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昌起义:叶挺实力远超贺龙,为何没当上总指挥?与贺龙有密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23 20:14: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南昌起义:叶挺实力远超贺龙,为何没当上总指挥?与贺龙有密约                                                         2023-06-13 09:45                                       

南昌起义:叶挺实力远超贺龙,为何没当上总指挥?与贺龙有密约!

作为三大起义之首,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军史上有空前绝后的影响,因此,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历来都受到特别的关注,集各种光环于一身。
确实,南昌起义集中了我军高级将领中的精华,在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有8位和南昌起义直接相关,占到80%的比例;而在十位大将中,有6位自南昌起义中走出,所占比例也高达60%!
和南昌起义直接相关8位元帅分别是:第20军军长贺龙、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公安局长朱德、暂编15军军长刘伯承、第4军参谋长叶剑英、第二方面军教导团特务连文书陈毅、25师73团3营7连连长林彪以及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徐向前,上述所列职务均为在旧军队中的职务,另外还有聂荣臻,他当时在旧军队中没有职务。
这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徐向前,因为在8位元帅中,有7位后来都为南昌起义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只有徐向前,虽然当时随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驻军于离南昌很近的九江,也准备积极响应起义,但最后与起义擦肩而过。
所以,真正参加了南昌起义的是7位元帅。
除了上述7位元帅,还有陈赓、粟裕、许光达、张云逸、谭政、罗瑞卿和周士第等我军著名将帅参加了南昌起义,称起义军中将星闪耀绝不过分,因此,能在这样一支队伍中担任总指挥,是一件相当荣耀的事情!

谈到南昌起义,不得不谈到军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个人物,他没有出现在上述名单中,因为他没能看到新中国的曙光,更没有等到1955年授衔。但他对我军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贡献,曾担任过新四军第一任军长。
此人就是叶挺。
在南昌起义我党所掌握的武装力量中,最主要的就是叶挺和贺龙的部队,我们先看看南昌起义所有部队的明细,就知道两人的分量了。起义部队一共分以下几支:
1,第二方面军暂编20军,共计7000多人,归20军军长贺龙统辖。
2,第二方面军第11军24师,共计5500人,归11军副军长兼24师师长统辖。
3,第二方面军第11军25师,共计5000人,师长李汉魂,不过李汉魂并未参加起义,而25师的骨干就是北伐中名震中外的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不仅归11军副军长叶挺指挥,而且等于是自己的班底队伍。
4,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10师,共计5000人,归师长蔡廷锴统辖。蔡廷锴部队的战斗力一向令敌人闻风丧胆,不管在国内战场还是抗日战争,蔡廷锴都是敢死队型的猛人。而且,蔡廷锴是叶挺的好友,受叶的力挺,因此说他是叶挺的人也不为过。
第5支,最后,还有一支力量,是当时担任第二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的朱德的人马,这也是南昌起义部队中唯一一支不属于第二方面军系列的部队(朱德的部队隶属于朱培德的第三方面军),但人数很少,只有500多人——也有专家考证,说朱德在起义前夕已经不是第二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已被“礼送出境”,没有任务职务,他是潜回南昌准备起义的——本文从主流说法。
通过这个对比可见,叶挺的部队共计15000人之多,贺龙的部队只有7000多,连叶挺的一半都不到,差距如此悬殊,而且,这还只是数量上的差异。

