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6年伟人临终前想看一眼外孙,晚年李敏回忆:爸爸和外孙有隔代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04:09: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76年伟人临终前想看一眼外孙,晚年李敏回忆:爸爸和外孙有隔代亲                                                         2023-02-24 15:02                                       

       2007年8月1日,在建军100周年之际,一部名为《父辈的战争》的纪录片陆续在央台和湖南电视台播出。而担纲主持这部纪录片的人,正是刚刚接触广播事业的孔继宁,比起亲切的主持风格,观众们更关注孔继宁的“特殊身份”。
作为毛主席的外孙,孔继宁是毛主席孙辈中唯一一位接触过毛主席的人,却也常常因此承受重重压力。
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颇为好奇地询问道:“如今,人们在发达的网络上评论毛主席,内容既多又杂,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情况?”
孔继宁意味深长地说道:“很多人发牢骚,指责毛主席时代的中国很贫穷,人吃了五个馒头感觉吃饱了,可这不是第五个馒头的功劳,没有第一个馒头垫底不行……”

一、外公去世、深切怀念 1976年9月份,毛主席进入弥留之际,虽然意识已经变得模糊,但是,心中仍惦记着已经离开中南海的李敏一家。
早在1961年时,李敏和孔令华就搬出了中南海,两人将儿子孔继宁送到母亲贺子珍手中后,开始了独立的生活。进入六七十年代以后,李敏回中南海探望毛主席的次数受到限制,加上江青的阻拦,李敏只能在毛主席生日时见到毛主席。
身为毛主席孙辈的人,孔继宁虽然接触过毛主席,却是自幼与毛主席分离,毛主席去世前夕,十分想念李敏和外孙孔继宁,特意命人接李敏和孔继宁来中南海。为此,党中央特意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和李敏和孔继宁尽快来京,由于通知下达得十分仓促,李敏和孔令华没有带上孔继宁。
直到毛主席去世,孔继宁也没能见到毛主席最后一面,当时,孔继宁正在学校跑操,老师将他从队伍中喊了出来。
老师意味深长地对孔继宁说:“准备一下,家里有人派车来接你了!”

由于孔继宁家中并没有专车,只能由李敏所在的单位派车来到学校,孔继宁被接回去后,才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
多年以后,孔继宁回忆道:“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几个小时,我才从广播中得知,与所有人相差了几个小时。”
孔继宁于1962年10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出生,毛主席喜得外孙后,当即兴奋地说道:“我今年70岁了,还能官升一级!”
毛主席成为祖父后,十分疼爱外孙孔继宁,经常向警卫询问李敏母子的情况,甚至顶着冬天的寒风,前来看望孔继宁。
由于孔继宁的出生日期与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仅相差两天,在为外孙起名时,毛主席便选择了“孔继宁”这个名字。
毛主席之所以为外孙起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对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纪念,更是为了让革命事业继承下去。

面对小外孙的出生,毛主席的内心感到十分喜悦,步入晚年的李敏曾在《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书中写道:“每当父亲工作累了,就会来我这里看望小继宁,又亲又抱,时不时还会逗逗小继宁玩,小继宁也不会哭闹,总是可爱地微笑,爸爸喜欢孩子,与其他老人一样,与外孙有隔代亲!”
然而,这段温馨又幸福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孔继宁不到一周岁时,李敏一家就搬出了中南海,开始进入平民生活。
父亲孔令华骑着平板车,带着李敏母子来到北京兵马司小胡同,一家人带着全部家当住进了小平房中,厨房都要与邻居共用。
与孔继宁交往过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便是孔继宁为人谦虚又平和,对此,孔继宁总是微笑着回答说:“我就是从老百姓中长大的!”
作为伟大领袖家中的一员,孔继宁从小就接受了十分严格的教育,被要求不能搞特殊,否则就是为家族抹黑。
即使长大以后,孔继宁依旧秉持“夹着尾巴做人”的原则,从来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是毛主席的后代。

