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人说,新中国“谋事在毛,成事在周”,事实真是如此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04:29: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有人说,新中国“谋事在毛,成事在周”,事实真是如此吗?                                                         

2023-01-06 12:13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离开了实践,就算是金子恐怕也会失去表现的机会,也无法遇见自己的伯乐。
从革命战争中一路走来的周总理面对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往往处理得十分得体,他多次对干部讲到:人才都是实践活动中的人才,德行和才能学识等,都要通过实践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图 | 周总理
周总理和毛主席之所以成为两位世纪伟人,他们一生中在处理事情上可以说惺惺相惜,相得益彰,谁也离不开谁。
把我的总理撤了算了
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中,阶级斗争被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周总理十分担心人才的埋没问题。
在那个年代,亲人的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到了单位领导对他自身职位的判断,所以在选人和用人上,家庭的背景成为了一个人社会成分的重要因素。
周总理对此极其担心,他多次和妻子邓颖超说,遇到这样的事情后,要用自身的影响去说服他们。
1955年,周总理在一次开会中,从北京文工团的领导处突然听到,最近在选人的时候经常换人,原因是孩子们的出身不同。
这本是一件小事,但却让周总理大发雷霆。

原来,一个热爱表演的小女孩到文工团面试,面试官认为,女孩子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不仅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而且声音也非常标准。
唯一有点“问题”的就是,他的父亲曾经是个国民党方面的士兵,虽然后来脱离了,但这种背景让这个小姑娘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在面试时候,小姑娘告诉领导说,自己已经被多个单位拒绝了,希望给一次机会,但是北京文工团还是拒绝了,原因和其他单位的原因如出一辙。
说白了就是父亲曾犯过错,会影响子女的工作,所以这件事被周总理得知后,他生气也是情理之中。
周总理在大会上批示说:“有成分论,不论成分论,重在表现,这个小姑娘到底要不要录取,应该慎重考虑,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就把我的总理职务也辞了吧。”
周总理的批示掷地有声,甚至说给很多单位敲响了警钟,意思就是上一辈犯下的错,不应该让后一辈来承担。
按照周总理的批示,文工团的领导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马上修改录取条件。
在此期间,家庭条件好,甚至父亲是做官做生意的,都会给予照顾,如今在周总理的批示下,一律不考虑家庭背景,全看个人能力。

随后,这个没有被录取的小姑娘马上重新进入面试,最后如愿成为了一名小演员,上报给周总理后,周总理十分高兴,他说,应该让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好的人才不能被埋没。
实际上,周总理在处理这些琐碎的小事中,是经常和毛主席讨论意见的,几十年风雨同舟,他和毛主席的意见可谓是心照不宣,毛主席也完全赞同周总理的做法。
上世纪60年代初,还有一件事引起了周总理的注意,和这个小女孩事件如出一辙。
当时山东青岛地区在征集反应工人阶级新思想的优秀话剧,最后一个名叫《柜台》作品脱颖而去。
后来打算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但是领导犯了难,因为这部话剧的作者出身底层,按照当时工人创作的要求,作者达不到来北京领奖的条件。
鉴于此前经历过几次类似事件,北京的领导专门请示了周总理,周总理听说后再一次说:“这种事以后就不用问我,要看人家本人的表现,尊重每个人的创作成果。”

就这样,在周总理的专门监督下,这部优秀话剧的作者高思国如愿来到北京参加颁奖典礼,周总理还特地邀请了喜欢看话剧的陈毅元帅一起去面见了十几个获奖作者。
在会客厅,周总理坐下后让大家都坐沙发,大家都不敢坐,周总理问工作人员要来花名册说:“你们不坐下,那我可就点名了。”
随后周总理居然真的点名了:“《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作者。”
点了几个名后,周总理特地问道:“哪个是《柜台》的作者?”
高思国惊讶地站出来说:“报告总理,我就是高思国。”
周总理居然站起来笑着和他说手说:“听说你个业余工作者,你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说明你是有才的,我和陈毅同志访问亚非后,路过昆明,还专门看过你的戏。”
高思国热泪盈眶,他日后回忆:“我惊呆了,一个日理万机的总理,竟然记得我这个小小的作者,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
周总理的点名鼓励,让出身卑微的高思国感受到了巨大的温暖,日后对他的创作道理一如打开了一盏明灯。

