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收藏|重温经典国画记录中的新中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9 05:10: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化收藏|重温经典国画记录中的新中国         2022-12-28 16:36                                       

    在困境中不断成长的新中国,承受了无数的磨难,也经历了孤独和迷惘,却从来没有忘记那句至今仍然铭记于中华民族每位同胞心头的话:“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力更生地建设新中国,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20世纪60年代后,新中国虽然仍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蹒跚前行,但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奋斗,在经济、科技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从未有过的历史新篇章 。此时的中国画家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和劳动者的感召之下,将创作的重点放到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歌颂劳动人民和记录时代变迁的主题之上。
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家们,不仅用画笔记录了“两弹一星”、南京长江大桥、黄河花园口水坝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也记录下了无数平凡劳动者的形象。大江大河、雄伟建筑、工厂矿山成为了画家们最经常刻画的主题,而承载这些的,除了中国画家们日臻精湛的技艺之外,更是他们赤诚的爱国心、集体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同时,以传统笔墨表现山水、人物和花鸟的一批中国画作品在时代精神的感染之下,焕发出了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人意味的新气象,这在李可染、吴湖帆、关山月等人的主题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画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自成一格的强大体系。而自新中国诞生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超越以往的、拥有崭新面貌的画家,他们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创作出的一批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记忆,更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之后,达到了中国画发展史上的新高度。
这些诞生在激情燃烧岁月中的经典画作,是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的结合,掀起了“新中国画”创作的高潮。在毛泽东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全国的国画家们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和风格各异的艺术语言,共同建构了有新中国特色、最能代表中国画变革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对这一时期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的重大历史人物的表现,唤起了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引发了当代人的心灵共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美术家。
中国美术馆藏1955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人人都要节约粮食》的社论,全国上下提倡节约粮食。同年,方增先经过北方农村见到农民在地里拾麦穗的景象,印象深刻,这个构思最后创作为《粒粒皆辛苦》。该作讲究水墨晕染的效果,对人物形体、结构和外轮廓的描绘均吸收了素描的因素,以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细节为题材,又运用妇孺皆知的诗句“粒粒皆辛苦”来点明主题,因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大胆创新,所以作品一经发表就立即获得人们的喜爱,被认为是主题性现代人物画的典范之作。

中国美术馆藏

《栖霞山居图》笔墨秀润而结构精严,严实坚厚,给人以厚实苍茫之感,诸种意象安排妥贴。从技法上来看,画家以水墨、小青绿技法并辅留白之法,生动展现了一派活生生的自然胜景,亦体现了其浑厚华滋的风格以及意境郁勃跌宕的特点,为其晚年代表作。
中国美术馆藏

1960年,傅抱石率江苏国画院的画家们到华山写生,归来后创作了代表作《待细把江山图画》。画家以其独到的视角和创造力,将华山奇峭无伦、壁立千仞的雄姿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是方形构图,但画家将山峰伸出纸外,不留天空,以几缕云雾隔断山腰,虚实相生之间更显华山遮天盖地、直插云霄的磅礴气势。笔法上,画家使用其特有的“抱石皴”,散锋笔法得到充分施展,左侧山体着墨较多,干湿并用,显出山峦的浑厚苍郁。设色上,此作大量运用淡赭色,色与墨融为一体,沉着而大气。作品以辛弃疾的“待细把江山图画”作为画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中国美术馆藏

出生于浙江舟山海岛的顾生岳,对海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多次带学生到舟山写生,收集素材,海岛渔业的发展变化激发着他的创作冲动。在《春临东海》中,他发挥工笔画所长,以观看春节慰问队的演出为中心情节,展现了渔船云集、桅杆林立、彩旗招展的红火场面,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渔业竞夺高产的热烈气氛。全幅笔法细腻、色彩协调,洋溢着火热的生活气息,正如作者所题“东海健儿斗志强,红旗高举大陈洋。万众齐心争高产,春节坚持在渔场”。
中国美术馆藏

1958年,一幅反映鹰厦铁路建设场面的大幅山水画《移山填谷》,震撼了中国美术界。王朝闻曾称赞这幅作品实现了“中国画的新生”。李硕卿的绘画博采中西绘画的表现技法之长,用中国画的笔墨手法,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鹰厦铁路建设的火热场面。无论是作者精妙的构思、意境和构图,还是娴熟的笔墨和技法,都渗透了他深厚的艺术造型能力和中国绘画精神的厚积薄发。在这幅作品之中,山体造型犀利精确,同时以萦绕的云烟衬托出大山的巍峨和建筑工人的艰辛。特别是画面中的工人置身云中,仿佛在腾云驾雾,表现出新中国建设一日千里的雄心壮志和工人们的拼搏精神。
上海中国画院藏

