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往事:他是不良青年,下乡插队娶了陕北婆姨,成了留守知青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3 16:27: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知青往事:他是不良青年,下乡插队娶了陕北婆姨,成了留守知青                                                         2023-02-28 17:08                                       

         70多岁的赵继清是北京人。他仍住在陕北。赵继清苦笑着说起自己的知青经历,“把我和知青放在一起,真是夸大其词,其实我的知识也不多,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学文化。”“

陕北窑洞
关于赵继清的知青过往和感情生活经历,还得从他初一那年说起。
那是1964年的初冬,十四岁的赵继清上初一。一天,中午他放学回家时,两个歹徒拦住了一个耍流氓的同学。赵继清被激怒了,上前扶住了女孩。作为同学,两个混混把他打倒在地,对赵继清拳打脚踢,打得他鼻青脸肿,浑身是泥。
赵继清本来就是个个性很强的孩子,结果被两个混混打了,实在是咽不下去。后来,他再次上学时,偷偷把父亲的旧抹子(赵继清的父亲是瓦匠)装在书包里。
几天后,两个歹徒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再次欺负了一个同学。赵继清趁其不备,从书包里掏出石匠勺,朝歹徒的后脑勺砸去。小杂种摔倒了,另一个杂种跑了。
饱受摧残的小混混在医院里躺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赵继清也日夜被关押在派出所。在派出所进行调查和会面后,赵继清的父母支付了伤者的医疗费,本以为事情就此了结。没想到这两个混混不死心,每天都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着赵继清,一见面就打起来。赵继清忍无可忍,再次用石匠勺伤人,被送往少管所并开除学籍。
从少管所出来后,赵继清成了邻居眼中的坏孩子,大家都敬而远之。无法上学的赵继清只好到建筑队当学徒,跟着父亲学砌瓦工。无法理解施工队队长经常对工人大吼大叫、呵斥,赵继清将迫击炮铲砸在施工队队长脸上,转身离去。
时间快进到1968年底,刚刚过完18岁生日的赵继清还是一个待业青年。当时,国家号召知青下乡,接受贫苦农民的再教育。在街道干部的动员和劝说下,赵继清同意下乡加入队伍,下乡接受贫下农再教育。
1969年1月下旬,19岁的赵继清以社会青年的名义,跟随刚出校门的知青,登上知青列车,离开北京,终于来到了三生产队。延川区杨家沟大队。团队跳了进去并安顿下来。六个男孩住在三队的牛棚里,和饲养员大叔刘德成一起挤在土炉里。看到陕北的贫困落后,看到知青吃住的地方,赵继清不干了。他找到三队队长杨云明,怒道:“居然有你这样的队长?你是认真的?”把我们北京人当牛?我们住在牛棚里,却给我们黑玉米包子,碗里一点油也没有。明天我就回北京告你虐待我们。”
听到赵继清的话,杨队长也没有反驳。他笑道:“你来的匆忙,住的地方还没收拾好,就在窝棚里待会儿吧。你说我们占了你的便宜,北京同学。”哦(我)带你去村民家看看,你看到了就投诉。
当时正好是午饭时间,赵继清跟着杨队长去了他家。先去了牛棚东边的杨世忠家。那时他的四位家人正在准备午餐。炕桌上放着四碗高粱面皮。黄瓜菜。
杨世忠看到杨队长带来了一个北京学生,有些害怕。他尴尬道:“队长,怎么回事?”等一下。”杨队长说着拿起炕桌上的菜饺子,掰下一小块递给赵继清。赵继清咬了一口菜饺子,又苦又涩,几乎无法下咽。吐出来。
我去了另外两个,两个也在吃菜饺子和麸皮饺子,每人还吃了一块酸菜。最后,杨队长把赵继清带到了他家,并强迫赵继清坐在他家的炕上一起吃午饭。
赵继清从杨队长家回到牛棚,久久没有说话。他们知青的伙食虽然不好,但至少能吃上高粱面、玉米面之类的,还能天天吃酸菜炖山药。村里家家户户都吃麸吞菜!人家想把土豆、萝卜、酸菜送给知青,可谁愿意吃呢?