在这次会议上,周总理一直强调“有成分”论,任何事情不准掺杂水分,他说:“任何思想的发展都不是无根的,新社会就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出身虽然不能改变,但思想是可以改变的。”
周总理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大家说明了这个道理,甚至还举例了他和毛主席的故事,他说:“我曾经和蒋介石打过交道,和美国的马歇尔也打过交道,我的社会关系比你们复杂,但是我现在是个忠诚的革命者。”
实际上,周总理和毛主席一样,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用亲身的经验证明了对人才的发掘和发现,他们两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图 | 周总理和毛主席
周恩来发现毛泽东的军事天赋
在遵义会议前,实际上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是远远高于毛泽东的,但是后来周恩来慢慢发现,毛泽东的天赋不仅是表现在诗词文学方面,他在军事指挥和战略布局上,也有超高的天赋。
周恩来和毛泽东第一次相识,是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前后,当时蒋介石对周恩来等共产党员进行驱逐,32岁的毛泽东紧急来到李富春家商量对策,在这里见到了27岁的周恩来。
毛泽东高兴地说:“我早就听说过你的大名。”
实际上,早在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在北京就听陈独秀说过,当时从天津来了一个高材生,西装革履,很有思想,实际上说的就是周恩来。

这次见面,周恩来认为毛泽东有经天纬地之才,周恩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如果蒋介石誓要抓捕共产党人,那我们革命的出路在哪里?
毛泽东告诉他,我们中国什么最多?农民最多,他们就是遍地的干柴,只有一个火星子,那就是熊熊大火。
早就听说毛泽东是个农民领袖,今日一见,果然是刮目相看。果然一年后,传来了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消息,随后毛泽东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后来有“朱毛”会师,远在上海的周恩来对毛泽东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周恩来还没有到苏区前,李立三等人毛泽东的农民思想十分排斥,甚至多次想要取缔了毛泽东的军权,周恩来一直尽力争取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但周恩来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亲自到苏区,看看毛泽东到底是不是博古等人眼中的“思想固执”。
顾顺章叛变后,周恩来正好有机会到了苏区,他刚到苏区,实际上也是党内的最高领导,起初,在一起重大的决策上双方都有分歧,周恩来只是觉得毛泽东有自己的军事见解,但还没有确定。

直到1932年红军攻打赣州,一月之久,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周恩来火速让去后方休养的毛泽东下山帮忙献计。
毛泽东看到项英急匆匆来找自己,马上就知道赣州出事,他冒着大雨和周恩来商量对策,事后继续到后方休养,这时候周恩来慢慢意识到,毛泽东并不像博古说的那样固执,这种固执反而是有重大天赋的。
经历过几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尤其是前四次反“围剿”,周恩来彻底对毛泽东的军事天赋表示肯定,到了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博古等人上台后,强烈排斥毛泽东,最后导致湘江一战损失惨重。
毛泽东和朱德从井冈山开始辛辛苦苦建立的8万大军最后锐减到3万,整个领导层对博古极其不满,而这时候手中握有大权的周恩来认为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遵义会议前,周恩来深夜曾找过毛泽东,表示想要把领导大权交给毛泽东,自己愿意协助毛泽东。但当时毛泽东婉言谢绝,他说:“恩来,我们先不要随便变动了,军事还是你来搞,我来协助你。”
既然毛泽东不同意,那就索性拿到台面上说,周恩来决定在遵义会议上提议撤销博古和李德等人的“瞎指挥”,让毛泽东同志担任军事中指挥大权。

