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来除了"推敲"典故,还有这么多流传千古的古人炼字的故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05:04: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原来除了"推敲"典故,还有这么多流传千古的古人炼字的故事                                                       

2023-04-22 10:33                                       

         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文章》一诗中写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说: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果真如此吗?我想大多数人并不苟同。当然也不能排除那种灵感突至,灵光一现情况下写出来的好文章,但毕竟是少数。古人写作,是非常讲究炼字的。“炼字”,自然就非“天成”。“炼字”是根据表达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很多诗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可谓苦心积虑,用尽心血。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也在《题诗后》感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更有晚唐诗人卢延让为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唐末诗人方干也曾“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贻钱塘县路明府》),清代诗人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苦吟》),大才子袁枚强调“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遣兴》)等。他们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炼字的。
《诗话总龟》中记载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来。今天,“推敲”一词,已被用来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或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王安石炼字的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据洪迈《容斋随笔》说: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李东阳《麓堂诗话》记载: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
这个故事说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
还有一个关于欧阳修改诗的故事:据说一位士人写了首《鼓诗》献给欧阳修,是首五绝:“紧紧蒙上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同是一样音”。欧阳修看后笑道,其实每句四字即可,曰:“紧紧蒙皮,密密钉钉。天晴下雨,同一样音”。士人还未来得及说佩服,欧阳修又说,其实每句三字即可:“紧蒙皮,密钉钉。晴和雨,同样音”。士人听后也开玩笑说,还能再减吗?欧阳修说当然可以:“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还有另一个“一字师”的故事:有一次,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大忌。”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果然觉得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其实,历代诗人在写诗的时候,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炼字”,比如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说: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试想一下,这里用“浓”字可以不?用“满”字可以不?都可以!但都不如这个“闹”字用得好。张先的“沙上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也是被王国维高度评价的一个用字。“云破月来花弄影”,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古人炼字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炼字”是文学创作的需要。至于陆游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并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圭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14:22 , Processed in 0.00782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