“因为这一刻,中国历史要分为两段来书写。”这句令人热血沸腾的话,指的是新中国在科技和国防上取得的最振奋人心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在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无数科学家和无名英雄的努力之下,成功地升腾起一个巨大的火球,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子”。中华儿女每每想起这一刻,无不为之潸然且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鼓舞了全体国人,当然也包括在文艺战线上奋斗的画家。吴湖帆根据纪录片及当时拍摄的照片,酝酿数月,于1965年夏完成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以传统手法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这不仅对吴湖帆是首次,而且在近现代绘画史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画面上,吴湖帆用没骨烘染法描绘了不断翻滚、徐徐上升的蘑菇云,让作品拥有一种超越了西方写实油画的巨大感染力。
潘天寿纪念馆藏

20世纪50年代后期,潘天寿曾深入浙江雁荡山写生,画了许多以雁荡山风景为题材的作品。作为潘天寿现代花鸟画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作之一,《小龙湫下一角》描绘的是雁荡山灵岩寺后一个小瀑布的景色。他常说:“荒山乱石, 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在画家的用心经营下,画面上的小龙湫,花繁草茂,流水潺潺,别有一番引人入胜的景致。方形的构图使画面饱满紧凑。龙湫水是画面的视觉中心,配以山岩与花草结合。这既不同于前人的鸟瞰式山水,又不同于仅配以假山的单纯花卉。在语言表现上,为使山水与花卉和谐地统一在一个实景之中,作者以变化丰富的线条构成画面的骨架,追求构图的骨力与气势之美,这既不同于山水的皴法,也不同于花卉的没骨法。虽不是主题性创作,但潘天寿以花卉和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创造出清新的意境来反映新时代的气息,最后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现代花鸟画的审美图式。
北京画院藏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25年冬对国家命运发出的感叹,也是伟大领袖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这一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正表现在李可染的代表作《万山红遍》之中。李可染借鉴了黄宾虹的“积墨”法,将片片朱砂色由浅入深地层层积染。作品在弥漫着一片朱红的同时,却并未显现出视觉上的单调性。画面山间的黑白房子在红色中成为了绝妙的点缀,更加突出了红色的灿烂热烈和白色的纯洁剔透。同时,李可染借鉴了五代北宋山水画的构图,让主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显得雄伟巍峨,从而实现了此画艺术性的升华。
家属自藏

新安江水电站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利发电站,被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是中国水利电力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的一批作品,以传统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和现实题材结合,反映新中国建设者们的辛劳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全国影响甚大。宋文治的《新安江上》正是这样一幅表现水电站建设成果的经典之作。作者开创性地用淡墨勾线来表现大坝这个主角,反而使它在苍茫的水雾中更显得巍峨壮观,也使得下游的村落和舟楫显得更加宁静祥和。
中国美术馆藏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是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奋发图强的无数工人中的一部分。赵志田的《大庆工人无冬天》正是一幅表现铁人王进喜带领大庆工人在严冬的暴风雪中忘我劳动场景的经典之作。作者利用虚实结合、黑白分明的基本调子强化了主人公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画面中的暖色调,大多集中在了人物的面部,这样巧妙的处理,把石油工人们一颗颗赤诚的报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东美术馆藏

作品表现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门办学”、以田间地头为课堂的情景,凸显着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欣欣向荣的主题。作品刻画了一个沐浴在明媚春光中,手拿秧苗的小学生形象,寓意着对新的教育方式的赞美。画面整体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气息。女孩高举着一棵秧苗,强调着她成长在重实践的学习氛围和时代中,这种具有情节叙事的绘画手法和构图模式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审美趣味与常用的表达方式。
1973年,关山月回地处南粤海滨的家乡广东阳江,这里虽处热带地区,却很难生长植物。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祖国的南海之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画家睹物生情,用画笔再现了家乡的变化:远处的洋面上烟波浩渺、机帆点点,近处的木麻黄树迎风摇曳,远景中的树林构成一道绿色的屏障,恰是一道守卫祖国南疆的“绿色长城”。关山月在平淡的主题中找到了突破:强调对背景的表现并把树木的枝干和树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让画面辽阔深远。这幅新山水画融入了关山月独特的思考和高超的技艺,同样符合了当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当今画家的创作方向也具有不可忽略的指导意义。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作品表现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门办学”、以田间地头为课堂的情景,凸显着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欣欣向荣的主题。作品刻画了一个沐浴在明媚春光中,手拿秧苗的小学生形象,寓意着对新的教育方式的赞美。画面整体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气息。女孩高举着一棵秧苗,强调着她成长在重实践的学习氛围和时代中,这种具有情节叙事的绘画手法和构图模式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审美趣味与常用的表达方式。
中国美术馆藏 “俺们舍不得总理走。他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如今灾区变成了新村,俺们大伙等啊盼啊,就盼着那一天……”这段文字,出自周思聪《人民和总理》的题跋。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慰问群众。周思聪用画笔记录下了周恩来总理离别灾区群众时的场景。画面中,周恩来总理亲切地握住一位大娘的双臂,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不舍。围上来的群众眼含热泪望着周恩来总理,只为多看他一眼。这是何等动人的场面!画家传神的技法,将每个人的表情传达得入木三分。这幅作品完成于1979年,是新时期现实主义绘画的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作品一经问世便感动了无数观众,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巨大魅力。名家书画送拍(北京保利、翰海等)了解更多中国名家书画请关注小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2 20:20 , Processed in 0.0086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