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香凝临终前提出不火化,遗体与廖仲恺合葬,周总理当即表示同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2:58: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何香凝临终前提出不火化,遗体与廖仲恺合葬,周总理当即表示同意                                                         2023-02-18 15:47                                       

        1972年8月底,听闻何香凝病情严重,周总理亲自到医院去看望何香凝,当时何香凝说话已经很吃力,但她还是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喘着粗气将自己的遗愿说与周总理听,她请求周总理:去世后不要火化,希望能将她的遗体运到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何香凝知道自己的这个遗愿并不容易实现,所以她一直没有说,直到周总理来看她,她知道这是她的机会,即便这可能让周总理有些为难,但她还是想要试一试。

这在很多人看来,确实会让周总理为难,要知道周总理一直在带头响应和推行火葬。1956年四月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曾提出废止土葬、实行火化的建议,并建议自愿在《倡导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字,倡议书中说:
“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这种办法虽然在中国古代和现代还只有一些人采用,但是,应当承认,这是安置死者的一种最合理的办法,而且在有些国家已经普遍实行。因此,我们倡议,在少数人中,首先是在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了以后实行火葬。”
当时包括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在内的136人签了字。
周总理签名后回到西花厅还告诉了邓颖超,得到了邓颖超的支持,当时夫妻俩就决定互相保证,后死者要负责执行先死者的意愿。
而且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意愿,周总理还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倡议实行火葬。不仅如此,后来他还认为人死后不仅要火化,就是骨灰都没有必要保留,他在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就表示骨灰可以撒在地里做肥料,也可以撒到水里喂鱼。
周总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他的骨灰被撒进了江海大地,邓颖超的骨灰也进了海河,由此可见周总理对火葬的支持和推行的决心,而何香凝却向周总理提出自己去世后不想要火葬,要采用传统的土葬,这和周总理一直以来对火葬的推行是相悖的。
所以何香凝也没有信心能不能说服周总理,结果就在何香凝觉得周总理不会轻易答应的时候,周总理却是丝毫没有犹豫,当即就说:“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
周总理能如此迅速就做出这样的决定,让何香凝很是激动,也有些不解,其实,周总理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意外。对于这件事,他曾对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和儿媳经普椿说:“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贡献很大,她这个要求应该满足她。”
何香凝于1878年出生于香港,她自小就极为有主见,其父原本是农民出身,后来在香港靠茶叶和地产发家,到何香凝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是很富裕。
为了保有这种富裕并且更上一层楼,何香凝的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而且还有所侧重,即男孩子要多读书,将来壮大家族产业,女孩子则往大家闺秀的方向培养,将来进入上流社会,而传统的大家闺秀需要裹脚,何香凝也是如此。

不过,当时年仅七八岁的何香凝已经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子,其母强行给她缠足后,她自己就在晚上用剪刀将裹脚布剪掉,后来剪刀被没收,她就攒钱偷偷买剪刀剪裹脚布还将剪刀藏起来,如此反复,何香凝实现了脚的自由,由此长出了一双天然的大脚。
大脚在那个时代是不受大部分人欢迎的,但也有一些人认识到了裹脚是一种陋习,后来拥有不屈性格和反抗精神的何香凝就是凭借着一双大脚与归侨子弟廖仲恺结为夫妇,尽管这也是一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然而却也是一桩志同道合的婚姻。
1897年,20岁的廖仲恺和19岁的何香凝成婚,婚后,因着廖仲恺还读书没有经济来源,他们寄住在廖仲恺哥哥家中的阁楼上,富家女从此过上了清贫的生活,但她对物质生活并没有那么看重,反而很喜欢和廖仲恺在那阁楼上读书、吟诗和作画。
那是他们婚姻生活中少有的甜蜜悠闲时光,何香凝还曾写诗:“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像极了一个沉浸在爱情中的小女子,然而何香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小女子。
正如后来他们的女儿廖梦醒提到母亲是说的那样:“(母亲)不是一个家庭型的女子,她一生忙忙碌碌,从来没有时间悉心照顾子女。”
是的,何香凝的重心从来不是自己的小家庭,她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
婚后不久,廖仲恺产生了出国留学改变中国危亡局势的想法,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何香凝不仅没有阻拦,反而为了支持廖仲恺,说服娘家人,将陪嫁的珠宝首饰和家中的细软、家具都卖掉,凑钱资助廖仲恺赴日留学。
等到廖仲恺去了日本后,何香凝又将所有的杂物全部卖掉,也追随廖仲恺去了日本留学,正是在日本,夫妻两人结识了孙中山,并被孙中山的革命信念所打动,自此开始追随孙中山,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同盟会成立之后,两人先后成为同盟会会员,何香凝更是同盟会的首位女会员,担任了革命党人的联络和勤务工作,夫妻两人的住处更是成为同盟会秘密的聚会场所和联络机关。
在日本的那段时间,何香凝是很忙碌的,一边在学校学习知识,一边参加革命,做各项工作,还有两个孩子的出生,似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曾经的富家小姐完全变了模样,变成了一个不怕吃苦、满怀热情参加革命的革命者。