休息了几天,知青们开始跟着村民们送粪到地里(用土篓、扁担收粪),铲土填牛圈,到山后的沟里去收柴。当时虽然不是农忙季节,但村民们也没有整天闲着。他们要么出山打工,要么去打柴。每天都有无穷无尽的事情要做。
收了几天粪,打了几次木头,知青们肩膀肿了,手也起了水泡。大家都说陕北的生活太苦了,有些人开始后悔当初不该来陕北。去云南或者北大荒也不错。一天,赵继清问杨队长:“队长,捡柴、捡粪是不是最累、最辛苦的农活?”
”杨队长笑道:“现在正是农耕时节,春耕春播秋收正是农忙季节,你问我怕不怕?“害怕?我赵继清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害怕,我什么都不怕。”赵继清坚定的说道。看着赵继清,杨队长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真是个好小伙子。“
春耕开始后,赵继清每天都像杨队长一样干农活。杨队长三次收粪,却永远不会收获两次。队长让他用手去抓粪便。一个人顶得住两个知青。后来,在评工分时,北京十几个知青中,只有赵继清的工分和公社社员一样,每天10分(满分),其他知青只有7分每天,而受过教育的年轻女性每天只有5分。
同年秋后,合作社新建知青洞窟,设立知青点。赵继清被杨队长任命为知青组组长。从那天起,赵继清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村民多做点事,改变杨家沟的贫困落后,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庞云老师拍摄)
第三年春天,21岁的赵继清成为了三队的副队长。
三队有个小伙子叫二蛋,当时二十二岁,比赵继清大一岁。懒惰不说,还经常欺负老实人。杨世忠家的大小姐兰香长得十分英俊。她比二蛋小五岁,二蛋执意要爱上她。
赵继清见杨兰香一点都不喜欢那个屌丝,就对他们说道:“哥,谈恋爱是大家的共识,你怎么能勉强呢?”哦,我的事情不用你操心,而且,你能搞定?”二蛋根本不理会赵吉庆,伸手去推赵吉庆。
赵继清推开二蛋的手,道:“队里的制作,我会负责,你和蓝翔的关系,我也会负责。只要蓝翔不想要,你都可以。””不要勉强他。“不理我,你就睡。”二蛋一点也不服气,嘶哑着狠话离开。
有知识的年轻人都知道,二蛋不是节能灯,不好对付。赵继清劝大家离二蛋远一点,不要惹是生非。可赵继清却说,如果不能收服那王八蛋,他就不加入队列,定居杨家沟。
是年秋后,赵继清带领社员在护城河以南的坡地上修建梯田。二蛋不但不努力,还时常取笑杨兰香。.赵继清看不下去了,走到二蛋身边说道:“二蛋哥,人是有脸有皮的,你连脸都不要。兰香不喜欢你,你怎么了?”总是打扰他?”“我愿意,所以我不要脸,你能管得了我吗?你是谁……”二蛋说着,伸出手,将赵吉庆推了回去。
这下,赵继清不耐烦了,丢下手中的旧铁锤,上前一个踉跄,一拳打在了二蛋身上。二蛋弯腰捡起地上的旧铁锤,就要砸赵继清。赵继清不但没有躲,还伸头迎了上去,道:“靠,给我打这里,砸死你也是本事,不敢打可别怪我。”今天很粗鲁。
赵继清见二蛋手在发抖,一把夺过二蛋手中的旧铁锤,扔在一旁,上前拦住二蛋,捡起来扔在地上,一拳打了过来。还好众人及时把赵继清拉开,不然赵继清早就把二蛋活活打死了。
二蛋从地上爬起来,摸了摸流血的鼻子说:“小知青打了你,我去大队告你。”“走,我们去公社,不去就是胆小鬼,你要是跟女人打情骂俏,公社不会把你当流氓,我去县里,去北京要告你。”赵继清说着拉着二蛋走了。
这次二蛋是真的唬人了,二蛋站在原地不动拉子。赵继清见二蛋不动,一脚将二蛋踹倒在地,转身拿起那把老铁锤道:“抱你是祸,我要砸死你,以命偿命。”