由于周恩来和王稼祥的极力支持,最后大家一致通过让毛泽东重新进入领导层,不久,毛泽东成为了党内的最高领袖。
可以说,在遵义会议上,如果没有王稼祥和周恩来同志的支持,中国革命或许就不会转危为安,特别是周恩来的支持。
可以看出,在周恩来的心里,他首先是承认毛主席的超高的军事天赋,承认毛主席在战略布局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另外还有关键的一点,周恩来作为党内的领导人,他甘于把最高位置让给毛主席,说明他不仅承认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在自己之上,而且不计较个人得失,千方百计让贤,说明了两个领导人真正为了革命着想的无私精神。
遵义会议后,周恩来曾说:“这下好了,今后就能打更多的胜仗了。”
事实证明,周恩来是对的,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红军一路披荆斩棘,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终于到达了陕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奇迹。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实际上,周总理和毛主席可以惺惺相惜、风雨同舟几十年,不是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理想就可以的,他们之所以可以相得益彰,和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多的关系。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周总理和毛主席在性格上也有莫大的相同之处,在对待战友的过错和成果时,也是处理得十分得当。
以博古为例。
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迁入了苏区,26岁的博古成为了中央苏区的最高首长,他上任后坚持认为毛泽东的“思想”是错误的,想发设法取缔毛主席的军权。
实际上在上海时,博古就对毛主席有所不满,如今到了苏区,多次开会批评,加上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参与,他和李德成为了苏区的指挥官,红军的命运堪忧。

周恩来同样作为最高首长,但拗不过他们二人,眼睁睁看着博古一步步把红军带往深渊,从1933年到长征开始,博古的错误指挥差点让红军全军覆没。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最初仍然觉得毛泽东有点碍事,建议他到上海休养,毛泽东自然知道博古的用意,表示不会离开中国,可以接受去粤赣养病。
不料,博古此后脱离毛泽东后,在红军中胡乱指挥,先是广昌一战,让红军伤亡5000多人,随后湘江一战,红军从8万人锐减到3万。
当时全军震动,纷纷要求更换领导,彭德怀更是顶着博古鼻子大骂,博古最后得知伤亡情况后,终于大彻大悟,决定偷偷用枪顶住太阳穴了结自己,最后被张闻天拦住。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是毛主席一贯主张的风格,最后不仅没有处罚博古,而是继续让博古担任党内的职务。
毛主席高瞻远瞩,其实他非常明白,博古等人是苏联留学回来的高材生,他们的军事指挥并没有错,但在中国作战是行不通的,他们没有考虑中国国情,和敌人打阵地战,就注定会失败。

遵义会议后,博古等人被解除了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后来西安事变发生后,博古还协助周恩来去解决西安事变。
从1938年到后来飞机遇难,博古在党内的职务也是较高的,这充分反应了毛主席和周恩来对待战友的过错上,也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但凡是有机会改正的,一定会给予机会。
从张国焘的事情上就更加可以说明这点,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实际上批判张国焘的错误,在会议上张国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认错。
与此同时,毛主席鉴于张国焘的诚恳态度,继续让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副主席等职,不料他借机逃跑,投靠了国民党。
张国焘叛变后,周恩来曾紧急致电毛主席,询问怎么办,毛主席表示,张国焘叛变已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据说蒋介石收留了张国焘后,并没有对他委以重任,而是把他编入了特务组,负责搜集共产党的情报,或许这是他唯一的价值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多次把张国焘的事情拿出来警示干部,1956年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什么样的人不杀呢?胡风,潘汉年这样的就不杀,被俘的战犯也不杀。”
按照有关法律,这些战犯曾经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中用火烧,毒气等恶劣手段作战,是应该枪毙的。
毛主席不仅没有杀,而且不审判不判刑,一直到1975年最后一批战犯被释放,除了在监狱里病逝的,没有一个被判以死刑。
在几十年的革命岁月里,毛主席和周总理惺惺相惜,他们的很多意见都不谋而合。

每次有国家大事,毛主席总会让人去叫来周总理,问问周总理的意见,而周总理也同样,每当需要定夺什么事情,他也会最后去请示毛主席。
几十年如一日,正是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让两个人的友谊从枪林弹雨走到治国安邦,如果问谁更懂自己,毛主席一定会说是周总理,周总理也一定会说是毛主席。
据毛主席生前的秘书张玉凤回忆,1976年元月周总理逝世,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在读周总理逝世的讣告时,已经83岁高龄的他突然恸哭不止。
有人说,新中国“谋事在毛,成事在周”,其实,毛主席和周总理相得益彰,两个人是永远无法分开的,虽然他们都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是他们两人的名字,永远刻在后人的心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7:38 , Processed in 0.00819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