她有胆识、有魄力,当廖仲恺奉孙中山之命秘密回国参加革命活动时,何香凝写诗激励丈夫,她说:“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那个时候的何香凝就已经做好了为革命撒头颅抛热血的准备。在革命的道路上,何香凝和廖仲恺始终坚定地追随着孙中山,辛亥革命胜利后,两人协助孙中山致力于中华民国的统一和建设。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后,两人再次去了日本,协助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后来随孙中山回国继续革命,改组国民党。
1924年1月,廖仲恺被孙中山指派为主席团成员,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二十多位共产党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通过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这是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廖仲恺为这次大会的准备和召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大会上,他还批驳了国民党右派对联共政策的攻击和污蔑。
随后,廖仲恺又被委派筹建黄埔军校,并担任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在此期间,廖仲恺与共产党多有接触,也是在黄埔军校,廖仲恺和周恩来相识。
对廖仲恺,周恩来很是敬重;对周恩来,廖仲恺很是器重和信赖,他们在工作中亲密无间,日常生活中也是频繁往来,在周恩来的筹划和廖仲恺的支持下,当时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各个政治部门任职所占的比重很大,有利的保证了军校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方向。
一大之后,廖仲恺为维护“俩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做了很多的努力,与国民党右派斗争,与共产党倾力合作,支持农民运动,支持工人罢工,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的发展。
也因此,他成为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眼中钉,尤其是孙中山病逝之后,廖仲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不屈不挠的奉行三大政策,招致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的极端仇恨,以至于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和何香凝乘车外出开会的时候惨遭杀害。
对于廖仲恺的被害,周恩来在《革命军》杂志上发表《勿忘党仇》一文,称“ 廖先生一生苦斗,革命为党,牺牲为国。……于是廖先生遂为反帝国主义运动、革命运动工农运动而牺牲。”

何香凝目睹了丈夫被杀的全过程,自参加革命的那一刻开始,她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当牺牲真的到来的时候,她还是感觉到了彻骨的冰冷,这种冰冷衍生出一种仇恨,让她更加不屈不饶的去参加革命,从此,她继承孙中山和廖仲恺的遗志,坚定奉行三大政策,在革命道路上愈挫愈勇。
就在廖仲恺被害七天后,也就是1925年8月27日,何香凝在省港罢工工人第18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她赞成廖仲恺的想法:“想要打到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更非注意于最有革命力量的工农阶级不可。”
国民党二大上,她又强调:“我们与共产党必要合作,共同奋斗,打倒帝国主义,达到我们革命成功。”
在具体的工作中,何香凝也在践行三大政策,在主持中央及省党部妇女部工作中,她对共产党尤为重用,很多实际工作都交给干事蔡畅去做,当邓颖超到广州的时候,协助何香凝做了很多的工作。
然而尽管何香凝一直维护三大政策,与国民党右派作斗争,但还是没能阻止国民党直接将枪口对准了共产党,这个时候她又站出来保护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后来她支持自己的儿子廖承志退出国民党而加入共产党。
1928年,何香凝为与国民党右派作斗争,毅然决然地发表公开声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过了一段清闲而郁结的生活,后来她又忍痛出国游历。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风景多么美好,她始终记挂故乡的那轮明月,始终放不下国家和人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立刻从巴黎启程赶回上海,共赴国难,她发表《对时局的意见》,敦促国民党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以挽救民族危亡。随后她又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捐赠作品,为慰劳抗日将士筹集经费。
淞沪会战后,为支援十九路军,何香凝在上海发动妇女界成立了慰劳队、救护队等,并亲自到前线慰问,她还和宋庆龄创办伤兵医院,组织国难救护队,派救护人员到前线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总之为了支持抗日,她将妇女力量彻底发动起来,为支援抗日劳心劳力。
支援抗日的同时,何香凝还和国民党右派展开猛烈的斗争,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毛泽东在给何香凝的信中,称赞她“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
等抗日全面爆发之后,何香凝在上海成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号召全国妇女组织起来,支援抗日战争,上海沦陷后,她又到了香港,继续坚持抗日救亡运动,与宋庆龄发起和组织“保卫中国同盟”。

然而香港也不是一个久居之地,后来她又去了广西桂林。抗日战争时期,何香凝辗转数地,生活很是艰苦,但她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支持抗日的运动中,她一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面又和李济深等人团结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酝酿筹建国民党民主派组织。
抗战胜利后,何香凝拥护我党的和平民主主张,支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后来由何香凝和李济深多年筹建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在广州成立,通过了何香凝起草的《中国国名党民主促进会章程》,要求民主、反对独裁,强调实现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不久之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何香凝被推为中央常务委员,她和香港的安国民主人士一起,发表声明,响应我党召开新政协协商会议的号召。
1949年4月,71岁的何香凝我党的邀请,从香港离开去往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会,并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尽管已经年过七十,但何香凝还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她拥护我党的领导,在各个岗位上努力贯彻我党的政策和方针,是同我党真诚合作的典范。她曾说:“孙中山先生的理想是伟大的,但毛主席和共产党所实现的却远远超过了孙先生的理想。”
建国后,她担任国家重要领导工作,身居要职,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等等。
她从事了大量的工作,不辞辛劳到各地去视察工作;广泛联络世界各国进步人士和友好国家的政府要员,为世界和平反帝事业做出贡献;她关心妇女工作;她努力团结爱国民主人士,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祖国的统一服务。
她是真的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即便到了晚年,她也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振兴而奋斗,她是想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
然而年纪大了,身体和精力就跟不上了,尤其是当何香凝过完九十大寿后,她感到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1970年,她不慎跌倒,又得了肺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经过一番抢救,何香凝转危为安,期间宋庆龄和周总理都表示了深切的关怀。

