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海瑞进京第一天,为什么要给六必居做注? 2023-07-26 23:11
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是个行走的故事机。无论在淳安还是在杭州,无论是赈灾还是审案,只要有海瑞的影子,就注定少不了精彩的故事。 作为大龄的北漂,从江西的知县上调户部的主事,首次进京的海瑞,到了繁华的帝都,第一件事居然是屁颠屁颠地跑去给六必居酱菜铺的店名做注解。 作为一名非典型吃货,海瑞与六必居之间向来非亲非故,并无交集。六必居的店名由皇帝御赐,还有官方的店名释义。按照常理,皇帝老儿亲自拍板的事儿,轮得到别人来指手画脚?所以,海瑞的行为简直是令人不解。
更加诡异的是,做注解与写公号一样,向来要拔高度、上价值,讲究无一字无出处。但是海瑞的注解却只有二十四个字——产地必真、时令必合、瓜菜必鲜、甜酱必醇、盛器必洁、水泉必香。
这注解通俗易懂、平白如话,不合仄、不押韵,读起来还没有小学生编的童谣丝滑,更别说文学性和创造力。所以,到底是马别了腿还是脑进了水,海瑞才会作出这种人类迷惑行为?
对于自己的骚操作,海瑞是这样说的,他之所以画蛇添足地做注解,无非是为了帮助嘉靖皇帝“正人心、靖浮言”。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我海某人做注解,纯粹就是为了帮助皇帝铲除流言、以正视听。
其实,对于六心居改为六必居,嘉靖皇帝给出过官方解释——六心居兄弟六人,自然有六条心,而六必居则寓意六合一统、天下一心。嘉靖的意思很是清楚,他借着给酱菜铺改名,要求天下臣民统一思想、勠力同心。
然而,取名字和写文章一样,作品一旦创造出来,解释权就不归作者本人,而是归全体读者所有。
嘉靖的本意是借着取名字的机会,号召大明子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明王朝的部署要求上来。
但是,自从六必居的匾额挂上去之后,民间的解读便从来没有中断过。一千个大明子民,心中就有一千个六必居。一时间,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大地上,人人阅读理解,处处流言蜚语。
于是,海瑞站出来了。他主动为店名注解,帮助皇帝挽尊。别看海瑞骂起嘉靖来满口芬芳、不留情面,但是本质上讲,海瑞比任何人都更爱大明、更爱嘉靖,他上疏痛骂皇帝更像是爱之深、责之切。
所以,现在大明朝流言四起,人人都在造谣、信谣、传谣,既然朝廷对舆情不重视,海瑞决定亲自下场为嘉靖找回场子、挣回面子。
海瑞说,正人心、靖浮言。那么,当时的大明朝都有哪些关于六必居改名的流言呢?
首先是,心上插了一把刀。持此论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六必居改名的原因,他们给出的解释是,这是嘉靖皇帝在心字上面插了一把刀,所谓杀人诛心。在严党倒台的三年里,嘉靖先是把严嵩题字的匾额挂在六必居门口,后又斩杀了严世蕃等人。这样一看,杀人诛心,没毛病。
在此之外,民间应该还有其他的传言。我们可以从细节中窥得一二。
在嘉靖与海瑞的对话中,海瑞曾经说过,当今圣上学汉文帝而不得其精髓,在这段超长对话中,海瑞曾说过另一句话。
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这个应该才是坊间流言的主流观点。这句话化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言外之意就是嘉靖是秦始皇式的暴君。
这两条流言,“心上插了一把刀”是底层百姓的认知,而“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则是士大夫阶层的理解。无论哪种解读,都是对皇帝个人形象的伤害。
因此,作为大明朝的子民,海瑞怎能容忍别人这样诬陷我英明神武、体恤百姓的嘉靖帝呢?所以,海瑞一到北京城,就径直来到六必居,写下了二十四字的六必注解。
海瑞的注解通俗易懂——皇上将六心居改名六必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是对六必居酱菜发自内心地认可,哪有那么多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咱们大明子民要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坚决抵制坊间传言,共同维护舆论环境。
只是,可惜了海瑞的这份苦心。注解墨迹未干,故事已经传入了宫中。对于他这种主动为皇帝挽尊的行为,嘉靖却并不买账——他的基本判断是上下一心、内外勾结,于是,条件发射般地快进到了找后台的环节。
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入京第一天居然就跑到六必居为我站台、帮我辩护?嘉靖丝毫没有感到海瑞是在帮自己,在他看来,这搞不好又是儿子策划的舆论攻势,为的就是和平演变、逼宫上位。
所以,嘉靖才会现场发飙,阴阳怪气了一上午。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只是可惜了海瑞,一片真心,终究是喂了狗。
|