再看下叶挺和贺龙部队质量的对比,这很难通过数据量化,但用一些客观事实足以说明贺、叶二人部队的差异。
首先,看军事教育背景。叶挺是科班出身,毕业于在近代史上影响极大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蒋介石、白崇禧、傅作义、张治中、陈诚、顾祝同、薛岳、李济深等军政强人是校友;反观贺龙,并未受过严格的正规军校教育,甚至连文化程度都是后来自学的。
其次,看军官素质。叶挺手下的骨干人物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军校学生毕业,特别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在叶挺部队中担任基层干部的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继叶挺之后担任“叶挺独立团”团长的周士第,他毕业于黄埔一期,和徐向前、陈赓等人是同届师兄弟。他的军事水准和贡献相当突出,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获得的军衔绝不止是上将;而贺龙的部队呢,也有素质很高的军事干部,但不是主流,更多的还是“绿林大学毕业生”。
最后,看战绩。应该说贺龙在当时的战绩是相当出色的,不然也不会由一个江湖豪客成长为中将军长,在乱世中从无到有拉出一票人马,这一点十分不易,贺龙在北伐中也确实当起得“北伐名将”的称号。但这要看和谁比,如果和叶挺比,贺龙就要逊色一些。叶挺可谓“北伐第一名将”,号称“当代关公”的北洋战神吴佩孚在两湖战场被叶挺打得溃不成军,为第4军赢得“铁军”称号,北伐军只用了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和叶挺的英勇善战有直接的关系。
看样子,关于南昌起义前夕叶、贺实力的对比,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了:无论是按部队的数量还是质量,就总体实力而言,叶挺实力远在贺龙之上,因此,起义的总指挥非叶挺莫属。
而且,除了实力对比,在任命起义总指挥时,还必须要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可靠程度。
叶挺的可靠性毫无问题,他是1922年入党的老党员,极为忠诚,让他担任起义总指挥,可以一百个放心;而贺龙呢,倒不是说贺龙不可靠,但当时我党对他了解甚少,之前没有合作,更关键的是,贺龙连党员都不是!
把如此大的历史责任交给一个没有经过组织考验的旧军人,是不是太冒险了?万一贺龙有什么私心,必会给起义大业带来严重损失。
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就在南昌起义过程中,在部队南下广东的路上,被叶挺看好和力挺的第10师师长蔡廷锴就中途叛逃,给起义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蔡廷锴还算是半个自己人呢!
那么,为什么最终担任起义总指挥的是贺龙而不是叶挺?这其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对此描述语焉不详,多数都是出于党对贺龙的无限信任和贺龙一心追求为国为民的真心——这固然是没错的,但能解释得了为何总指挥不是叶挺吗?
党对叶挺不信任吗?叶挺没有一心追求为国为民的真心吗?
显然,这个说法是苍白和立不住脚的。
在几乎所有的严肃历史、将帅传记和影视作品中,充满这样的描述:
贺龙虽然已经官至旧军队的中将军长,看起来前途似锦,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但他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非常苦闷。
他曾经对自己的参谋吐露过心声:“中国地方这么大,为什么这么穷?这么弱?就是给这帮军阀、官僚搞乱了。不打倒这些人,老百姓还能指望过好日子吗?可是困难哪,这么大一个烂摊子,哪个能收拾?”
但当贺龙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所作所为之后,立即认为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换句话说,能收拾这么大一个烂摊子的办法找到了。
他极为兴奋,所以,当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谭平山等人来找他,希望发动南昌起义的时候,他无限激动,立即答应了。他表示:“感谢党中央对我的信任。我只有一句话,赞成!”
起义前夕,他见到了南昌起义的最高负责人、前委书记周恩来,周恩来就起义计划向他询问意见,贺龙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
周恩来点点头,庄严又郑重地对贺龙说:“共产党对你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党的前委委任你为起义军总指挥。”
这段描述极为生动,也十分感人,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我们绝不怀疑这些情节的真实性,但我想说的是,这还远不是全部真相。

