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汉代李广没封侯,为何让很多文人惋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05:08: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汉代李广没封侯,为何让很多文人惋惜?                                                         

2023-04-06 13:14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唐代落魄文人王勃诗句中的段落,他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境,一种悲凉的情绪通过这句诗句散发出来。而对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同情,则是从唐代开始,便成为了文人抒发情绪的一个重要宣泄点,这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李广为人骁勇,身高体壮,长臂善射,然而气量不够宽厚,作战勇而无章法,不得封侯并不是汉武帝的打压,李广在军中的对立面,被文人想当然的看成了卫青,霍去病等外戚。
对李广的感怀,事实上是文人们对于现实中上位者的鄙视,他含有这样的一种代入感,即自己和李广相同,失败的命运并非技不如人,而是上位者得到皇帝不公平的庇护。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维的另一首诗中,也同样表达了对老将军命运多折的感怀,客观的讲,李广的自刎,加之儿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杀,孙子李陵被夷平三族,都让这个将门世家不知不觉的成了皇权专断的对立面。
而由于爱国的高尚情操引起的读史者的共鸣,让李家三代充满了悲剧英雄的色彩,文人们把对世事的不满,帝王无情无眼光的无奈,寄托到了对李广未能封侯的感怀中,就是事情的本质。
一.李广情结:王勃本人一身遭遇的寄托
1.王勃神童出身,怀才不遇一身
做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说的始作俑者,王勃的一身是值得看官们注意的,做为神童的王勃,在九岁的时候就崭露头角,十三岁的时候就对仕途充满了兴趣,十六岁的王勃就成了散朝郎,可以说这个少年有倚仗自己的文采,在官场上大展宏图的信心。
然而政治并不是几首让帝王赞赏的诗词,王勃过于迷恋权势,轻率的押宝在沛王李贤的身上,本来沛王李贤和英王之间的斗鸡,只是王族少年之间的玩耍,王勃的斗鸡檄文,将两王之间的玩耍几乎放大为了一场政治竞争。

这是非常犯忌讳的事情,唐高宗看到了王勃投王之所好,倚仗文才幸进的为官之道,从此对这个人有了看法,这成了王勃事业上的转折点,在皇权集中的古代,没有靠山的王勃一旦被圣人定性,他的一生的悲剧,已经埋下了注脚,而悲剧本身的发生,正是王勃感怀李广,以古人的命运寄托心中不忿的最重要原因。
2.王勃擅杀官奴,天才的早夭
王勃的一生中的第二次打击很快的到来,本来即使得不到皇帝的赏识,似乎也能作为一个文人扬名天下的王勃,最终还是不能抵抗官禄的诱惑,在朋友的引荐下,去虢州成为了一个参军。
一个叫曹达的官奴,最终给王勃的一生定了性,王勃先收容官奴曹达,在外界欲追究他私藏官奴罪名的时候,又畏罪杀死了此人,王勃在这件事情上,做出了最劣选择,他的品性,似乎一下暴露到了众人的面前,笔者是可以想象做为天才少年的王勃,此时承受的痛苦的。

这件事情不但彻底毁灭了王勃在官场上进一步上升的道路,还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韬半流放的被从雍州发配到了交趾,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古代瘴气弥漫,此地是犯人流放之所,在此为官,基本就是在官场上被彻底的边缘化了。
王勃的死,他的溺水而亡,在后世给人一种怀疑,这个神童是因为愧对自己的父亲,所以才选择在北部湾的海水中了却残生的,总得来说,王勃这一生高开低走,人生轨迹和李广有无数相似之处。
二.王勃的人生经历与其对李广同情之间巨大的联系
1.文才与将才:两个落魄之人跨越时空的共鸣
李广是以勇武而著称的,在唐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就是此人,唐代对突厥的战争和汉代对匈奴的战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唐人崇拜汉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身材高大,精通骑射的李广,是被作为一个英雄人物看待的。
百战一生,年老还不能封侯的李广,和文采横溢,却在官场蹉跎的王勃,有一种跨越了时空的相像,而两人的悲剧,皇权在悲剧中决定性的作用,更会让王勃借李广来感怀自己。

