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35年的“周博谈话”:你和我不合适做领袖、当统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21:38: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35年的“周博谈话”:你和我不合适做领袖、当统帅                                                         

2022-08-17 09:45                                       
                                       

历史书都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新领导核心。其实在遵义会议上,毛主席虽然进了中央常委,有了参与军事指挥的权力,红军在军事上完成了拨乱反正。此时党中央的领导人仍然是博古,博古交权有一个过程,促成权力完成和平交接的人,正是周总理。
黎平会议是革命走向正轨的前奏
1934年12月,此时中央红军已经进行了两个月的长征。在这两个月的战斗中,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多道封锁线,并进行了血腥的湘江之战。当到达湘黔边界的黎平时,红军已由出发前的8.6万人减员到3万多人。
自第五次围剿以来,红军一直在失利,到达黎平后,广大红军指战员和战士中弥漫着悲观的情绪。此时中央领导班子仍然是由博古为主导,毛主席虽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但是没有决策权,只有建议权。

接连不断的失利使得红军上下都在进行着反思,周总理作为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亦是如此。湘江一战后,在血的教训面前,博古和李德仍然主张进军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经过几次战斗,中央红军想要进军湘西目的已经被蒋介石识破。在进军湘西的路上,蒋介石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
毛主席经过思考,看清了蒋介石的企图,他马上向中央建议转变进军方向,立即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毛主席的建议得到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周总理于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特别会议。
黎平会议开了一天一夜,经过激烈的讨论,党中央终于接受了毛主席的正确建议,放弃进军湘西的计划,转向贵州发展。黎平会议是1931年的赣南会议后,毛主席的建议再次被中央所重视和采纳,也让广大指战员看到了革命重新走上正轨的希望。

“张王橘谈”确立舆论基调
黎平会议结束后,红军继续向贵州进军。李德和博古虽然在黎平会议上表示赞同多数决议,但内心依然对进军湘西念念不忘。经过多次失败,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此时已经看清楚了李、博二人并非统兵之才。
如果让这两人继续执掌红军大权,那错误仍然有可能发生,中国革命的前途将会继续陷入危险之中。中国革命急需要一位熟悉中国国情且有军事能力的统帅,换帅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934年12月20日,在黄平县休息时,张闻天和王稼祥在一片茂密的橘林里,展开了一次意味深远的谈话。两人当时都有伤病,所以都在担架上躺着。他们让警卫员把他们的头靠在一起,忧心忡忡的两个人就这样谈起了当前的形势。

王稼祥问张闻天,红军行动的最后目的地,中央定了没有。张闻天摇摇头表示,当前没有一个确定的目的地。
张闻天接着表示,仗这么打下去还是不行,还是得叫毛主席出来主持工作,因为毛主席打仗比我们有办法得多。张闻天和王稼祥的谈话很快传了出去,在红军将领中不胫而走。许多红军指战员表示,确实要开个会,让毛主席出来指挥。
经过“张王橘谈”之所以能得到这么多人支持,不仅是因为张王二人的造势,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毛主席思想的正确性,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思想最符合中国实际,也最有效。