杨队长怕赵继清真的要了他的命,就过来把赵继清拉出来,赵继清用自己的脑袋砸在二蛋的脑袋旁边,在地上留下了一个大窟窿。现在一屁股躺下去真的很可怕,于是我起身就跑。
从此以后,二蛋见了赵继清,就跟老鼠见猫一样,躲得远远的。被赵继清教训一顿后,二蛋不仅不敢欺负老实人,工作上也不再偷懒滑了。因为他很清楚,如果那天赵继清一拳打在他的脑袋上,他就可以得到完整的补偿。
也是在杨兰香一心一意爱上赵继清之后。她不仅偷偷给赵继晴送好吃的,还给赵继晴做布鞋和鞋垫。赵季晴也很喜欢单纯善良美丽的杨兰香,只是不知道要不要接受这份感情。
1973年底,赵继清回京过年探亲。他把自己和杨兰香的关系告诉了父母。他的父母告诉他:“只要女人诚实,你可以在陕北找人结婚。看守所……”
回京探亲途中,赵继清和知青李继兴专程来到大寨,了解农田基本建设情况,并向陕北知青学习。
回到陕北后,赵继清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杨队长。他想在村西的泄洪沟里修一道堤坝,把沟里的山洪挡住,形成一个小水库,并在泄洪沟下游的地段修筑堤坝。并淤出一条数十米宽的洪沟,堪称川地之极。
经过几个月的论证和协调,赵继清提出的建坝建议得到了县、市的大力支持。同年秋后,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生产运动在杨家沟掀起。三年后,在赵继清的带领下,在杨家沟村西面的山谷里建成了一个小水库,水库下游形成了20多亩的平地。负担得起的。
1976年秋后,在杨队长的帮助下,26岁的赵继清和22岁的杨兰香结婚了。赵继清成了杨世忠家挨家挨户的女婿。杨世忠高兴地说:“女儿找了个北京知青当女婿真是福气,女婿上门就是我有半个儿子。”
第二年秋天,杨兰香生了一个男孩,一年后又生了一个女孩。赵继清告诉大家,“我的婆婆很勤劳,又善良又漂亮,我有儿有女,一家人幸福美满,我觉得很幸福。”
1979年秋,入队落户杨家沟的北京知青全部迁往城里,北京知青赵继清留在了整个杨家沟大队。知青局工作人员问赵继清:“你是想去煤矿工作,还是想在杨家沟度过余生?”
赵继清想了想,笑道:“留下吧,我舍不得离开婆婆和孩子。”
根据上级有关命令,上级拨款给赵继清修建了两座豪华的石窑洞,后又给赵继清1500元作为左翼知青的补偿金。当时,1500元不够。拿到赔偿金后,赵继清带着婆婆和孩子来到北京,圆了婆婆的火车梦。
1984年春天,赵继清又一次享受到治疗知青的乐趣。他被录取到区粮仓工作。第二年冬初,杨兰香也被录取进了粮制品厂(粮油加工厂),有了一份工作。
现在,赵继清和岳母、姑姑还住在延川县,大部分时间住在县城,有时住在杨家沟。老两口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
谈及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感情生活经历,赵继清开心地说:“虽然我留在了陕北,没能回北京,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在城里有楼房,设法获得。”乡下的洞穴和山上的洞穴。院子里有果树,有菜园,家里还有贤惠的婆婆。我的同学里没有比我有钱的了。”
看着赵继清脸上的满足和幸福,我真的为他感到高兴。
草根作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23:03 , Processed in 0.00781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