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清照的这首千古名作,短短20个字却用了3个典故,句句风骨凛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04:35: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清照的这首千古名作,短短20个字却用了3个典故,句句风骨凛然                                                         2022-07-29 21:44                                       

            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字如行文流水,似载着一叶扁舟,悠悠荡荡地行驶了千百年,向我们缓缓靠近。历代名家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虽然曲高和寡,但仍能千古流传。那些伟岸的仙风道骨虽然被历史的长河所掩盖,但是他们的喜怒哀乐却随着光阴流转,愈发显得清晰。
落笔成文,对于诗人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若能写得一手意境高远的诗句,的确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位意境高远的代表人物。她的文章写尽了相思和闺中之情,被奉为“婉约派”的代表。
李清照一生所著词甚多,她用一支生花妙笔,写尽了人间细腻的情愁。李清照的词作分为人生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与赵明诚相处的时光,第二阶段是丈夫病逝后的时光。前一个阶段多是闺中少女的情怀,与丈夫共同生活的画面,著名的《一剪梅》就是与丈夫分别后所作;后一个阶段多是自己思念亡夫,心中不免悲伤凄凉,所著的词就不免有了哀怨的情怀,其中著名的《声声慢》就是最典型的婉约代表佳作。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首诗,似乎和李清照的婉约没有一点关系,甚至我们读过这首诗,会重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这就是李清照著名的《夏日绝句》,诗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我们乍一看上去,就有一种凛然的正气,如果我们不点明作者是李清照,很有可能被认为是男诗人所吟唱的绝句。诗中的大意是说,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应当做人中的英杰,到了死后也要做鬼中的英雄。直到现在,人们都还在思念楚霸王项羽,只是因为他有着铮铮铁骨,不肯偷生回到江东。

三个典故融合一首诗
这首诗在首句就写出了“人杰”两个字,什么是“人杰”呢?其实还大有来历,“人杰”其实最早出自《文子·上礼》,其中有一段话记载“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意思就是人要行得正,仪表端庄,智谋超群,可以决断事物的本质,清正廉明,依法做事,所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作“人杰”。这里有个典故,昔日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曾封赏百官,唯独称张良、韩信和萧何为“人杰”。可见“人杰”都是栋梁之才,乃是人中龙凤,可以在风云际会的年代有所作为。
诗中的第二句写了一个“鬼雄”,鬼就是指人死后,而雄指的是英雄,鬼中的英雄自然是比作为国捐躯之人。“鬼雄”也有一个出处,最早见于《楚辞·九歌·国殇》中记载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里用典是描述屈原甘愿为领土尽忠的爱国情怀,身体虽然已经不在,但是精神却永不磨灭,那刚强的魂魄依然是鬼中的英雄。事实上,屈原确实做到了,他死后的千年,人们一直纪念着他,他那纵身一跃,跃出了华夏所有爱国志士的最高信仰,树立了民族的坚强脊梁。

诗中的第三句作者提到了项羽,这里是第三个典故。秦朝末年,刘邦大规模围困楚军,而楚军的统帅项羽连连战败,不得不退到乌江岸边。项羽面对重重的包围,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刎。其实这里藏着一个细节,当时的乌江亭长闻说项羽吃了败仗,划来一叶扁舟,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是有数十万的子弟兵,可以让您东山再起,那时候在与刘邦决战,胜负犹未可知。但是项羽回答说“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结束了生命。项羽拔剑自刎,给我们带出一个很重要的人生价值观,苟且偷生地活,不如慷慨就义的死。诗人杜牧曾评价这一段历史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生命的尽头,一方是敌军声势浩大,一方是自己残兵败将,项羽用拔剑自刎的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虽然失败,也失败的光荣。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大加赞誉,并称之为英雄。
那我们现在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李清照要在这首诗里写了这么多典故,为什么要说这些历史呢?

靖康之变
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北上,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赵构作为南宋的首领,被金兵一路追逃,从扬州到临安,后来又逃到宁波,这样狼狈鼠窜的景象,和当年的项羽相比,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
北宋的全面覆灭,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幕惨剧,更使得老百姓常年陷入刀柄四起的环境中,中原的政权也因此全面瓦解,生灵涂炭。李清照看到这一景象,虽说是一介女流,但是却有大男子的英雄气概,怎能无动于衷呢?而这首《夏日绝句》写作的背景,其实还和他的丈夫赵明诚有着莫大的关联。

丈夫出逃
赵明诚,是北宋的官员,靖康之变的危难关头,在江宁为官,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赵明诚在南京担任什么官呢,准确的来说是南京首席长官,掌管所有南京的政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能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朝廷自然对他是信任的,也是放心的。
当时在南京城内,有一位守城的将领率领军队密谋叛乱,最后事情败露传到了赵明诚的耳中。按道理来说,作为南京的长官,应该立刻去调兵镇压,可是有一件非常巧的事情发生了,赵明诚就在此时此刻,接到了朝廷的调令,要求赵明诚去湖州做知州。在这样一个权力的真空期,出现了这样的事情。虽然赵明诚接到了上级的调令,但是他依旧在南京,只是还没有出发而已。

我们按常理来推断,此时的赵明诚应该是立刻终止那位将领的叛乱,然后在去上任,这是合乎逻辑的。就算退一万步来说,即便现在赵明诚不是南京的长官,面对如此紧急的时刻,也应该号召大家一起来把这场危难化解,这是对国家的尽忠,也是一位爱国人士应该有的觉悟。但是事实又是如何呢?赵明诚做了一件让后人很不耻的事情,他竟然选择了逃跑,而且是在月色之下,带着身边的几名随从,从墙边搭下一根绳子,连夜缒城而逃,就连逃跑的方式都是那么的让人鄙夷。赵明诚逃跑,甚至未曾带着家眷,李清照此时在不在南京城中,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这次出逃,是完全不顾及家属的一次出逃,是一次苟且偷生的出逃,是一次既丢掉了爱国情怀,也丢掉了人格的一次出逃。

战乱还是发生了,在南京城中可就乱了套了,但是好在有人担当大任,平息了这场叛乱。赵明诚临阵逃跑,被朝廷革职,带着李清照去江西生活。行至乌江岸边,李清照看着乌江水,感怀项羽曾经的光辉,在回头看看自己懦弱的丈夫和朝廷上下抱头鼠窜的官员,一时间感慨万千,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拯救国家于危难,无一人可以重塑盛世的繁华,于是在悲痛之中,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诗中只字未提赵明诚,但是这首诗句句如刀,直抵赵明诚的内心,充满了悲愤和不耻,绝望而又无奈。
其实成也好,败也好,都是一种结果,但是不思进取,苟且逃亡,懦夫的行径,却是一个人最要命的地方。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即便没有建功立业,依旧是被人赞扬的,而那些拿着朝廷俸禄,却在国家危难之时只想保命,不奋力一搏的人,永远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李清照虽是一女子,这种思想觉悟,当真是睥睨群雄,让人肃然起敬。

李清照的这首诗,是积极向上的,是豪气万千的,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李清照,她不仅仅是婉约派的词人,也是一位充满爱国情怀的伟大女词人。乾坤朗朗,日月可鉴,当她在六十七岁那年,写下“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时候,我们流下了眼泪,此时的李清照快要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可是依旧惦念着祖国的山河,那种真挚的热爱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是让人钦佩的。
李清照,千古流芳,她的词作也必将永垂不朽。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2:27 , Processed in 0.0083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