但即便这一次抢救很及时,但身体却并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自此大病小病不断。1972年年初,何香凝再次因为肺炎住院,这一次病情很严重,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亲属知道后也都回到北京陪护,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去医院看望何香凝,但谁也没能留住何香凝。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病逝,时年94岁,她病逝后,周总理立刻按照何香凝与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遗愿下达指示,江苏省专门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负责为何香凝准备南下与廖仲恺合葬事宜,查探廖仲恺墓穴是否适合合葬。
经过走访调查实地挖掘,他们得到结论,廖仲恺的棺木就放在墓穴的中间,有适合合葬的条件。实际上,早在廖仲恺被害后,何香凝就要求在为廖仲恺建造墓室时要采用合葬墓的形式,以便于将来何香凝与丈夫同穴。
1925年廖仲恺被害后,因着他是孙中山革命事业和思想主张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因着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突出贡献,国民政府做出了国葬的决定,并附葬于南京中山陵园,但因为当时北伐还未开始,而中山陵也没有完工,因此廖仲恺遗体只能暂时“附葬执信墓傍,待北伐成功,然后迁葬。”
这一等就是十年,直到1935年9月1日,国民党中央在南京为廖仲恺举行安葬仪式,参加此次仪式的有五六千人。
上午九点,廖仲恺的灵柩灵谷寺志公堂起灵,中央军校师生一千余人全副武装列队开道,灵柩途径水榭路、中山陵墓前、行健亭、明孝陵、前湖等处,于9点40分抵达墓地。
10点,安葬仪式正式开始,廖仲恺的灵柩被缓缓放入墓穴中,墓穴上竖立了一块高大的墓碑,碑的中央书写着“廖仲恺先生之墓”。
参加仪式的何香凝知道,将来有一天,她也要葬在这里,继续陪在廖仲恺身边。不过那时候的她并没有想到,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
1935年9月1日,廖仲恺正式下葬,而到了1972年9月1日,何香凝病逝,周总理应下了她合葬之请,中间跨越了整整37年。37年的时间,沧海桑田,而情谊和理想从未改变,何香凝依旧想要陪在廖仲恺身边。
何香凝病逝的第二天,周总理向何香凝的遗体做告别,并指示统战部军代表向中共中央草拟关于何香凝的治丧报告,明确提出同意何香凝与廖仲恺合葬的请求,在经过了周总理的审阅批示和毛主席的圈阅同意后,合葬事宜就此定了下来。

9月5日,何香凝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毛主席让工作人员送去了花圈,周总理、朱德、宋庆龄、叶剑英、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追悼大会。
追悼会的规格很高,由朱德主持,宋庆龄致悼词,关于何香凝的一生,宋庆龄在悼词中说:
“何香凝女士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是国民党革命派杰出的代表……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追悼会结束后,何香凝的灵柩由专车运往南京,规格同样很高,专车上,有专门的礼兵护卫灵柩,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等人专门到车站送灵,根据周总理的批示,邓颖超、刘友法、谢扶民、李金德、朱蕴山等以及何香凝的家属廖承志、廖梦醒、经普椿等护送灵柩到南京。
9月6日,何香凝的灵柩到达南京,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早已接到通知,在南京站迎接何香凝的灵柩并安排从中山陵下廖先生墓的后面打开一条墓道做好迎灵的一切准备工作。
何香凝的灵柩由火车站经中华门运抵廖先生墓,随即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将何香凝的灵柩顺着挖好的墓道安放进了廖先生墓中。
至于灵柩进墓之后放在何处,之前廖承志就说过:“我父亲的棺木可以不动,把我母亲的棺木放在左侧即可,关于石碑,先把原碑文拓下来,碑文清掉后重刻,我父母的名字我已写好,放大到一定的规格后重新雕刻。”
因此,当何香凝和廖仲恺合葬后,国务院机关行政管理局专门从苏州请了一个老石工,与南京的石工共同研究重新雕刻何、廖墓碑,为了保证石碑的安全,在不放倒石碑的情况下去掉原来的碑文,再雕刻上新的碑文。
他们请照相馆将原来的碑文照下来,然后按照同样大小的字形雕刻新的碑文,至此,“廖仲恺先生之墓”被“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取代,至此,廖仲恺和何香凝夫妇长眠于中山陵园,永远陪伴在孙中山身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7:38 , Processed in 0.01081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