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上海女知青的自白:被伤害被讽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30 17:46: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位上海女知青的自白:被伤害被讽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                                                         2023-06-27 08:40                                       
                                       

知青下乡活动是中国历史画卷中独特的一份,这一段历史并不是一梦了无痕的,知青的历史已经被深深地刻入岁月的年轮中,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任务都是以知青们为原型撰写的,更有的作者本身就是知青。
20世纪60~80年代,全国开始了鼓励青年"下乡"的运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农村去是大有作为的"和"下乡镀金论"都是当时社会大势所趋。

男知青们还好,最多不过出卖劳动力,男性大都是在正值青春和壮年的时候下乡当知青的,可女性不同,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下,伦理道德的约束和社会政治的黑暗,再加上她们先天的弱势,许多女知青完全是"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她们经历的苦难几乎难以想象,你可能不懂,但一定会想要探究为什么,也许还会为她们的经历泪流满面。

一、最苦不过人世间:一位上海女知青的自白
提到知青下乡的这一段历史,总有许多人不明所以地将其视作是一场伟大的知识分子下乡帮助农村革命进步的活动,很容易将很多事情想象的太过于美好,文学作品也总是将美好的词汇紧紧地与知青下乡活动交汇在一起。
但那可是持续十年的动乱,是数不清的文学作家在牛棚的回忆录,也是许多女知青下乡之后经历"黑暗"社会的惨痛回忆。有一位上海女知青讲述了属于她的回忆录,那是一段别人可能不懂,但听过也许会流泪的故事。

在一个被现代人奉为民风淳朴的知青年代,在这个上海女知青的身上,折射出的却是另一种社会。这是一个凄惨的故事,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上海女知青在农村被生产队长的儿子强暴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更多的女知青的惨痛回忆。
在那样的时代中,女孩的忠贞被视为天塌下来都不能失去的东西,在一种畸形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就连受害者本人都认为错在自己,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女孩们能想到的解决的办法就是毁灭自己,伤害自己。

人们的冷漠和疏远,异样的眼光让受害人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纯洁"的集体,被打上了不干净的标签,事实上,女孩又做错了什么呢?
一个被伤害的人最后成为了他人眼中道德败坏的不干净的人,被唾弃被嘲笑被讽刺,这个所谓的淳朴的时代,这群所谓亲切的集体,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帮助她,没有一个人愿意张开怀抱去接纳。

二、女知青生活之苦源于何处?
1.社会时代背景束缚着人的思想
时代的背景决定了人吗?在那个时代,只要不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人们最喜欢用所谓的道德伦理来约束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不分青红皂白的进行批判,但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就全都噤声不提。
也许在那样一个时代也是存在纯粹的情感的,乡亲们和睦慈爱,知识青年们也能与农民们打成一片,他们怀抱着共同的目标,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推进社会改革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即使是这样,也无法磨灭掉那个时代上海女知青们思想上,肉体的伤害和心灵的折磨,双重打击同时降临在独处异乡的少女身上,那是怎样的绝望。对她们而言那是一个他们想要自由却怎么都得不到的时代。

2.知青下乡对女性来说是一趟沉重的旅程
读完50个女知青的自述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知识青年下乡活动究竟目的是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制定严格的规则,女知青们的经历反映出这趟旅程的沉重。
沉重之处在于女性本身就有一种十分柔软的力量,她们性格温柔,力气小但又有一种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始终如一的坚持和忍耐下去,但即使这些女知青们为此做出了努力,社会还是不肯放过她们。

超强的体力劳动和来自周围的话语压力几乎令人窒息,而这些女性们虽然接受了教育,却没有人教她们如何爱自己,如何去保护自己。
有人能从绝境中找到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但这只是少数人,更多的人在这样的压力中无法呼吸,最终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们不是没有求助过,没有反抗过,只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接受,没有人愿意帮助她们。

三、知青:被社会抛弃的一代
有人将这一整个时代的知识青年们成为被社会抛弃的一代,有人为他们感到不平,响应了国家政策,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在农村消耗完了自己最好的年华之后,政策一下达,这些努力全都白费了,他们只能继续留在农村,或者是回到城市被驱逐,被选择。
也有人在抹黑知青的形象,他们的贵族思想与农村人格格不入,他们娇生惯养吃不了农村生活的苦,这些情境在有关知青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但是知青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个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又是怎样一种状况,是否他们的确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或者度过了激情飞扬的青春时代,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我们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事物总是朝着两面发展的,知青下乡是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是好是坏,这些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体味过,我们作为旁观者无法感同身受,更无法对此妄作评价。

从一角窥出全貌自然是存在其合理之处的,但并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这些上海女知青们的经历,她们生活中虽然有苦,但一定也会有甜有辣。
无论如何,这段经历对于她们来说都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段财富,这些珍贵的回忆就足以让人泪目了,"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相信这句话应当是所有知青们共同的心声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4 14:50 , Processed in 0.00831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