那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我们还要从一个对南昌起义有直接影响的外国人说起。
此人就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加伦将军。
共产国际并不同意举行南昌起义,而加伦将军则给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联络在军中享有盛誉的北伐名将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共同起事,然后返回革命大本营广东,建立根据地,再举行第二次北伐——这个计划看起来很好,张发奎是叶挺的老上司,一贯同情革命,名声不错,似乎是个好的选择。
但这样一来,起义的核心就不可能是贺龙或叶挺,而是张发奎。
但这个计划是不现实的,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发奎根本不是革命者,当然给人的印象是个左派,但离一个真正的革命者还相距甚远;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如果选张发奎,就意味着把贺龙推入了绝境。
起义之前,张国焘来到南昌,阻止发动起义,但遭到周恩来、谭平山、李立三等人断然拒绝,他们轮流和张国焘谈话,主张尽快发动起义,最主要的原因就与贺龙有关。
贺龙当时看起来春风得意,手里有两万人马,中将加上将军衔,一时成为地方实力派,成为各方争相拉拢的对象,地位举足轻重——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贺龙非常苦闷,几乎一筹莫展。
贺龙的20军是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假,但却并不是张嫡系人马,时时刻刻都有被缴械吞并的危险,而且几乎是必然的,这种事情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不知发生了多少。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孙中山的左右手、蒋介石的顶头上司许崇智,今天还是南中国的军事一把手,第二天就被蒋介石包围起来,强令出国,一夜之间变成手无寸铁、任人宰割的鱼腩。
所以,贺龙必须得为自己手下这两万多兄弟想个出路,同时也为自己寻条出路。

介绍了贺龙的情况之后,李立三等人告诉张国焘,贺龙找到的出路就是和共产党合作,发动南昌起义,从而永远脱离军阀军队,站到人民这一边来。
同时,双方也已经签订君子协定,发动起义时,以贺龙为总指挥。
如果现在突然改变计划,不再发动起义,而是以张发奎为核心重新探讨回广东建立根据地的可能性,马上就会让本来就惊疑不定的贺龙产生被出卖的感觉,情况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李立三解释道,之前和贺龙没有太多接触,双方并没有稳固的合作前提,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这种脆弱的信任被轻易破坏:双方都已经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任何中途变卦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误会,而这误会是根本解释不清楚的。
万一让贺龙产生了被出卖的感觉,那就是大麻烦,到时候不仅仅是这两万人枪没了,想再联络张发奎也变成不可能。
因此,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按原计划以贺龙为总指挥发动起义,这是箭在弦上的事情。起义计划不能变,也不能改。
周恩来赞同李立三的话,他进一步解释,说贺龙已经征求了他部下将领们的意见,他们都同意发动起义,认为这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中止起义,必会引发他们的集体惊疑,事态就不好控制了。
最后,在周恩来等人力主之下,起义计划照旧,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响起枪声,贺龙也作为起义总指挥载入史册。

应该说,南昌起义的成功举行,和对贺龙的政策有直接关系。当时,我党和未入党的贺龙除了在信仰上已经逐渐趋同,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合作前提就是互相需要:
我党需要贺龙的军事实力来保证起义的成功举行,而贺龙则需要我党帮他找到一条一劳永逸的出路。
事实证明,周恩来、谭平山和李立三等人是对的,而主张与张发奎合作的加伦将军是错的。贺龙也用他的忠诚和奋斗为自己和部属们赢得了真正的出路,那就是彻底脱离旧军队,站到人民一边。
至于叶挺没有当上起义军总指挥,这个反而不是问题,叶挺是忠诚的老党员,不会计较名利地位和个人得失,对于南昌起义,叶挺做出了巨大贡献,问心无愧。
最后,说一下在南昌起义中和贺龙首次合作的领导人们,后来都有什么样的发展:
如前文所述,领导或参与了南昌起义的朱德、刘伯承、叶剑英、聂荣臻、陈毅、林彪在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当然也包括贺龙。
陈赓、粟裕、许光达、张云逸、谭政、罗瑞卿这6位军事家被授予大将军衔。
周士第、赵尔陆、杨至成和萧克成为开国上将。
非常可惜的是,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叶挺在1946年飞机失事牺牲,随朱德指挥了三河坝阻击战的李硕勋(李鹏之父)、20军党代表廖乾吾等人被敌人杀害,成为革命烈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1:56 , Processed in 0.00798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