在毛主席时代,如果有人知道孔继宁是毛主席的外孙,那么,孔继宁身上便会有一种光环,李敏认为这对孔继宁的成长并不利。
为了方便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李敏特意隐藏了孔继宁的身份,以平民家庭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孔继宁,使得孔继宁养成了谦虚谨慎的性格。
1976年,是令人感动悲痛的一年,这一年的孔继宁刚刚14岁,还没有完成初中的学业,孔继宁回忆道:“当时,我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父母每天都处于斗争的前列,我们的生命随时有可能出现问题……”
谈到周总理和朱总司令去世以及唐山大地震时,孔继宁语重心长地解释道:“这一年的前九个月,人民都是在悲痛中度过的!”
二、童年经历、追忆外婆 孔继宁是毛主席孙辈中年龄最长的一位,虽然接触毛主席的时间有限,但是,毛主席的熏陶和教诲却影响着孔继宁的一生。
孔继宁悠然回味道:“童年时,外公给我的印象,就像人民群众脑海中的一样,毛主席是所有人口号中的领袖!”

在孔继宁童年的记忆中,对于毛主席的印象并不深,毕竟当时的年纪太小了,每当看到母亲在《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中的描述时,孔继宁便会幸福地说道:“读到这些文字,我的内心就会感到十分温馨!”
到了七八岁时,李敏和孔令华探望毛主席,仍不带着孔继宁,为了能见到外公,孔继宁就打赌说道:“只要我戴上了红领巾,你们就要带我去见外公!”
上一年级后,孔继宁戴红领巾跑回了家,兴奋地对父母说道:“这下,我可以跟你们去见外公了吧?”
孔继宁终于得偿所愿,陪同父母来到了中南海,但是,由于毛主席正在开会,孔继宁只陪同父母与周总理吃了一顿饭。
相比于印象模糊的外公,孔继宁对外婆贺子珍的印象更为深刻,孔继宁6个月大时,就被送到外婆怀里。
在外婆身边,孔继宁享受到了无限欢乐,他曾感动地回忆道:“我的童年就是在外婆身边度过的,我对外婆的感情十分深厚!”
孔继宁始终记得,外婆身边的工作人员有一位小孩,贺子珍经常抱着小孩说:“过来,跟我们宁宁比一比,看看谁更重?”一旦发现孔继宁轻了,贺子珍就会一直叮嘱他要好好吃饭,直到再称重时,孔继宁比那位小孩重了,贺子珍才肯罢休。

孔继宁懂事后,知道外婆的身体不好,为了能让外婆少操心,孔继宁会想尽办法逗外婆笑,这让贺子珍欣慰不已。
孔继宁虽然年纪不大,却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贺子珍不高兴时,孔继宁会根据最近发生的事,以相辅相成的形势来逗外婆开心。
一次,孔继宁察觉到了外婆闷闷不乐,便穿上了贺子珍珍藏多年的礼服,又绑上一条“自制”的领带。年纪轻轻的孔继宁瞬间化身为西哈努克亲王,还有模有样地在贺子珍面前走来走去,贺子珍被孔继宁逗得哈哈大笑。
作为一位经历过革命战争的老人,贺子珍的内心不仅怀揣着建设祖国的热情,还充满了对外孙自然的疼爱。
天真又富有童趣的孔继宁,映衬了贺子珍的和蔼与慈祥,晚年贺子珍内心十分孤寂,小继宁成了她唯一的“开心果”。
而贺子珍的革命经历同样也让孔继宁受益匪浅,有一次,贺子珍洗澡的时,孔继宁发现了外婆身上的几处凹坑。
孔继宁对此十分好奇,便询问贺子珍说:“外婆,这都是什么呀?”
“孩子,这是被敌人飞机炸的!”贺子珍若无其事地解释道。