其实武帝是希望李广封侯的,也给了他机会成功,武帝的年代,是中华民族战略反攻草原民族的年代,将星荟萃,大的战役不断。
李广这样英武的人,却没有能在时代的大潮中成为宠儿,原因是复杂的,但是笔者相信,王勃始终认为,武帝对李广的打压,外戚集团卫青,霍去病可能获得的军事资源的倾斜,才是李广终身不得封侯的原因,王勃将自己的不得意带入到李广百战不得封侯的史实中,获得了一种自艾自怜的情绪。
2.王勃与李广的悲剧,延续家族的诅咒
李广的悲剧,并没有因为他的自刎而结束,李家将门世家,儿子李敢和霍去病一起在焉支山下,斩杀了无数匈奴人,但是这样一个军中健儿,也因为对父亲的遭遇不平,而侮辱了大将军卫青,这是对武帝外戚军事集团的挑衅,他也求仁得仁,死在了冠军侯霍去病的箭下。
可以认为,皇帝和一个官僚集团对李家的不信任,就在此时埋下了种子,李陵悲剧的人生,最后寄生在家国死敌匈奴的庇护下了却残生,灭三族的悲剧事实,被带入到了王勃的父亲因为儿子的枉法被贬值的事件中,这让王勃感怀李广,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情结。
3.王勃以外的文人对李广的感怀
除了王勃,在他之前东汉的班超也对李广做出过评价,“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在西域如此英雄的班超,对于李家的遭遇,也是感伤的,而他晚年对长安的思念,久久不得召回的怨愤,武将对不得君恩的怨念,都和李广的遭遇有着若隐若现的共鸣。

同样为唐朝诗人的高适和卢纶,都对李广的一生,有着深切的同情,卢纶的“林暗夜惊草,将军夜引弓。”高适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些诗文,都表达了对李广勇武的赞赏,高适做为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将军,著名边塞诗人,更是把对皇帝荒淫无能,致使万民民不聊生的怨念,寄托在了李广对于汉武帝若有若无的抱怨中。
三.李广不封侯渐成为皇帝不公正的代名词
1.汉武帝在李广不封侯之事并无过错
李广很早就以射技而闻名,然而这个人,可以为伍长,校尉。领军一方,却还稍欠火候,飞将军是个个性鲜明的人,对于霸陵尉的诛杀,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他虽然骁勇,但是领军并没有法度,是典型的依靠个人能力而不是汉军卓越的战术体系战斗的将军。
这样的人,在关键的战役中因为迷路而被卫青责骂,其实并没有大的问题,李广的愤而自杀只说明他心中早就有了疙瘩,这是一个烈性人,然而将领更需要的是谋断,领兵作战各方面的协调更不仅仅是军事艺术,他还是人际关系的协调,情商的体现,李广明显做为方面军大员,是不合格的。
2.对皇帝的不满只能发泄在对李广的感怀上
所有感怀李广的文人,背后的潜台词都是,皇帝对不起他们的忠诚。卫青,霍去病的身份,李广一族的悲剧,太具有典型性了,他很容易让人想到皇帝的厚此薄彼,哪怕这是和史实完全不同的。

古代的大臣们,不能咒骂没有眼光的皇帝,而文人,又都是自恃颇高的,他们把不得意的感怀,套用在了对李广不封侯的慨叹中,从而让李广成为了后世文人一个情绪宣泄的疏通点。
结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卫青不败由天定,李广无功缘数奇,王勃和王维,对李广的感怀,事实上就是对得意的权贵集团的蔑视,对于自己在官场怀才不遇的疏解,他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背后甚至还有对武帝类型的独断皇帝的口诛笔伐。
文人的性情是难测的,在希望,甚至是渴望得到君恩的同时,他们的心中还有脆弱的自恃,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态,而古代皇帝的权威,就让言语,文字攻击帝皇成为了不可能,文人千方百计的寻找一些典故,一些标志性的人物,来宣泄他们的情感,来表达他们对于不公命运的蔑视。
这是可悲的,对于文人和皇帝来讲,都是如此。帝权压制了正常的抱怨,而不符合事实的感怀,模糊了历史。文人们不断的思念李广,替飞将军打抱不平,背后就是这种复杂的渴望君恩,又感伤自身境遇的情结。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史记》
《汉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14:29 , Processed in 0.00777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