹腰斩的《水浒传》,描写了梁山泊大聚义后,英雄们以民族大义为重,协助宋廷抗击异族入侵的故事,其寓意自是一眼即明;其他如《仇敌夫妻》、《八十一梦》、《巴山夜雨》等等,无一不是享誉海内外的抗敌文学……

特别是《水浒新传》,受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大加赞赏,称赞其有着深刻的平民意识,越读越有味道;这在抗战时期的小说中,有着摒弃前嫌,抵抗外侮,一致抗敌之功用,对鼓励人们的斗志自然是有着积极的意思,这些岂是一个鸳鸯蝴蝶派能概括的!

不仅如此,张恨水还是一位有着铮铮风骨风骨之旧式文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士,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众多高官都向他抛来橄榄枝,但他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卑不亢,以“君子不党”为由,均婉言谢绝,甚至对蒋介石力邀他担任劳动部部长,他亦是如此。

张恨水,却这个带着皖南口音的“乡下人”,一生未入任何党派,也不任公职,奉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人生守则,姿态低到极致,他曾自言道:“写字就是营生罢了,如同摆摊之类的小本生意,平淡如斯,实在如斯。”

但是,他爱憎分明,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陈独秀是他的同乡,亦是一个在当时被国共两党都抛弃之人,当其在四川江津去世后,世间竟无一人敢发一声,正是这张恨水,不仅写诗悼念,还在报刊上公开发文,深切地缅怀了这位对中国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之人,此胸襟,几人及。

北平沦陷,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许多文人,都被迫与日本占领军妥协而身负汉奸之名,但张恨水却坚持民族气节,坚持不与日寇合作,当他的粉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派人前来商谈合作事宜时,他给来人转送了一本他亲笔签名的小说《啼笑姻缘续集》,而这本书中描写的却是东北义勇军抗日的故事,大概这土肥原收到后,心中很是不爽吧。

不久后,张恨水便将家人安置回老家,然后只身离家参加抗战工作,次年来到重庆在《新民报晚刊》主编副刊,继续为抗战鼓与呼,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期间,特邀其去红岩村住所促膝长谈2个多小时,甚为欢洽。

临别时,毛主席以一块延安生产的灰色呢子衣料及一袋小米和红枣相赠,张恨水很是感动和珍惜,他用这布料做了一套中山装,经常穿着出现在重大场合之下,因为是延安生产,质量方面便有些掉色,于是他便重新又染过,一直到逝世前都是他最喜欢的服装。

建国以后,运动频发,许多文化名人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面对如此混浊的时政,他给自己立下三原则,即:不告密、不揭发、不落井下石,即使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风的风头上,当妻子为了家庭的安危,劝他也写些什么材料以示划清界限时,他也是断然拒绝,以沉默来表示抗议,这在“史无前例”之初亦是如此。

张恨水创作的高峰期是在民国之时,同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如鲁迅“匕首和投枪”般的文字相比,张恨水的文字的确是被那个时代主流意识所排斥的,鸳鸯蝴蝶,风花雪月,皆属“封资修”的糟粕,所以,张恨水是带有“原罪”走进新时代的。

幸好他在“史无前例”开始后不久便辞世了,而且他生前也在有关人士的关照下,特别是曾得到过毛主席的赞赏而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这相比较第一位获得新中国 “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投湖自尽,结局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张恨水是位很严肃的畅销文学作家,是自觉运用新文学手法来创作通俗小说的划时代人物,他笔下那一个个挣扎的个体,实际上是对社会苍凉的控诉。

其作品采取章回形式,用白描手法,准确入微地刻画社会生活,惟妙惟肖地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当时高墙大宅之中的生活图景,以及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群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缩影。

他的文字中,既揭示出旧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又以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极富个人特色语言,给读者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得人们沉浸在那个光怪陆离的民国世界中。

小说是他得以扬名的主打名片,但张恨水的散文也是一流,他在北平生活日久,对这个城市有着很深的情感,所以他笔下有关北平的文字,于平白中呈雅致,显得是这般的优美和深情。

“当着春夏相交的夜里,半轮明月,挂在胡同角上,照见街边洋槐树上的花,像整团的雪,垂在暗空。街上并没有多少人在走路。偶然有一辆车,车把上挂着一盏白纸灯笼,得得地在路边滚着。夜里没有风,那槐花的香气,却弥漫了暗空。我慢慢地顺着那长巷,慢慢地踱。等到深夜,我还不愿回家呢。”

如果说他的小说如酒般地浓烈醇厚,那他的散文就似夜晚中盛开的丁香,淡淡地,既不娇艳,又不张扬,淡雅到了极致,就在平和中散放着诱人的馨香,只稍稍一嗅,便觉沁入到心底般,让人感到神清气爽,闭目一思,那独有的古典静谧的美好,瞬间就填满了心胸的沟沟壑壑。

