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块伤疤都是勋章”,来听这位金山人的故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28 14:57: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每块伤疤都是勋章”,来听这位金山人的故事……                                                         2022-08-28 13:45                                       

人物简介
盛仁永,1930年4月出生,亭林镇金明村人,1950年11月入伍,1956年6月退役。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74师220团2营6连机枪手,1953年7月在朝鲜金城反击战中荣立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三等功一次。2020年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现居亭林镇金明村2组。

末伏,午后,酷热。92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盛仁永在乡下的堂屋里和老伴一起坐着。虽已是耄耋之年,岁月让他只能勉强听清凑到耳边的话语,但是身体却依然硬朗,精神矍铄,对于7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场那些战火硝烟的问询,他几乎不假思索就能给出答案,尽管只是些零星片语,但是句句铿锵有力。

入朝作战,他是光荣的机枪手
“当兵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1950年11月,20岁的盛仁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松江县松隐镇(今金山区亭林镇)参军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25军74师,他先后在福建、江西等地当兵锻炼,最后入朝作战保家卫国。当兵六年,回想起入伍时的情景,他依然记忆犹新,征兵审核员问他“你当兵不怕死吗?”“当兵不怕死,怕死就不当兵!”他坚定地回答,由于身材魁梧、身体素质好,他很顺利地参军入伍。
1952年8月,盛仁永所在部队25军74师在完成整编换装、入朝作战各种适应性训练后,由福建晋江到达江西上饶集结,准备抗美援朝作战。9月,25军74师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4军第74师,进入东北集安地区集结,并补充了弹药、发放冬装、补充给养,最后清理了个人的行装。

“我当时个子高,身体素质好,眼睛也好,所以在班里能当上机枪手,那是很光荣的!”在问起盛老如何当上机枪手时他骄傲的说。机枪手在战斗中是最先被打的目标,是最容易伤亡的,在问起他怕不怕时,他又坚定的说:“打仗要是怕死,还当什么机枪手”。

昼夜急行军,守备朝鲜元山港
部队入朝后,24军奉命向朝鲜东海岸的元山港地区开进,接替27军的防御防务。
“随时准备牺牲,从没想着能活着回来”。1952年9月,盛仁永此时已经在24军74师220团2营6连当上了机枪手,当兵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他终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踏上满布战争伤痕的朝鲜国土,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战火无处不在”。初上朝鲜战场,盛仁永乘坐的军列在途中遭到敌机狂轰滥炸,集安至元山港相距近千里,沿途崇山峻岭、地形起伏崎岖,在敌机昼夜空袭条件下,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枪林弹雨”,他前面的一个团因为误判了美军飞机,造成了290多人的伤亡,这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战场的残酷,但是他凭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跟随部队风餐宿露,不怕流血牺牲向元山港开进。
“急行军奔赴阵地,脚上全部打起了血泡”。他背着全部冬装、弹药、食品等20多种行装,负重达60多斤。他肩膀压肿了不叫苦,腿累坏了不掉队,脚上打起泡坚持走,经过20多天的艰苦行军,于10月初到达朝鲜东海岸元山港一线地区,担负海岸防御和消灭登陆之敌的任务。

上甘岭防御战,轻伤不下火线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后,友邻部队15军在上甘岭与敌展开浴血奋战,为了粉碎敌军企图,盛仁永随部队在元山港与南朝鲜军进行防御作战。
“让我上、我就上,我是机枪手”。一次在与南朝鲜军的交战中,由于他的冲锋位置过于靠前,敌人的子弹刮风般扑向机枪手盛仁永。“一颗手榴弹片击穿盛仁永右肩处,流血不止”,他“轻伤不下火线”,经过卫生员的简单包扎处理后,咬牙坚持继续参加战斗,在接下来的数日搏杀中,盛仁永作为机枪手和所在排又消灭了很多敌人,并成功摧毁了敌方2个碉堡。

“没开火时很害怕,等真正打起来,反而不知道害怕了。”在问起战场心里面怕不怕时他犹豫了一下说道。他又说,“轻伤不下火线,如果是重伤,就跟着团部的大车,走到哪拉到哪。”最危险的一次,子弹贴着他的后脑勺飞过,万幸的是,只是擦伤。“手一摸,全是血。”
1952年12月,上甘岭战役结束后,24军接替15军到上甘岭阵地执行防御守卫任务,并于1953年1月上旬抵达上甘岭战场。无论是元山守备战还是上甘岭防御战,当时部队后勤补给跟不上,为防止敌机轰炸还不能生火做饭,每天只能吃炒面,没有住宿地,只能住在坑道和茅草、木材搭建的简易房屋,战斗环境十分艰苦。

金城反击战,歼敌英勇立战功
1953年春夏,部队开展“抓一把就走”的小分队战术和冷枪冷炮竞赛运动,主要目的是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不以夺取阵地为目标。
“奉命抓捕俘虏,一个排出去39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人回来!”。在上甘岭防御阵地的一次战斗任务中,盛仁永所在排奉命攻击美军前线防御点并抓捕美军俘虏,一个排39个人,战斗结束后只剩下2人回到阵地,身边的战友全都没有了,盛仁永说到战斗的惨烈数度哽咽。
“死也要死在前线”。在朝鲜战场一年多的时间,到底和敌人打了多少仗,盛仁永已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斗却深深烙刻在他的心底。
1953年7月,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主要作战部队是第20兵团及第9兵团第24军。7月某日的黄昏,盛仁永随部队向注字洞南山、新木洞方向实施突击,阻止金化方向美军和南朝鲜军东援,保证第20兵团右翼安全。在战斗中,盛仁永所在2营坚守的阵地,在美军和南朝鲜军飞机、坦克的猛攻下,全营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伤亡巨大,全营由原先的600多人,最后只剩下200人左右,400多位战友包括营长、教导员全部阵亡牺牲。
“幸好抢救及时,不然真的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盛仁永参加的金城反击战历时15天,在战斗中所在排消灭敌人200多人,坚守阵地几乎弹尽粮绝,一个班打得只剩下他和另1名战友两个人,自己左胯也因被子弹击中,被送进战地医护所,由于救治及时没有牺牲,战后被评定为8级因战伤残。

“每块伤疤都是勋章”。金城反击战胜利结束后,志愿军20兵团及9兵团24军伤亡2.5万余人,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战役结束后,鉴于220团2营6连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盛仁永在金城反击战中完成任务出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个人三等功一次,所在连被授予集体三等功一次。

“退役回乡务农做默默“无言”英雄”。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盛仁永要求留在朝鲜战场继续战斗,但因伤势日益严重,于1952年12月回国到东北地区医院养伤,后来到无锡军人学校学习。1956年6月,他脱下军装回到亭林镇,作为一名复员军人继续为家乡建设奋斗。
当兵6年,盛仁永从农民到战士,又从战士回归农民。在人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心系集体的生产队长,是一个躬耕乡野的庄稼汉,是一个大公无私的抗美援朝老兵。
来源:i金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2-9-17 02:32:21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19:47 , Processed in 0.00827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