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若有情天亦老,下半句宋朝才写出来,并非“人间正道是沧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30 02:09: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天若有情天亦老,下半句宋朝才写出来,并非“人间正道是沧桑”                                                         2023-07-28 09:40                                       
                                       

听到美好的音乐,人们一般会说“好听、动人”,讲究点的会说“余音绕梁”,唯独李贺说“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名句,但其中前半句是唐朝李贺所写,后半句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所创,而这句诗真正的下半部分,其实在宋朝就已出现,且对的堪称完美。
从小立志当诗人
李贺杰出的想像力,部分是天生,部分是后天习得,诗是在唐朝发展起来的,尤其盛唐是我国诗歌的高峰期,按不同的风格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派别。比如浪漫的诗仙李白、忧郁的诗圣杜甫,比如王维和孟浩然搞起来的山水田园诗,比如在遥远的边塞,以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整个个文坛欣欣向荣,能人辈出。

李贺出生在中唐时期,那时人们认为好诗已经被写完了,不会再有更好的了。但李贺认为自己不是一般人,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诗人。辛亏老天爷赏饭吃,从来没有上过诗歌补习班的李贺,七岁能写诗,八岁能作文。
为什么说李贺不是一般人呢?最直观的是看相貌,李贺属于那种于茫茫人海中看一眼,绝对会脱口而出他称号的人“诗(是)鬼啊”。大概是那个年代普遍的营养不足,李贺自小骨瘦如材,体弱多病,导致小小年纪就不长个了,手指和鸡爪一样长,爱留长指甲,眉毛天生连成一条线,这形象不是很符合今天的审美。

“以貌取人?”,太肤浅了,李贺再怎么说也是皇亲国戚,其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大唐宗室,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皇室血脉被稀释的所剩无几,但这足以让李贺引以为傲。尽管后来事实证明,这个皇室贵族的身份并没有帮助他仕途顺利。
李贺胜在勤奋,他天天背着框子,骑着瘦弱的毛驴,走街串巷,随时随地记录所思所想,积累素材。每日写不够字数,誓不回家,父母很心疼,说他“非得呕出心血才肯罢休”,呕心沥血便由此而来。
上帝堵了所有的门
正是李贺的勤奋好学,走南闯北,小小年纪便声名远播,得到了文坛大佬韩愈的赏识。当时整个诗坛被一股“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风气笼罩,韩愈率先认识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率先带人发起了古文运动,效仿先秦散文,提倡大家多写有内涵有思想的文章。

而这个时候,李贺仍然执着于写诗,带着自己的《雁门太守行》去找韩愈,这个行为称为拜谒,就是今天的自荐。韩愈读了前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便两眼放光,读完整首诗,连说“好好好”,当场决定签下李贺,给他最好的文坛资源,韩愈相信李贺一定会大红大紫,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文弱书生,写出如此壮观的战争场面,实在是不可多得。
李贺也摩拳擦掌的准备科举考试,不幸的是,家里老父亲突然离世,按当时的法律法规,必须守孝三年,期间不能娶妻生子,不能参加科举,文学界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的,但是百行孝为先,李贺心甘情愿在家守孝三年。
终于三年后,重新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过了初试,到复试的时候,有黑粉举报说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名字中“晋肃”二字和“进士”有点像,李贺应该避讳父亲的名字,不该考进士,否则就是不孝。这说法太牵强,但人言可畏,李贺也很无奈。韩愈就此写了《讳辨》,大意是“父亲叫晋肃,儿子不能考进士。那父亲叫仁,儿子都不能做人吗?”。

虽然有韩愈发声支援,但李贺最终迫于舆论压力,退出复试,放弃了科举。后来找了点关系,做了个主持祭祀的小官,并且偶尔写写稿子,歌颂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干了一段时间,觉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便辞职参军,由于所在部队实力太弱,最终部队解散,李贺被遣散回家,回来没多久,便去世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
俗话说“诗人的一生,就是倒霉的一生”,这句话简直是为李贺量身定做的。从小才情过人,满腹才华,偏偏科举不顺,官路不通,参军还失败而归。这满腹的委屈和怨恨,唯有写诗才能发泄。李贺总结自己过往的诗篇,发现在他想象力方面,很有天赋,很多场景即使不曾身临其境,也能信手拈来,有了这一认知,李贺很开心,即便上帝堵了他所有的出路,他便自己给自己开了一扇窗,在这个想象的空间里,他的诗天马行空,他的心无拘无束。
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正是出自李贺,当时他辞官从长安回洛阳,形单影有些落寞。想起曾在长安的岁月,就像“茂陵刘郎秋风客”--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如秋风中过客一般匆匆而逝。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假如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衰老,借此形容自己千疮百孔的心已老。

诗歌的发展离不开借鉴、模仿、升级,优秀的诗句,总是会被人们铭记、引用并加以修饰,继续发扬光大。比如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成为文人墨客的心头宝,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能表达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当时有很多文人试图接出下一句,但都没有十分出彩的答案,于是后人转换思路,那看谁对的更加工整,先后有很多诗人尝试,但都没有接出来。
直到200年后重文轻武的北宋,有一个叫石延年的大才子,酒后超常发挥,爆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在场的小伙伴们顿时目瞪口呆,心悦诚服,一个流传了200多年的绝对,就这样被对出来了。

诗歌的发展是不断的被修饰、被超越,当人们认为好诗被盛唐写完的时候,李贺凭自己的想象力,在中唐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诗路。当人们认为晚唐之后再无好诗,宋词默默的发展起来了,从此以后,诗词携手勇闯文坛,不断适应新潮流,直到今天仍然活跃。作为一个文人,既要有让别人无诗可写的豪情壮志,也要有好诗不怕晚的胸襟气魄,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22:53 , Processed in 0.0081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