除了对他文学成就的惊叹外,我亦很欣赏张恨水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他虽然是旧式文人,但并没有传统儒家固有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至少是不那么强烈。

他一生对功名无兴趣,写作完全是爱好,既不想以此为入仕之本,内心也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生活的全部内容便是自我的潇洒,其它均与己无涉。

他生活精致,读读书,养养花,画几笔小画,吟一阙小词,一生诗意陶然,最让人神往的,是他对读书的感受,那真叫一个潇洒,当然,这也许是在封笔之后。

郊游时,他随处可发现美,“古庙也好,破屋也好,冷巷也好,有那么两三株高大的杨柳,情调就不凡”,赏花时就更是如此,一朵平凡的小花,他也会感叹出一阙美好的诗词,但在时间上却又很挑剔,“梨花宜在新月下看,桃花宜在夕阳边看,杏花宜在细雨中看”,极有情调,这小资得也是逆天了。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这是心境安宁之时;“菊花满前,案有旨酒,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这是有归隐想法之际;“焚一炉香,煮一壶茗,横一张塌,陈一张琴,小院深闭,楼窗尽辟,我招明月,度此中秋,歌大苏《水调歌头》一曲”,这是赏月时的情怀;“蔷薇架下,蜂蝶乱飞,正在青春,谁能不醉,宜细读《红楼梦》”,这是欣赏人间美好而沉陷其中不能自拔地陶醉,

一个人读书能达到如此境界,真真地让人羡煞,他如明末清初的张岱一样,有情调,有情致,即使是在最低谷之时,也能从一草一水,一石一木中,感受自然的无私馈赠,享受着最抚人心的人间烟火,美妙之极。

百年都是镜中春,湖海空悲两鬓尘;

身外皆为无用物,劫余转羡太平民;

能除烦恼何妨死,若道因缘莫当真;

应愧相如还卖赋,文章学得只医贫。

他的作品被尘封了多年,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剧的普及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现在他依然显得很是寂寞,知道和了解他的人并不多,故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说:“研究20世纪小说,再不可忽视张恨水了……张恨水终结了一个时代。”

他看见过清帝退位时的混乱,经历过“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北洋军阀炮火,目睹过日寇入侵的残暴,忍受过内战又起的痛苦,最后是在山呼海啸般的疯狂中,闭上了他疲惫的眼睛,一位誉满京华的文学大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黑夜之中。

他的一生,有过世人钦羡,万人拥簇的光鲜,有过危机四伏,性命攸关的峰谷,有过被迫停笔,茫然叹息的无奈;正如张爱玲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大小姐是著名的通俗小说家,虽然当时不能和张恨水相提并论,但现在的名声已远超之,她也是张恨水的粉丝,一生也是烦恼多多,既然穿上了“华美的袍”,就必须要忍受“蚤子”的困扰,这对于张恨水亦然。

张爱玲是张恨水的晚辈,也是他的迷妹;二人都是享誉甚高的著名作家,不过,现在张爱玲的名声远超张恨水,我是颇有些忿忿不平感觉的,后人亦喜欢拿二人作比较,议论多多,我倒是觉得孔庆东先生有一段评论很是中肯,特敬录如下:

“张恨水与张爱玲。一个是男作家,却有女性的细腻;一个是女作家,却有男性的通达。一个号称通俗却文笔清雅,一个貌似高雅却毫不避俗;一个写得水漫金山;一个写得玲珑剔透。一个名字里带恨,却对生活充满了爱;一个名字里带爱,却撒向人间都是恨。”

张恨水在中国近代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用如椽巨笔记录下那个时代中各色人等的爱恨情仇,在文学的天空中,涂抹出最为绚丽的色彩,仅这一点,就足以让后世之人加以缅怀和纪念。

我在北京打工近20年,闲暇之时,总爱在北京的胡同中走一走,各种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物,就在隐隐地闪现在我的面前,远的,有写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黄景仁,近的,则是张恨水笔下世间百态的各色人等,以郁达夫那无边的秋色作舞台,和着那优美的京腔京韵,一个个栩栩如生地鲜活了起来。

虽说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更为“纯正”,但却因为太接地气,于我这外埠之人还是识不得其中之妙处,相对于小资情结浓郁的我来说,自是更喜欢张恨水先生的《金粉世家》一类的作品,在小巷中踱步之时便会感觉到,那高墙后飘来的歌声:

一张脸一双眼晶亮如琉璃瓦

一道眉一双唇雕琢如瘦金笔划

拨弄着丝绸的头发

款摆着苏绣的面纱

柔指拈出富泰如牡丹花

一回首一抬头飞扬了浪淘沙

一举手一投足勾勒了金粉世家

绝代如汉唐的风华

贵气如千金的步伐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12:28 , Processed in 0.00860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