直到许多年后,孔继宁才得知外婆的事迹,这些伤痕是贺子珍为了掩护战友,趴在战友身上,才被飞机的炮弹击中的。
孔继宁意味深长地说道:“连我都数不清外婆身上有多少弹片,直到外婆火化时,我记得分离出来十好几枚!”
孔继宁曾在采访中说道:“外公一生在三种情况下会流泪,一是穷苦百姓的哭泣时,二是警卫员离开时,三是贺子珍负伤时……”
谈及贺子珍,毛主席的心情总是十分沉重,在与李敏交谈时,毛主席曾表示自己要负六成的责任,对于贺子珍的凄苦,毛主席常常感到遗憾和自责,孔继宁对此深有体会。
为了更好地追忆外婆,长大后的孔继宁竭力主张拍摄贺子珍一生的革命纪录片,孔继宁曾解释说:“外婆留给我们的东西并不多,但是,作为她的外孙,我有义务为她做点什么。”
2010年年底之际,名为《贺子珍》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拍摄第三集时,摄制组还特意前往苏联摄景。
三、转业回京、铸就梦想 在外婆的熏陶下,孔继宁长大后参了军,并进入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英语,毕业后,孔继宁来到解放军总参部门任职。

随后,孔继宁又以武官助理的身份,进入巴基斯坦和英国大使馆工作,1997年时,孔继宁选择转业回到北京,照顾母亲李敏。
从此之后,孔继宁开始在各大媒体中亮相,但是,频率并不频繁,原因是此时的孔继宁还担任着中国发展中心研究室主任一职。
得益于工作的便利,孔继宁有充足的时间研究毛泽东思想,经年累月的深度研究,让孔继宁更加深刻地理解外公的思想。对于毛主席晚年生活的寂寥,孔继宁感慨地说道:“外公的悲哀在于一生戎马,却几乎没有享受过温馨的家庭生活。”
孔继宁认为毛主席享受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书,哪怕毛主席有一丝懂得享受生活,那么毛主席晚年的生活会更加丰富。
进入媒体视野后,孔继宁愈发出名起来,然而,“毛主席外孙”这个特殊的光环,让孔继宁充满了压力与动力。
毛主席的孙辈“触电”,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家人们纷纷支持孔继宁的选择,并相继为孔继宁出谋划策。

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其思想的灵魂是什么呢?孔继宁将毛泽东思想归结为以下三点:一、做事实事求是,任何事都要经过调查和研究,以此确定指导方针;
二、始终将人民的意愿放在心中,也就是群众路线;
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毛主席时代,中国国防、外交和科技走的都是独立自主的路线,我们从不依赖别人;除此之外,孔继宁认为毛泽东思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群众懂得以何种世界观去看待事物,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001年,进入新世纪后,孔继宁协同母亲李敏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中心,开始系统地进行毛泽东思想宣传工作。对于毛泽东思想,孔继宁形容说:“毛泽东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研究毛泽东思想,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作为毛主席的后人,孔继宁始终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己任,在孔继宁看来,传承毛主席的精神,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富强。
大学读书期间,孔继宁主要学习的就是外语,经常接触一些外国的事务,与其他年轻人一样,孔继宁也渴望了解外国。

出国之后,孔继宁会默默地对比外国和祖国,这令孔继宁对老一辈的革命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爱国精神也是在国外建立的。
1991年时,身在英国的孔继宁经常在电视中看到,苏联货架空荡荡的新闻,相比于国内商品充足的超市,孔继宁感到非常自豪。
不过,也正是在此期间,孔继宁认识到了西方社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甚至对华人歧视,这令孔继宁不得不发愤图强。为此,孔继宁开始更为谨慎地研究毛泽东思想,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孔继宁多次举办研讨会,讨论毛泽东思想遇到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孔继宁还广泛自主为毛泽东思想著书立说的作家。
当然,孔继宁并没有忘记正常的经济活动,像是参加影视和著书等,毕竟资助他人不如资助自己有效。
孔继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的人民可能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并不感兴趣,但是,老一辈的革命思想却不能丢,需要有人来继承。

为了能提供给人民精神食粮,孔继宁创建了研究中心,邀请了一批又一批专家和学者,并为这些人提供资金。
在孔继宁不遗余力地努力下,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红色题材的作品,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7:59 , Processed in 0.00885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