遵义会议前 周总理临时改了议题
换帅自古以来都是大事,任何组织和政党做这种决定都是要慎之又慎。在红军占领遵义之后,中央一开始只是审查黎平会议所做的决定,并讨论红军在何处建立根据地。
随着迎回毛主席的呼声越来越高,毛主席和张闻天、王稼祥三人经过协商讨论,为了让红军上下更深刻地认识到李、博二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必须认真总结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这才能让红军指战员认识到,不能让李德、博古等人继续指挥下去了。
随后张闻天起草了一份批判王明和博古等人“左”倾错误思想,这份报告在遵义会议上交由参会者讨论。周总理对这份报告十分赞赏,同意改变遵义会议的原定议题,把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作为主议题。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在会议召开前,周总理才将会议主议题告诉博古,让博古做关于第五次反围剿教训的总结报告。博古因为事前没和他商量改主议题的事情,起初显得很不情愿。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博古还是服从了中央常委的决定。
在参谋人员的帮助下,博古临时起草了一个主报告。在报告中,博古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自己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认识,并把反围剿失败归结到敌人太强大等客观原因,但是在最后,博古还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表示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周总理做了副报告,在报告中,周总理批评李、博二人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并主动承担了责任,做了自我批评。
随后毛主席和张闻天等人也做了批评“左”倾主义的发言,整个会议形成了正确的导向,遵义会议随后进展顺利,会议最后形成决议,撤销由周总理、博古、李德组成的“三人团”,博古和李德不再拥有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无需笔者多言,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红军战士在信念和战斗力上远超国民党士兵,但是因为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大部分红军战士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战斗力,白白牺牲在长征路上。
在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我改造,完成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遵义会议后,博古仍然为党的领导人,但是因为被批评,心里一直闷闷不乐。在随军行动的路上,博古的脸色是阴沉的,此时他的话明显减少了,饭量也减了不少。博古消极的状态,引起了中央常委的担忧。

在第一次撤出遵义之后,国民党部队发觉了对红军北渡长江的计划,在长江两岸严防死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师计划只能暂时搁置。此时红军的目的地又陷入了未知的状态,大家对革命的未来又产生了迷茫。
当时处于战争状态,正是需要领袖稳定人心的时候,但此时博古的精神状态已经明显不适合领导党了。看到这种情况,张闻天找到几个中央常委,明确提出了要改换党的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当时仍然受共产国际的领导,更换党的领导人需要共产国际同意才行。当时中共中央由于战争关系,和共产国际基本失去了联系,所以许多重大事务,只能让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探索解决。

“周博谈话”后 政治分工问题解决
1935年2月,中央红军来到了云南扎西,在一个可以“鸡鸣三省”(这个村子位于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早上鸡叫了三个省的人都能听到,故曰鸡鸣三省)的村子里,周总理找到了博古,展开了一次十分深入且诚恳的谈话。
那天晚上,周总理并没有像遵义会议一样批评博古,也没有过多批评李德。周总理先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接着表示:
“自从长征以来,李德确实犯了许多错误,我们红军确实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都是军事策略上的问题。但是你不让大家讲话,反而包庇李德,大家憋了一肚子话,所以才会发展到在会议上集中批判你。”
博古虽然郁闷,但心里还是很认同周总理的话。

看到博古对自己所说并没有表示反对,周总理继续谈话,大意是:我们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我虽然长期做军事工作,但我有自知之明。你虽然有才华,但不懂军事,很难领兵打仗。你和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不合适做领袖,当统帅。
毛泽东擅长农民运动,经过井冈山斗争,总结出打游击战、运动战的经验,很适合驾驭目前的战争,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帅才。宁都会议后,他离开了军队,但红一方面军不能没有他。从长征开始,我就在想办法让他尽快回到军事领导岗位。
我深信,以他的才能,一定能率领红军走出困境。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我力主让他进入政治局常委,参与军事领导。你的讲话不检讨军事路线错误,遭致很多人不满,是因为大家憋了一肚子话要说。对毛泽东,要看大处,希望你能抛弃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这个大局。
周总理的话彻底解开了博古心里的结,也一扫从遵义会议以来的消极状态。第二天早上,博古就把党中央的印章和相关文件交给了中央常委。

不久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再次开会,讨论新的分工,周总理本意想让毛主席接替博古的工作,但毛主席推辞了,他推举张闻天为党的负责人。
毛主席表示,此举这是为了党内的团结,也为了让共产国际更能接受。因为张闻天是五中全会的常委,也是留俄归来的人员,共产国际的人都熟悉他。
在中国革命面临危险的关键时期,周总理的作用是巨大的。正是周总理在革命危急存亡之际,牺牲了个人权力和利益,完成了极其负责的组织协调工作,让红军形成了合力。更重要的是,在周总理的支持下,中国革命找到了一位合适的舵手。
文/史海观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6 02:23 , Processed in 0.00798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